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品讀經典名句中析事明理
——學習習主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習主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多次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本期「長徵論壇」推出專題策劃,摘登習主席此次講話中引用的幾處古文,介紹其出處及含義,並聯繫現實作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經典名句言簡意賅,蘊含著立身做人、為官理政的豐富哲理,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習主席在此次講話中引用的這些經典名句就像一顆顆珍珠,閃耀著理論和實踐的光輝,生動說明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很多重大問題,值得大家認真品讀、仔細體味。
——編 者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趙 勳
【講話原文】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
【引文延伸】 《尚書》記載,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一頭獒犬,高大威猛,還能曉解人意。召公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武王繼續修德慎行,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並指出「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實在太可惜了。
國外有句諺語如是說:「一隻失修的馬釘會導致一匹戰馬失蹄,一匹戰馬失蹄會導致一個士兵的失敗,一個士兵的失敗會導致一個隊伍的失敗,一個隊伍的失敗會導致一場戰爭的失敗,一場戰爭的失敗足以葬送一個民族。」誠然,「細行」從來都不是小事,而往往關乎精神、關乎作風,關乎事業成敗,正所謂「針尖大的窟窿透過鬥大的風」。當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廣州禁菸,臨行前特地通知各地官吏,不準大擺酒席、不準饋贈禮物、不準驚動百姓等。儘管如此,仍然有官員花費不少人力、財力給他修建住宅。於是他又追加一條,不住豪華居所。林則徐矜守細行,才為後來他虎門銷煙的成功夯實了底氣。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作風建設的「戰局」不斷向縱深展開,尤須我們抓常、抓細、抓長,持續抓好各項整改任務的落實,緊緊盯住作風領域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及時跟進相應的對策措施,就像釘釘子,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確保「四風」問題不反彈回潮,才能不斷地積小成謀大成、積小勝得大勝,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餘遠來
【講話原文】 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引文延伸】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段話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穩定的時候容易把握,在其還未出現明顯徵兆時容易謀劃對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時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時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整個局面還沒有出現混亂的時候就要著手於治理。老子這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辯證思想、「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憂患意識和前饋控制思維,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戰國策·楚策》中記載,蘇秦勸告楚威王:「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蘇秦引用老子之方勸政,並對其進行了很好的補充。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理念運用到從嚴治黨的範疇,就是要學會「名醫治於未病」,對一些傾向性問題和現象及早防範、止於未萌。1944年,毛澤東同志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全黨的整風文件,並告誡全黨:「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5年之後,毛澤東在離開西柏坡時再次提醒大家:「今天是進京『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正是他這一清醒判斷,有力統一了全黨全軍的思想,有效消除了盲目樂觀思想,為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在新時期著眼於從嚴治黨「未有先為、未亂先治」提供了典範。
當前,要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就必須有「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前瞻意識、問題意識和前饋控制思維,將從嚴治黨的關口前移,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決不姑息遷就,決不久拖成疾。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吳明錄
【講話原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引文延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漢代政論家王充《論衡》中這兩句話可謂寓意深刻:是否漏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基層民眾最知情。
廣大群眾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實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謂地道的政策得失的親歷者、知情者、評判者。一個有作為的從政者應當懂得,從群眾那裡可以聽到真實的輿情、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評。因為這裡沒有阿諛奉承,沒有精心安排,沒有刻意導演。得悉了真實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曉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歡迎的,這是領導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據。一旦聽不到「草野」的聲音,耳邊響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語,就很可能閉目塞聽,盲目樂觀,「政失」的警報可能就要拉響。
一直以來,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也可視為防止「政失」的前提條件。查閱案頭資料,常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很多案例最先都是群眾的檢舉揭發後才大白於天下,可見身處「草野」的人們,才是監督執政者的最佳參與者和評判者。倡導廉政勤政,嚴防「政失」,須臾離不開嚴格的監督,尤其是「草野」的監督。
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多身入「草野」,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政治智慧,找到解決諸多難題的辦法,而且能夠密切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謹防脫離群眾的傾向,鞏固黨的執政之基。作為領導者身入「草野」,不可或缺的是放下架子,不恥下問。有些同志向上級問,向專家問,或許並不難於啟齒,要是向群眾問,向下級問,那就未必盡然了。古人云,「君子是以多學而好問也。」把下問當作真知源泉,先做學生,然後再做先生;先向下面請教,然後再做決策。這是充滿辯證法的,也是被實踐證明科學的領導方法。
奢靡之始 危亡之漸
■尤永斌
【講話原文】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不正之風離我們越遠,群眾就會離我們越近。我們黨歷來強調,黨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引文延伸】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記載,唐太宗第四個兒子被封為魏王,其生活極為奢侈,朝中有人諫言,唐太宗為其辯護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在唐太宗看來,就像當日舜製造漆器,禹雕飾俎器,都不是什麼大事,大臣們實在沒有必要苦苦進諫。而大臣褚遂良卻正告皇帝:「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金又不止,必玉為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在褚遂良看來,今天是漆器,明天就是金器,後天就是玉器,等到後來越搞越豪華,已然無法制止,所以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後果嚴重,即所謂「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日常生活中,恐怕和唐太宗同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有的人剛開始時堅持原則,嚴守紀律,一旦放鬆自己,思想突破了防線,就會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於是頭腦中就有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既然溼了鞋,乾脆洗洗腳」的想法。以至於有老百姓批評奢靡之風的現象時說:「一根煙二兩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底下坐棟樓」。奢靡之風損害了黨的形象,疏遠了黨群關係,成為影響黨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威脅。正所謂,「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奢靡之風的根源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問題。如果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中想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拿群眾當父母,拿權力當壓力時,必然會心存謹慎;知權力從何處來,明資金從何處來,自會戰戰兢兢、節儉省用。因此,對奢靡之風的治理,嚴格的管理只能解決「不敢」和「不能」的問題,而「不敢」和「不能」只是治標,問題的徹底解決是達到「不想」的效果,這才是治本。
道私者亂 道法者治
■郭鳳海
【講話原文】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
【引文延伸】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出自《韓非子·詭使》。在這裡,「道」就是「導」,是引導、遵循之意。也就是說,治亂興衰之道,主要在於能否嚴明法紀,杜絕因私違紀枉法。
毋庸諱言,今天的公私關係同以往那種單純強調集體主義、狠批「私字一閃念」已經完全不同。我們在強調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同時,日益尊重個人的合理、合法利益選擇。國家好了,人民才會好。公與私、「大家」與「小家」有各自的合理界線,並不完全對立,追求公共利益無需迫使人們在「小家」和「大家」之間作出艱難取捨。一個人在公職範圍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公,並不妨礙他在公職之外關照小家和個人之私。但是,如果他超越了公與私的合理界線,利用手中的公權力為個人謀取私利,或侵犯群眾的合法權利,這實際上就是把一己之私與社會公共利益、與群眾合法權益對立起來,就是因私違紀枉法。
「道私者亂」,主要亂在因私違紀枉法。這些年,「四風」和腐敗現象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和群眾利益,嚴重敗壞黨群、幹群關係,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如果一旦泛濫開來,必然誤導大眾,敗壞風氣。正如清代章學誠所說:「天下之患,莫患於知其不可,而群趨於不得不然之勢。」因此,黨的組織、黨員、幹部能否正確處理公私關係,堅決摒棄不當之私,嚴格遵守黨紀國法,直接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關係到國家治亂興衰。
有法紀可依是嚴明法紀的前提。但是,維護黨紀國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形成不敢貪腐、不能違紀的氛圍,則更加重要而緊迫。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制度建設成就很大,制度體系相對完備,但運用制度的治理模式還相對滯後,依法治理的實踐還存在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升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基本實現「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更要注重法律規章的實施,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形成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實現制度創新與治理升級的有機統一,徹底解決「紀律約束失效」「司法不作為」的問題。
「道法者治」,主要治在黨紀國法的權威進一步「立」起來,在實踐上進一步「嚴」起來。我們應該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完善紀律規定,從政治紀律、廉政紀律、人事紀律、財經紀律等方面,加強執紀問責,把從嚴治黨、嚴守黨紀國法真正落到實處,不斷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紀律法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