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記得第一次聽說「楊喚」這個名字,是我朋友的孩子兩歲生日時,我問他:「我侄子想要什麼禮物?」他替孩子做主張,說:「你們那離臺灣近,能不能託人帶套楊喚的童詩回來?他那麼好,中國大陸卻遍尋不著他的詩。」我一愣。朋友是個書痴,接下來半個小時,就是他滔滔不絕地和我普及「楊喚畢生創作的、不足二十首之兒童詩,何以成為中國一代兒童詩的典範作品」。
朋友終究設法搞到了一套臺版的「楊喚兒童詩」。而我,又等了三年,才捧到中國大陸出版的《永遠的楊喚》。這些,都已是好幾年前的往事了。
楊喚(1930一1954),原名楊森,中國現代派詩人之一,1950年開始寫兒童詩,成為現代兒童詩的先驅。1954年3月7日因車禍逝世於臺北。出版有詩集《風景》《楊喚詩集》《水果們的晚會》等。
他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孤獨且暗淡。出生於東北遼寧,幼年失母,父親再娶,童年靠年邁的祖父母艱辛撫養長大。祖父母去世後,他隻身離家去初級農校住宿就讀。十七歲即開始了流浪的生活,在戰亂之中,由家鄉南下到天津,再由青島而廈門最後到臺灣。
在那樣一個動蕩激烈,人人自顧不暇的時代,他成為第一個為「兒童」寫詩的人,成為「童心王國」開創式的詩性守護者。當有人困惑地問起他——一個有著愁雲慘澹童年的成人,為什麼要寫作「兒童詩」時。他鏗鏘有力地回答:「你說我不是孩子,應該寫些給大人看的東西,這話也對,但你又怎麼知道我這一顆嚮往於童年的心呢?孩子是天真無邪的,童年的王國在記憶裡永遠是有著絢燦美麗的顏色的。……兒童詩,我還想再寫下去,因為我想從裡面找回一些溫暖。
楊喚的生命只有短短二十四歲,他的童詩總數不超過二十首,卻成為中國現代童詩開天闢地一般的人物。
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詩,就是他全部生命最有力、最純淨的答案。而這些答案,不僅鼓舞了孩子,也呼喚了所有糾結於「我的童年究竟幸與不幸」之索問的成人,呼喚所有人,無論承擔什麼樣的際遇,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境,無論遭遇什麼樣的時代與世界,都用溫暖的想像、清新無邪的渴望,去看顧自己內心的家和春天。這就是楊喚兒童詩所蘊含的深切意義。
楊喚的早逝並沒有阻擋他詩歌流傳的腳步。許多年來,無數人跨越海峽,一起吟誦他的詩。5歲到7歲的孩子,讀讀他們能夠懂的詩,去體會語言的美妙,去呼應那些震響的高貴心靈,去和那些不屈服於命運的人性高貴時刻並肩而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這次,我又等了兩三年,終於等到新版《永遠的楊喚》之經典紀念版——結合兩岸傑出畫家繪畫,輔之於好聽的民樂演唱與朗誦,英漢雙語——的推出。
去遇見他吧,爸爸媽媽和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