要想真正掌握五禽戲,既要會學,還要會練,學練得法,方能管窺其中健身養生之奧妙。學練五禽戲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方法,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練五禽戲首先要選擇學習內容、制定學習目標,然後對學練內容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以便自我調整和控制,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得法」是指習練者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在教師指導下,按照一定的計劃,進行學習或自學自練的方法。第一,閱讀法。習練者閱讀有關健身氣功、五禽戲等方面的書籍,獲得更多的基礎理論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在此期間,習練者可以把自讀、自思與其他習練者的交流相結合。第二,模仿練習法。習練者對教師所做的示範,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要儘快地在合適的環境下模仿練習,形成動作定型。儘管此時的動作定型還不是太標準,但自學模仿的過程會使自己的動作標準化過程加快。第三,自我反饋練習法。五禽戲功法是比較注重自我感悟的,習練這套功法到底能給身心帶來怎樣的變化,自己要經常反饋。在反饋中,才能夠對五禽戲功法做出正確的評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四,比較法。習練者在一起學練,相互比較,弄清楚動作的正確與錯誤,達成共識,不僅能提高技術水平,而且能明確自己今後的努力方向。第五,觀察法。習練者要經常觀察別人的五禽戲動作,取長補短,或者通過觀看錄像,或者對著鏡子觀看自己的動作等來獲得技能上的進步。第六,討論法。由於習練者對教材、教師等所授知識的認知不同,可能會造成對功法動作和功理的不同理解。這時習練者可以在一起共同討論,以交流心得,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調身是初學者入門的階梯,是對練功時基本身型和肢體運動的調控,也是調心和調息的基礎。此階段主要學習五禽戲的基本動作及功法,通過教師的正確示範和講解,使習練者建立正確的運動表象,而後再通過學練進一步掌握動作基本姿勢及方向路線,建立動作的基本概念,做到姿勢正確、方法清楚、動作舒展、輕緩柔和。在調身階段,習練者對動作缺乏控制能力,練習時動作容易不協調、緊張僵硬,比如在做「起勢調息」時,容易出現動作路線 「稜角分明」、聳肩抬肘等錯誤動作。因此,在學練中要經常運用比較法、自我反饋法等,及時糾正錯誤動作,以求動作細節、方向路線變化的正確性。當然,對於學練方法,因人而異,循序漸進,要根據習練者的體質狀況來安排合適的運動量。練習時注意把握好動作的速度、步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鍛鍊的時間,由淺入深,建立良好的動作定型和規範標準。
教師應發揮好主導作用,教是為學練服務的,所以應不斷強化,嚴格要求,通過反覆的練習,使習練者對所掌握的動作進一步鞏固。對複雜動作,可採取分解練習,為習練者以後的學練奠定基礎。如「猿摘」,先進行上、下肢分解的模仿練習,再逐漸過渡到完整動作的自我反饋練習,不斷提高動作質量。對「熊運」等強調內動的動作,可重點運用比較法來加深對動作的理解。如兩掌在腹前劃立圓,因為動作緊張,與腰腹配合不好,往往貼在腹前運轉粘滯;但只要腰背、兩肩放鬆,與腰腹運轉同向,兩掌運轉就能圓活自如。將兩者練習進行比較,抓住松活自然這個要點,就能很快掌握動作。
五禽戲調身的正確性,還要把握以下兩個原則:第一,五禽戲是仿生導引功法,動作要與名稱相符。如虎撲,包含了前撲和下撲兩個過程,因此必須有向前伸展和向下按撲。第二,五禽戲具有健身功效,招式需要符合健身原理。如鹿抵,要求腰脊能夠加大旋轉和側屈,起到強腰補腎的作用,因此步型的固定、兩臂的擺動、兩眼的視線都要與之相符。
在弄清動作方向路線的基礎上,要強調動作的細節,要求動作準確與工整,力求技術動作的規範性。另外,還要養成多看、多問、多思、多想的好習慣,注意從日常生活中、從書籍文章中、從電視錄像中、從交流感悟中汲取營養,提升境界。對五禽戲而言,不僅要留心單個的、靜止的動作,還要注意動作的方向、路線以及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動態銜接。比如鹿抵,不僅要注意觀察身體朝向的變化,還要注意上下肢的運行路線特點和左右式動作之間的過渡、連接,以確保完整動作的準確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