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習主席講話中引用的古文經典名句

2020-12-13 騰訊網

從品讀經典名句中析事明理

——學習習主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習主席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多次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句,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本期「長徵論壇」推出專題策劃,摘登習主席此次講話中引用的幾處古文,介紹其出處及含義,並聯繫現實作一定的延伸和拓展。

應該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經典名句言簡意賅,蘊含著立身做人、為官理政的豐富哲理,有力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習主席在此次講話中引用的這些經典名句就像一顆顆珍珠,閃耀著理論和實踐的光輝,生動說明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很多重大問題,值得大家認真品讀、仔細體味。

——編 者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趙 勳

【講話原文】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各級幹部要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帶頭堅守正道、弘揚正氣,努力營造良好從政環境。

【引文延伸】 《尚書》記載,周武王滅了商朝,安定天下,聲威顯赫,四方蠻夷都來進貢。有個叫旅的國家進貢了一頭獒犬,高大威猛,還能曉解人意。召公害怕武王玩物喪志,勸武王繼續修德慎行,以盡安定國家和保護人民的責任,並指出「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就像堆積一座土山,已堆到九仞,只差一筐土了,卻不肯覆上去而放棄,功敗垂成,實在太可惜了。

國外有句諺語如是說:「一隻失修的馬釘會導致一匹戰馬失蹄,一匹戰馬失蹄會導致一個士兵的失敗,一個士兵的失敗會導致一個隊伍的失敗,一個隊伍的失敗會導致一場戰爭的失敗,一場戰爭的失敗足以葬送一個民族。」誠然,「細行」從來都不是小事,而往往關乎精神、關乎作風,關乎事業成敗,正所謂「針尖大的窟窿透過鬥大的風」。當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身份前往廣州禁菸,臨行前特地通知各地官吏,不準大擺酒席、不準饋贈禮物、不準驚動百姓等。儘管如此,仍然有官員花費不少人力、財力給他修建住宅。於是他又追加一條,不住豪華居所。林則徐矜守細行,才為後來他虎門銷煙的成功夯實了底氣。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作風建設的「戰局」不斷向縱深展開,尤須我們抓常、抓細、抓長,持續抓好各項整改任務的落實,緊緊盯住作風領域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及時跟進相應的對策措施,就像釘釘子,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確保「四風」問題不反彈回潮,才能不斷地積小成謀大成、積小勝得大勝,最終達到預期目標。

為之於未有 治之於未亂

■餘遠來

【講話原文】 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做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使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引文延伸】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這段話的意思是,事物在其穩定的時候容易把握,在其還未出現明顯徵兆時容易謀劃對策;事物在其脆弱的時候容易裂碎,在其微小的時候容易消散。所以,在做事情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整個局面還沒有出現混亂的時候就要著手於治理。老子這種「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辯證思想、「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憂患意識和前饋控制思維,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比如《戰國策·楚策》中記載,蘇秦勸告楚威王:「臣聞治之其未亂,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蘇秦引用老子之方勸政,並對其進行了很好的補充。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理念運用到從嚴治黨的範疇,就是要學會「名醫治於未病」,對一些傾向性問題和現象及早防範、止於未萌。1944年,毛澤東同志將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為全黨的整風文件,並告誡全黨:「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表現了大的驕傲,都是吃了虧的……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5年之後,毛澤東在離開西柏坡時再次提醒大家:「今天是進京『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正是他這一清醒判斷,有力統一了全黨全軍的思想,有效消除了盲目樂觀思想,為奪取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我們在新時期著眼於從嚴治黨「未有先為、未亂先治」提供了典範。

當前,要防止「四風」問題反彈,就必須有「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前瞻意識、問題意識和前饋控制思維,將從嚴治黨的關口前移,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決不姑息遷就,決不久拖成疾。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吳明錄

【講話原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引文延伸】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漢代政論家王充《論衡》中這兩句話可謂寓意深刻:是否漏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基層民眾最知情。

廣大群眾既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又是有些政策不落實或方向走偏的受害者,可謂地道的政策得失的親歷者、知情者、評判者。一個有作為的從政者應當懂得,從群眾那裡可以聽到真實的輿情、為政的得失、不打折扣的批評。因為這裡沒有阿諛奉承,沒有精心安排,沒有刻意導演。得悉了真實可靠的社情民意,便能知曉哪些政策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哪些政策是不受老百姓歡迎的,這是領導者制定政策、完善工作的重要依據。一旦聽不到「草野」的聲音,耳邊響起的只有一片甜言蜜語,就很可能閉目塞聽,盲目樂觀,「政失」的警報可能就要拉響。

一直以來,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標準,也可視為防止「政失」的前提條件。查閱案頭資料,常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很多案例最先都是群眾的檢舉揭發後才大白於天下,可見身處「草野」的人們,才是監督執政者的最佳參與者和評判者。倡導廉政勤政,嚴防「政失」,須臾離不開嚴格的監督,尤其是「草野」的監督。

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多身入「草野」,不僅可以豐富自己的政治智慧,找到解決諸多難題的辦法,而且能夠密切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謹防脫離群眾的傾向,鞏固黨的執政之基。作為領導者身入「草野」,不可或缺的是放下架子,不恥下問。有些同志向上級問,向專家問,或許並不難於啟齒,要是向群眾問,向下級問,那就未必盡然了。古人云,「君子是以多學而好問也。」把下問當作真知源泉,先做學生,然後再做先生;先向下面請教,然後再做決策。這是充滿辯證法的,也是被實踐證明科學的領導方法。

奢靡之始 危亡之漸

■尤永斌

【講話原文】 「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不正之風離我們越遠,群眾就會離我們越近。我們黨歷來強調,黨風問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

【引文延伸】 《新唐書》列傳第三十記載,唐太宗第四個兒子被封為魏王,其生活極為奢侈,朝中有人諫言,唐太宗為其辯護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諫者十餘不止,小物何必爾邪?」在唐太宗看來,就像當日舜製造漆器,禹雕飾俎器,都不是什麼大事,大臣們實在沒有必要苦苦進諫。而大臣褚遂良卻正告皇帝:「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漆器不止,必金為之,金又不止,必玉為之,故諫者救其源,不使得開。及夫橫流,則無復事矣。」在褚遂良看來,今天是漆器,明天就是金器,後天就是玉器,等到後來越搞越豪華,已然無法制止,所以這些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後果嚴重,即所謂「奢靡之始,危亡之漸」。

日常生活中,恐怕和唐太宗同一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有的人剛開始時堅持原則,嚴守紀律,一旦放鬆自己,思想突破了防線,就會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於是頭腦中就有了「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既然溼了鞋,乾脆洗洗腳」的想法。以至於有老百姓批評奢靡之風的現象時說:「一根煙二兩油,一頓飯一頭牛,屁股底下坐棟樓」。奢靡之風損害了黨的形象,疏遠了黨群關係,成為影響黨的前途命運的重大威脅。正所謂,「有國者未嘗不以恭儉也,失國者未嘗不以驕奢也。」

奢靡之風的根源是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問題。如果秉承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中想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拿群眾當父母,拿權力當壓力時,必然會心存謹慎;知權力從何處來,明資金從何處來,自會戰戰兢兢、節儉省用。因此,對奢靡之風的治理,嚴格的管理只能解決「不敢」和「不能」的問題,而「不敢」和「不能」只是治標,問題的徹底解決是達到「不想」的效果,這才是治本。

道私者亂 道法者治

■郭鳳海

【講話原文】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紀律不嚴,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

【引文延伸】 「道私者亂,道法者治」,出自《韓非子·詭使》。在這裡,「道」就是「導」,是引導、遵循之意。也就是說,治亂興衰之道,主要在於能否嚴明法紀,杜絕因私違紀枉法。

毋庸諱言,今天的公私關係同以往那種單純強調集體主義、狠批「私字一閃念」已經完全不同。我們在強調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同時,日益尊重個人的合理、合法利益選擇。國家好了,人民才會好。公與私、「大家」與「小家」有各自的合理界線,並不完全對立,追求公共利益無需迫使人們在「小家」和「大家」之間作出艱難取捨。一個人在公職範圍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就是公,並不妨礙他在公職之外關照小家和個人之私。但是,如果他超越了公與私的合理界線,利用手中的公權力為個人謀取私利,或侵犯群眾的合法權利,這實際上就是把一己之私與社會公共利益、與群眾合法權益對立起來,就是因私違紀枉法。

「道私者亂」,主要亂在因私違紀枉法。這些年,「四風」和腐敗現象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和群眾利益,嚴重敗壞黨群、幹群關係,嚴重破壞社會正常秩序。如果一旦泛濫開來,必然誤導大眾,敗壞風氣。正如清代章學誠所說:「天下之患,莫患於知其不可,而群趨於不得不然之勢。」因此,黨的組織、黨員、幹部能否正確處理公私關係,堅決摒棄不當之私,嚴格遵守黨紀國法,直接關係到黨的生死存亡,關係到國家治亂興衰。

有法紀可依是嚴明法紀的前提。但是,維護黨紀國法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形成不敢貪腐、不能違紀的氛圍,則更加重要而緊迫。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制度建設成就很大,制度體系相對完備,但運用制度的治理模式還相對滯後,依法治理的實踐還存在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升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基本實現「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更要注重法律規章的實施,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形成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實現制度創新與治理升級的有機統一,徹底解決「紀律約束失效」「司法不作為」的問題。

「道法者治」,主要治在黨紀國法的權威進一步「立」起來,在實踐上進一步「嚴」起來。我們應該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完善紀律規定,從政治紀律、廉政紀律、人事紀律、財經紀律等方面,加強執紀問責,把從嚴治黨、嚴守黨紀國法真正落到實處,不斷增強遵紀守法的自覺性,為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紀律法規保障。

相關焦點

  • 從古文經典引用看習近平治國理政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範大學時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他說:「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可以看出他對古典詩詞、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縱覽習近平同志過去20年的一些著作,如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的《擺脫貧困》、主政浙江時的《之江新語》和《幹在實處走在前列》,以及自2012年11月份以後的重要講話,我被其中所引用的古文經典吸引,並抄錄下來認真學習。在學習的同時,我又受到了一次傳統文化的薰陶。  習近平同志不僅古文功底深厚,在學用結合、知行合一方面也做出了表率。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訪英期間引用的經典名句
    當地時間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訪問期間,無論是在英國議會演講,還是在白金漢宮的國宴致辭,習主席都發揮了一貫的「演講範兒」,引經據典,又不失平和幽默之風。今天,我們就總結一下習主席此次訪英期間的講話中引用過的經典名句。
  •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講話數次引用屈原詩歌名句,有何深意?屈原詩作中體現出的家國情懷與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時隔千年,依然能夠引起今人的共鳴。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屈原,讚嘆其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的思想精髓,並幾度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
  • 習近平主席講話引用的古語名言50例全收錄
    編者按:習近平主席31日上午乘專機離開北京,對千里達及托巴哥、哥斯大黎加、墨西哥進行國事訪問並赴美國舉行中美元首會晤。這是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後第二次出訪。首訪中,他穩重的風格、生動的語言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縱觀習近平歷次重要講話發現,他曾數次引用古典詩句、諺語闡述思想。
  •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新聞報導-人民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習近平引用的這些名句源自何處?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這些引用,既有中國古代的經典名言,也有恩格斯、毛澤東、鄧小平、魯迅的論述。這些名句,從理論依據、歷史實踐、文化淵源、民族精神等方面,深化了對中國改革開放內涵的認知。今天,小編對這些名句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 那些習主席署名文章中引用的外國名句
    在過去的2018年,習近平主席4次踏出國門,腳步遍布亞非歐拉及大洋洲13個國家。出訪之前,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到訪國重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這些文章中多次引用對方國家諺語、名人名言,進一步拉近了與到訪國家之間的感情。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一起回顧這些外國名句,進一步了解這些國家的文化。
  •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引用的名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這篇講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對於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在超過萬字的講話稿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古今中外的名句。
  • 世界讀書日,細數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那些古文經典
    談反腐、談「一帶一路」合作、談建黨95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際眾多場合的公開講話中多次引經據典。   讓閱讀成為習慣,讓文化自信深入血脈。今天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讓我們一起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的十個古文經典,感受總書記的家國情懷。
  • 習近平講話引用過哪些外國名言?(1)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攝原標題:習近平引用的外國名言嚴冰孫琳劉雯昕整理《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1月26日第08版)2016年1月19日至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沙特、埃及、伊朗和阿盟總部,展開今年首場重大外交行動。在訪問中,習近平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演講和署名文章贏得了廣泛關注與好評。
  • 2018遴選公文寫作備考:領導講話引用古典詩詞的作用
    古典詩詞語言精練卻內涵豐富,領導人員在某些場合引用應景的詩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許多正式或非正式的交際場合,許多問題無法精確或正面回答,領導人員往往可以引用經典詩句來應對。文字工作者在撰寫領導講話稿時,在有意識地引用古典詩詞的同時,又能把握好原則與技巧,可以極大地提高講話稿質量。   (一)找準位置   詩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詩詞。就領導人員講話而言,一般以段或長句為單位,在段(句)首、中、尾等位置引用詩詞。在不同位置引用古典詩詞,所起的作用不同,引用人要圍繞段落主題和謀篇布局,擇機而用。
  • 金句回顧:習近平上合峰會講話引用過的經典名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主持會議並舉行相關活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領導人和有關國際組織負責人將應邀與會。在此前的的上合組織峰會中,習近平主席引經據典闡述了「上海精神」以及開放合作的「上合聲音」。上海精神Shanghai Spirit
  • 習近平反腐論述裡引用的古典名句:修身篇
    習近平總書記在書中指出,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之成為新形勢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梳理書中內容發現,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多處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
  • 藏在經典古文名句中的好名字,都是難得的收穫
    一些古文中的勵志格言警句,不僅語言凝練精闢,而且對於我們來說,還有很大的啟發意義,並且,閱讀它們,既能感受作者的文化積澱,又能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所以,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果從中為孩子起名的話,那還別有一番韻味。
  •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講話用了哪些名句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多次引用名句。從中可以看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1956年,毛澤東主席巡視南方,在武漢暢遊長江。此時,中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武漢長江大橋正在建設中。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更是今非昔比,基礎設施建設世界矚目,也為人民迎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 解密習大大語言魅力三大「利器」之引用古文詩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風格鮮明、內涵深刻,說真話說實話,說老百姓愛聽的真心話,為國內外社會各界喜聞樂見。習大大的語言力量到底來自哪裡?最近出版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深入分析了習大大的講話內容和語言風格,給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學習路上」專欄為大家帶來本書獨家連載,解碼「習式語言風格」背後的秘訣,今天推出詩文引用篇。
  • 習近平數次引用屈原名句,有何深意?
    習近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他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引用屈原詩歌中的名句來闡述思想,寄情言志。習總書記引用這些名句有何深意?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講話原文:  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但我們必須有「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強烈的創新信心和決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於攻堅克難、追求卓越、贏得勝利,積極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
  • 十篇講話 一個聲音 《聯播大數據》回顧2019年習主席重要講話
    今年,我國舉辦的主場外交活動有四場,習近平主席均出席活動並發表主旨演講。此外,在G20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等多邊場合,習主席也發表了重要講話,發出「中國聲音」、闡述「中國方案」。本期「聯播大數據」將對習主席發表的這些主旨演講和重要講話進行梳理和解讀,帶你讀懂其中傳遞的重要信息。
  • 正確引用經典詩詞名句的6種方式,讓文章從此文採斐然
    一、直引所謂的「直引」,即直接將詩句加上引號,讓人一眼望去便知道是引用了經典名句,有時候,比較生僻的句子,作者也會將原作者和詩詞的題目一併交代下來。直引是很常見的一種引用形式,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引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