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1

2021-01-17 無限筆跡

我不曉得,我還有沒有那個勇氣,再等個五年,只為了聽到「再見」這兩個字。然而,當這兩個字從女孩的口中說出來時,我一時很難形容當下的心情。直到現在,依然很是複雜。或許是這五年來,在每一次的諮商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聲音依然沒有在我的耳畔浮現。這是一種重大的挫敗感,無論是對孩子,或是對陪伴孩子的我而言。在這五年中,我不斷地拋出許多的自我疑問,「為什麼這孩子在我面前就是不開口?到底問題的環節出在哪裡?」我猜不透,也找不到答案。「今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見面,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用再見兩個字,作為結束。」事實上,當我告訴眼前女孩這句話,說完之後,我沒有任何的期待,也不敢指望從她的口中聽到任何的字句。如同以往,五年來,在整個諮商過程中,無論我說了什麼話,換來的就是眼前孩子的一片寂靜。我聽到的,依然是我自己的聲音。一切就要結束了。如同自己原先所預期的,這女孩是不會在你面前說話的。和孩子的諮商時間已經到了,是該結束的時候了。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再見。」女孩說話了。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當孩子在班上不說話,回到家裡,並不會主動告知爸媽自己在教室裡的緘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班級老師也沒有敏感地察覺孩子的異樣。這時,孩子在敎室裡的緘默行為,很容易石沉大海而被忽略,焦慮問題就一直持續,孩子也因而受苦。這些年來,我試著透過一篇一篇的文章,讓父母、老師、相關的助人工作者,及關注選擇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能夠敏銳地覺察、細膩地理解這一群孩子,你預期他應該開口說話的情境,例如教室,但是.孩子卻無法順利開口說話。由於選擇性緘默症的介入,需要長期的時間,然而,目前在醫療、輔導、諮商、特教等,對於選擇性緘默症能提供的資源仍然有限,因此亟需要有一本符合在地,深入淺出、循序漸進的專業書籍,來讓關心選擇性緘默症的家長、老師及助人工作者,隨時可作為參考、演練以及協助之用。特別是在國內,這方面的書籍相對的匱乏。因此,我期待透過自己的文字與聲音,能讓更多人了解這群沒有聲音,總是被遺忘的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也期待這些孩子的聲音能夠破繭而出。這本書將完整的呈現,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象,以及探索問題存在的本質。同時,在與選緘兒互動的過程中,找到適切的班級經營、輔導與教養策略、親師溝通的合作模式,以及全面了解與選擇性緘默症有關的共病,和容易混淆的障礙與疾病。這本書非常值得家中以及班上有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父母、普通班導師、科任老師、資源班老師、心評老師、巡迴老師、特教老師、輔導老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相關治療師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醫療人員,以及任何關心選懌性緘默症議題的朋友們,都適合閱讀。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的狀況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以依孩子的現況與實際需求,翻閱至你所需要的章節,針對書中內容,進行概念的釐清、參考、執行與演練。非常佩服寶瓶文化亞君社長的認同、支持與出版的勇氣,讓我以選擇性緘默症為主題,寫了這一本書。就現實市場來說,這議題非常非常的小眾。然而,也就是因為如此,讓我更有了動力,完成這本書。期待長期一直被隱藏在教室角落裡沉默的孩子們,聲音重現。「我到底做錯什麼了?為什麼彤彤總是不和我說話?難道孩子這麼討厭我嗎?」珍妮老師有些自責,向主任說出自己的困惑。「我想,是否讓彤彤轉個班,或許讓其他老師來帶,對她可能會比較好一些?」「珍妮,你也知道在幼兒園,如果孩子動不動就換班級、換老師,這真的會給我帶來很大的困擾,因為其他家長也容易有樣學樣,到那個時候,我其他事情就都不用做了,每天來處理這些事情就好了。更何況,班上其他的孩子,你不是都帶得好好的嗎?我看你們長頸鹿班,整個上課氣氛非常地歡樂,有說有笑,而且班上小朋友的家長,也都對你讚譽有加。今天只是一個小女孩不說話,你真的不需要當作一回事啊!」珍妮老師心裡遲疑了一下。其實,主任說得也挺有道理的。只是,自己這麼多年來,在教學上,還是非常在乎孩子和自己的關係。「我想,是否讓彤彤有幾節課到別的教室裡試試?或是請其他老師來我們班上,帶幾個活動也行。」「我是想……」珍妮老師說得有點吞吞吐吐,「或許,有機會讓我知道,彤彤在其他老師的班上,是否也是一樣不開口?」「珍妮,你真的是個好老師。現在的老師只會抱怨、煩惱班上那些吵得半死,讓自己的課上不下去的孩子。哪有人還想要把安安靜靜、乖乖巧巧的孩子送出去?你啊,負責任是很好,但是,不要把所有事情都挽在自己身上。很多事情不見得都是因為你的因素。「我想比較簡單的做法,就是請河馬班的潔西卡老師來你們班上,帶幾個活動交流交流,就當作跨班級一起上課,你也不要再想怎麼換老師、換班級。至於你想要觀察彤彤的說話,是否有所轉變。這一點,你倒是可以試試。」珍妮稍微鬆了一口氣,也感謝主任的應允,讓自己有機會釐清自己和彤彤的關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只是,自己也很擔心一種狀況,假如潔西卡老師來上課:卻讓彤彤輕輕鬆鬆地開口說話了,那到時,自己就真的是尷尬、難堪了。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發生在兒童、青少年,屬於焦慮的一種疾病,並不是單純的害羞、內向、文靜就可以解釋。關於選擇性緘默症,在生活中、校園裡,這樣的孩子依然長期被漠視。對於許多人來說,選擇性緘默症這字眼,可能連聽都沒聽過,或存在著偏見——認為是孩子自己不說話,時間久了,他應該自然而然就會開口說話。十年多前,我第一次遇見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只是,當年這名詞在臨床工作上很少被提及,更別說在校園裡被認識與關注。那一天,一對父母帶著就讀幼兒園的女孩前來醫院,是經由醫師轉介過來。我準備為女孩進行智力測驗,以評估發展狀況。在施測前,我看著這女孩默默地蹲在治療室裡面,不說一句話。她的表情漠然、肢體僵硬,一動也不動。我明顯可以感受到女孩的焦慮與畏縮。經驗法則告訴我,當下的智力測驗,女孩無法進行施測。縱使勉為其難地施測,也一定會低估女孩的表現。我當時得知女孩在家裡說話自然,但在幼兒園卻不開口。我因此和父母先溝通,並說明需要先暫停智力測驗,而改採其他方式的理由,我也建議優先處理女孩的不說話行為。幸運的是,當時女孩的父母對於早期療育有充分的概念,且非常地積極,對於我所設定的治療目標也欣然同意,並且對於後續建議的執行,也相當具有行動力。這些條件的組合,對女孩而言,真的是非常重要與關鍵。然而,有些案例卻往往因為父母或老師並不認為孩子在學校不說話,有什麼問題,而疏忽了這問題的嚴重性。讓許多緘默的孩子,錯過了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但我不忍苛責這些家長與老師,因為他們對於選擇性緘默症並不了解。畢竟長期以來,這樣的診斷名稱,許多人從未聽聞過,更何況是了解。我很希望透過自己的臨床實務工作、校園服務、書寫與演講,讓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能夠受到應有的關注。只要多一個人知道,多一個人看見,那麼,就有機會讓這些孩子在教室裡的緘默行為被合理對待。當孩子的焦慮化解了,他們自然能開口說話。面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在進行相關智力測驗的評估,或是其他需要開口說話的施測時,施測者一定要有一種認知,也就是在施測過程中,我們很有可能低估了孩子實際的能力。這一點,對於第一線實務工作者,無論是心評老師、資源班老師、治療師、心理師或醫師,都是需要具備的基本判斷。我們必須考慮的是,在施測過程中,我們所面對的孩子可能因為焦慮,而無法真正表現出自己的能力。較為輕微的選擇性緘默症,在施測過程中,或許在非語言的項目上,他還可以理解你的提問,並且按照時間、速度,做出應有的反應。但是,對於需要口語表達的項目,這時,很明顯地,孩子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或是響應出來的內容相對簡短。這就像是同一道測驗題目,在現場施測,你問孩子,孩子答不出來,或答得較為簡短,但是回到家,或在孩子比較自在的情境裡,他卻可以回答得非常完整。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真正要施測的是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測出一種因受限於他的焦慮,而被低估的能力。同時,對於嚴重的選擇性緘默症,你會發現不只口語的施測很難搜集數據,連非語言的部分,甚至於都無法順利進行。這時,你可以想像,自己硬是要搜集的施測資料是沒有太多意義的,甚至就怕對孩子的能力造成錯誤的解釋。因此我在書中也將會提到如何避免將選擇性緘默症與智能障礙、認知發展遲緩孩子混淆。在我兩千多場的演講場合中,每一次的演講主題,大部分都由主辦單位決定。而在這麼多場演講裡,主辦單位選擇討論選擇性緘默症,真的是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雖然有時在分享情緒行為障礙的議題中,選擇性緘默症也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每當有主辦單位,機關、團體、學校提出想談論選擇性緘默症這議題時,我都是心懷感激的。因為,每多一次分享,就有機會讓現場聽眾們多一些了解,這一群長時間被遺忘在教室角落裡的孩子。當然,演講主題可遇不可求,因此,為了讓更多人能夠更加地熟悉、了解選擇性緘默症,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心理師,你終於解開我十幾年以來的困惑。原本,我以為我和這個孩子的關係怎麼這麼糟糕,到底是我做錯了什麼,不然,她為什麼都不跟我開口說話。我的心裡總是有著深深的罪惡感,一直到今天,聽完這場演講,我終於了解,原來這孩子可能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問題。雖然,這讓我心裡釋懷了許多,但是,我還是為這孩子感到心疼。」一位資深的幼兒園老師,在我演講後,對我分享著。我想,這也是我這些年在各地進行演講的目的。我期待讓現場聽眾們多一些了解不同孩子的機會。對於有些老師來說,以往他們面對教室裡不說話的孩子,有時會認為是否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導致和這個孩子關係惡劣,讓孩子討厭自己、害怕自己,以至於不敢和自己說話。但在釐清觀念後,未來當他們再次而對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因為有了基礎的認識與概念,或許能多一些陪伴的方式、對應的技巧,不至於讓這樣的孩子,對於說話這件事更加感到害怕、畏懼、退縮,老師也不至於愈幫愈忙,適得其反。

相關焦點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
    當然,自己並不希望從鍵盤上去推敲,去論斷孩子的問題,畢竟,這是需要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來判定的。當然,老師會提出希望爸媽帶雪兒到兒童精神科,接受醫師的評估,主要也是希望釐清雪兒真正的問題核心到底是什麼。媽媽現在正陷入一種困境。畢竟,在這個家裡,婆婆的意見,真的是不得不重視。對於婆婆來說,讓自己的孫女去看兒童精神科,那還得了,這可是家族裡天大的事情。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共病與鑑別4
    陳老師心想:「這孩子會不會是學科方面在原班一直無法跟上進度,導致她在教室裡不願意開口?」有幾次,陳老師試著問雅玟在原班不說話這件事,雅玟總是一套制式地回答:「我不知道。」「但是她真的不知道嗎?還是她其實也不想面對,自己在認知與學科能力不足的部分?畢竟,這部分也活像個傷口,碰觸了,難免會疼。」陳老師苦思著。
  • 孩子內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當心選擇性緘默症
    「我想說話,但怎麼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麼幫助或治療?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又稱為「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這種病症會在特別場合無法說話,他們無法開口,縱然很想講話,但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 孩子為什麼不肯說話,關注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琦琦的變化急壞了父母,父母哄也哄了,訓也訓了,打也打了,使盡渾身解數,琦琦就是不開金口。無奈的家長几經輾轉,進行了心理諮詢。那麼琦琦為什麼會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又該如何應對?孩子也會焦慮嗎?近期一項研究調查了130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根據症狀將選擇性緘默症歸為三類:1.焦慮-輕度對立;2.焦慮-交流延遲;3.極度焦慮。但是,所有患兒都有社會焦慮。為什麼不肯說話?
  • 解析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3個表現  1.本症大多於3-5歲起病,女孩多見,主要表現為沉默不語,甚至長時間一言不發。但這種緘默有選擇性,即在一定場合下講話,如在家裡或對熟悉的人講話,而在另一種場合就不講話,如在幼兒園或對陌生的人。  2.少數患兒正好相反,在家裡不講話而在幼兒園裡講話。
  • 海英博士:認識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是指兒童沒有聽說方面,或者是發音器官方面的困難或障礙,在一定場合下他的言語表達是很正常的:比如說在家中說話是非常正常的,甚至聲音很大,很調皮,但是在面臨特定的社會情境的時候,比如在學校裡面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緘默不語,持續不說話。
  •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 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 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
  • 不說話=自閉症?解析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受環境影響的溝通障礙,在某些情景下可以說話,但在其它的環境卻無法說話,並非是他們害羞、不想說話等,而是心裡強烈的恐懼感讓他們說不出話來。選擇性緘默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常見的共病疾病,但因為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有許多的行為都是非常相似的,比如:不說話,緘默症的不說話是在特定情境下,患兒無法說出口,但自閉症患兒的不說話是即便是親近的人(如:爸爸媽媽)也無法說出口。
  • 低齡出國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那些事
    我算是半個成功例子,就是突破了那道永遠跨不過去的門檻,能夠開口說話了。但其實我的選擇性緘默症到現在都不是完全康復,我依舊做不到像正常人一樣交流,我現在只能在我百分百絕對確定願意聽我說話的人面前才能正常說話。見到同學打個招呼之類的還是會讓我猶豫好久好久,下很大很大的勇氣,而且打完招呼我必須趕緊跑掉,才能讓我的焦慮和激動緩解一些。當然,我肯定會儘量表現得和正常人一樣,確認對方不會回頭我才會逃之夭夭。
  •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二)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法取向專注於發現並解決潛在的內心衝突,由於兒童不說話,心理治療師可能利用藝術或遊戲促進溝通,相關的方法包括個別的或團體的遊戲治療、個別家庭成員的諮商、親子諮商、及藝術治療等。由於心理治療法可能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而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通常不被推廣作為處理選擇性緘默症主要症狀的主要療法(Giddan, Ross, Sechler, & Becker, 1997; Leonard & Dow, 1995,引自羅湘敏,2001)。
  • 低齡出國需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
  • 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受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部分幼兒心理出現不健康的信號。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幼兒,他們在家中往往能正常主動說話,但在幼兒園「拒絕」同老師或同學說話、交往。在成人面前不願意說話,說話時比較膽小緊張。參加集體活動不主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而下課後就表現得很活躍、調皮,經常有攻擊同伴的行為。回家後從不說幼兒園的事情,對父母的提問也是不願意回答。   對於這些孩子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語言理解水平,並有足以進行社會交往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某種場合下(家裡或熟人中)能夠正常的講話。
  • 一進學校就不說話?7歲女孩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紅網時刻10月12日訊(記者 易徵洋 通訊員 楊醉文)7歲的芊芊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說話快人快語,而且最愛跟小區裡的孩子們瘋玩,這樣的孩子,卻一進學校就不說話了。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獲悉,芊芊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 孩子在家話癆出門就成悶葫蘆 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在家是「話癆」,一到外面換個環境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
  • 7歲女孩一進學校就不說話?原是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中新網長沙10月12日電 (付敬懿 楊醉文)7歲的湖南小女孩芊芊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姑娘,說話快人快語,而且最愛跟小區裡的孩子們瘋玩。這樣的孩子,一進學校竟然不說話了。10月12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門診就診的芊芊,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
  • 不容小覷的心理問題--選擇性緘默症
    這樣就可以確定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他因為一個小事情喝農藥的行為也就可以解釋了。       我跟家長解釋說:有一種問題叫選擇性緘默症,是主要表現為孩子面對某一群體場合拒絕交流、沉默不語,這種群體比如家中的長輩親友;學校的老師們。而在其他環境中言談自如。
  • 選擇性緘默症!「小話癆」進校就變「悶葫蘆」
    7歲的芊芊(化名)在家是個「話癆」,可一到學校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芊芊的媽媽說,「課堂上老師教的內容,回家後她都會告訴我,但在學校就是不開口,和同學基本靠肢體語言交流。」 經診斷,芊芊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3至5歲的女孩 更容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面對熟悉的人,表現活蹦亂跳;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就不說話。
  • 孩子有這3個情況,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 | 周六科普日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導致孩子無法順利和他人交流的心理疾病——「兒童選擇性緘默症(Child selective mutism)」。」「兒童選擇性緘默症(Child Selective Mutism)」,是指孩子智力正常,擁有完整健康的語言能力,但是對某些人,或者在某些場景下選擇性地不願意與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