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記者 喻舒)「太久沒睡過一個安穩覺了,我應該早點來重醫附二院骨科做手術,真是太感謝陳教授和骨科的醫護人員了!」近日,家住江北區、年過花甲的張婆婆從香甜的睡夢中醒來,望著病房窗外初升的太陽,終於露出了笑容。原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陳亮主任醫師通過一個椎間孔鏡下融合新技術幫助輾轉求醫的張婆婆解決了多年的嚴重腰腿痛,讓她以後的生活每天都能沐浴在陽光下。
六旬老人多年嚴重腰腿痛夜不能寐
常規手術方式風險較大
張婆婆是陳亮主任醫師最近接診的一位病人,她的腰部和左邊小腿長期疼痛難忍,小腿疼起來根本無法伸直,以至於行走困難,夜不能寐。張婆婆的家人帶著她到市內某三甲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伴有腰椎失穩,但談到治療卻讓醫生打了「退堂鼓」。因為張婆婆L4/5椎間盤退變明顯,腰椎局部穩定性較差,常規微創手術後容易復發或殘留腰痛症狀,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出血多,術後恢復時間長,因此手術治療成了難題。
鑑於此,醫生建議張婆婆先進行保守治療觀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張婆婆的症狀卻越來越嚴重,看著周圍剛退休的朋友們到處聚會旅遊,自己卻連走路睡覺都困難,身心十分痛苦,她和家人輾轉就醫卻始終無果,即便碰到願意為她手術的醫生,卻也提前被告知術後風險,「手術存在醫源性肌肉損傷風險,可能導致手術以後遠期腰背部疼痛」。簡而言之,即使手術後症狀短期內緩解了,過個兩三年,依然可能會有腰疼的隱患。張婆婆覺得,如果挨了刀子還是會疼,那還折騰什麼呢?
輾轉求治終覓良醫
通過改良新技術減輕患者病痛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婆婆兒子通過朋友介紹,得知重醫附二院骨科十分擅長椎間盤疾病及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診治,擁有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能解決張婆婆一直以來的難題,遂趕緊帶著母親來到重醫附二院江南院區,掛了陳亮主任醫師的門診。
陳亮主任醫師接診張婆婆後,為她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清楚了她的病情。考慮到患者不適合常規開放和微創手術,陳亮主任醫師建議她做全內鏡輔助下後外側入路下腰椎減壓融合術(FE-PTLIF),這種手術方式創傷小,風險低,並且經過了骨科專家團隊的改良,擁有較原本技術更大的優勢。
一開始,張婆婆有所遲疑,很怕這個手術也會帶來遠期隱患,反覆詢問:「陳教授,這個手術真的能解決我的腰腿痛,讓我好好走路,睡個好覺嗎?」陳亮主任醫師溫和地告訴張婆婆:「把你的身體比作一個房子,這個手術既不用把你後牆打破從你後背進入,也不用把你前門打破從你腹部進去,我們翻牆從你斜側腰進去,一堵牆都不用破,既能精準地找到出問題的地方,解決問題,還能保證周圍組織損傷儘可能小,放心,我會盡全力幫助您的。」
陳亮主任醫師的話讓張婆婆安下心來,她和家人接受了建議,決定手術,陳亮主任醫師很快為張婆婆排期。術中,陳亮主任醫師及其團隊在全內窺鏡下操作,自腹膜後腹部血管和腰大肌前緣之間的生理間隙進入,既避免了前路手術對大血管的過度牽拉,又避免了側路手術對腰大肌和腰叢神經的損傷,同時不存在後路手術的諸多缺點,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手術的併發症發生率。另外,該術式還有時間短、出血少、融合面積大、術後恢復快的優點。
術後醫護人員為張婆婆進行消腫、止痛、營養神經等對症治療,張婆婆很快就感覺到左下肢疼痛較之前明顯好轉,腰腿活動也自如起來,她發現:自己真的能夠安然入睡了!
各種針對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術方式湧現
卻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隱患
引發腰腿疼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讓無數中老年人飽受折磨,不少人似乎很難找到對症治療的好辦法,這其中的緣由在哪?
陳亮主任醫師解釋道:「腰椎退行性疾病是指伴隨著年齡增長和慢性勞損,腰椎老化、退化的生理和病理改變,主要包括退行性腰椎間盤突出、退行性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症、退行性腰椎側彎等疾病。這類疾病往往隨著病程進展同時存在,會隨著退變速度的加快和人體機能的減退愈發嚴重。
據國家衛計委數據統計,我國腰椎疾病患者已突破3億,其中50歲至60歲人群中,患病者比例達71%,6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比例更高達82%。這些數字意味著,在老齡化形勢愈發嚴峻的當今社會,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然成為中老年人健康的「頭號殺手」,許多中老年人在本該可以頤養天年的時候卻飽受腰腿疼痛的折磨,嚴重影響了晚年的生活質量。
面對這個「惡魔」,現代醫學不斷探索和改良。但是,近年來湧現的手術治療方式從某種程度上卻讓醫者感到無奈。
「經後路腰椎椎間融合術(PLIF)作為近年來退行性腰椎疾病最常用的手術方式,自20世紀40年代首次報導PLIF手術以來,其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應用,然而陸續出現文獻報導,這種手術方式因術中肌肉的廣泛剝離、長時間牽拉及術後纖維瘢痕等問題,讓病人術後發生椎旁肌萎縮及殘留腰痛,具有一定的缺陷和隱患。」
「後來出現了經皮內鏡腰椎間盤摘除術(PELD)可以比較好的解決減壓問題,但難以實現融合。」
「為了既解決減壓問題,又解決融合固定問題,全內鏡輔助下後外側入路下腰椎減壓融合術(FE-PTLIF)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手術方式,該技術減壓與置釘通道能夠維持肌纖維的正常排列順序,從而可對腰椎多裂肌等起到保護作用,具有創傷小、肌肉損傷小、恢復快等優點,但因術中暴露空間有限,仍然存在較高的神經損傷風險……」
改良後的鏡下融合新技術是脊柱融合手術的重大突破
更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福音
針對上述手術方式的討論,陳亮主任醫師談到,手術目的是解決兩個問題:1.神經受壓(通過手術解除);2.脊柱支撐功能不足(手術植骨融合+內固定——也就是「打釘子」)。但即使是目前最先進的FE-PTLIF技術,始終不可避免造成對神經和組織結構的損傷。
那麼,是否存在更為理想的方案?有的,故事中的患者張婆婆正是受益者。醫者父母心,重醫附二院骨科專家看到,飽受腰椎退行性疾病折磨的病人已經十分痛苦卻還要遭受手術損傷風險的情況,十分痛心,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嘔心瀝血,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對FE-PTLIF技術進行了改良,發明了一項內鏡手術專用可視工作通道外套筒。
據陳亮主任醫師介紹,改良後的手術方式由原來的5孔通道改良為4個孔通道(每個小孔直徑僅為1.5~2cm)操作,針對手術入路相對而言更容易操作,減壓更徹底,既減少了對組織結構的損傷,也降低了手術幹擾造成的神經的損傷,使得因創傷或手術意外造成醫源性損傷的風險更小。
要知道,這項成果不僅是脊柱融合手術中取得的重大突破,更是所有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人的福音!該技術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可開展的單位寥寥無幾,在國內甚至國際均屬於領先水平,因其在操作上極其考驗術者的專業水平,不但需要其對內鏡操作有深厚的造詣,有豐富的手術經驗積累,還需要對各種脊柱退行性疾病手術方法具有爐火純青的駕馭度。在重慶地區,能順利操作該技術的專家屈指可數。
據悉,自重醫附二院骨科使用FE-PTLIF技術以來,已進行了50餘例相關手術,經過後期隨訪發現均療效優良。重醫附二院在運用該技術初始便處於高起點水平,啟動後迅速形成了一套技術特色,切實體現了醫院骨科專家對椎間孔鏡手術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底蘊,據了解,現與該技術配套的相關器械工具也正在準備專利申請中。
專家名片 》》
陳亮,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骨質疏鬆與骨礦鹽疾病專委會青年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脊柱內鏡學組常務委員。從事骨科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15年。先後前往德國Oberlinhaus骨科醫院、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美國Atlantic Spine Center脊柱外科中心,香港瑪麗醫院等多家專業醫療機構訪問進修,具有較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主要擅長脊柱外科,尤其是微創脊柱外科、脊柱創傷、椎間盤疾病及退行性脊柱疾病的診治。發表論著30餘篇,單篇最高SCI影響因子7.056分,累計SCI影響因子25分,CSCD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