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說起
葵先生/文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一句流傳很廣的話,並且成為很多人的信條。而人們說起這句話時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般是:人如果不一切為了自己,就要招到天地誅殺。
實際上,這是大錯特錯的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本出自《佛說十善業道經》,它的全文是「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陀是覺悟了的智者,自然不會教導人們自私自利。那麼,說人要為了自己活著是錯在哪裡的理解呢?
其實,這裡的「為」字,本意是讀作漢語的二聲(讀作wéi ),是「修養,修為」的含義。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注重修養修為自己的話,很難在天地間存在。佛家的本意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饒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真正為自己,被天地所容納。
而錯誤的理解中,「為」字讀成了漢語的四聲(讀作wèi),是「因為、為了」的含義,句子的意思就變成「為了自己」,而不是「修為自己」了。
這就是一個漢字在不同的讀音下的不同意思。由此可以看得出來,讀的時候用哪種讀音才符合語言本意,以及在寫的時候採用哪種讀音才符合表達想法,是不可不慎重、嚴謹對待的事情。這一點,在詩詞上尤其重要。要明確知道,漢字不論是在古音還是在今音上都有多音字現象,不同的字音代表不同的意思,或有著不同的用法,包括平仄、音韻以及含義和詞性。
一、有很多字今音韻和古音韻下都是多音字,且不同音韻下的用法和意思接近。
比如:冠字有兩種讀音,意思分別如下:
1.(guān 平)名詞:帽子總稱、突起象帽子的東西,如雞冠、花冠、 新冠病毒等。
2.(guàn 仄)動詞:戴帽、超出眾人,位居第一、覆蓋;名詞:姓,如奪冠、冠名、勇冠三軍等。
這次抗疫詩詞作品中,有一些人的「冠「字用錯了,本應用仄字的地方,卻把「新冠病毒「裡屬於平聲的「冠「字錯誤地當仄用了,屬於出律。
這就是平仄多音字不分的問題,詩詞人不可不明確運用。
二、有一些字今音韻和古音韻下都是多音字,但不同音韻下的用法和意思今古不相同。
比如:教的古音韻
1.(jiào 仄)動詞:政教,教化、教育;名詞:文體之一種,以上對下的告諭、宗教;
2.(jiāo 平)動詞:傳授、使令。
這裡的使令用法屬平聲字,是「教」字在古韻下特有的,比如「不教胡馬度陰山」,今音韻和古音韻下只有這一個意思用法不同。類似的字還有很多,大家注意總結。
三、有些字只在古音韻裡是多音字,在今音韻裡是單音字,且意義不同,要在使用時注意區分。
比如:浪
1.(làng仄)名詞:波浪;動詞:放蕩、輕率、敲;
2.(láng平)名詞:滄浪-水名;形容詞:浪浪-水流動的樣子。
四、有些字在古音韻和今音韻中都是單音字,但卻平仄不同,要把特殊情況記住。
比如:場的古音韻只有一種(cháng平),今音韻也只有一種(chǎng仄),切不可用混。
五、有些字在古音韻下是平仄兩讀意義不變的,卻在今音韻中只有一個音。
比如望:wàng仄,wāng平,可平可仄,意義相同。
在漢語漢字漫長的使用過程中,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空間的不同,使得漢字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裡的發音有很大的不同。
同一個漢字,宋人讀法會與唐人讀法不一致,河北人與福建人讀法也會不一致,這是很正常的。
但是,因為詩詞就是要講究音韻的,所以寫詩詞就不能沒有統一的音韻標準,用來統一規範、共同遵守,否則就會各行其是、形不成共識,導致混亂和分歧。這也就是平水韻、佩文韻府、詞林正韻等音韻標準出現並吸引大家共同遵守的意義。
任何一個韻表都不可能解決一切漢字在不同時空下的讀音差異,一個漢字在各種方言下有不同發音是要永遠存在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有共同的用韻標準,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強大包容性,魅力也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