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baby導讀
■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常常在學齡前起病,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多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該症兒童存在慢性焦慮和膽怯,他們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恐懼感,並通過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而得以維持。
■ 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
■ 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
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六歲的小明自從開始上學就慢慢不說話了,特別是在學校裡。爸爸媽媽為此非常著急,經過多方打聽,來到我們兒童心理諮詢門診部。
經了解,孩子在有這個現象之前,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正常。他在學校不說話而在家中說話,一般不與大人說話,而是與同齡兒童或熟悉的人講話。在學校,有時用手勢、點頭、搖手等軀體語言進行交流,有時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孩子從小就有害羞、退縮等表現,在家中很順從。聽完家長的描述,我們認為小明很可能患有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常常在學齡前起病,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多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該症兒童存在慢性焦慮和膽怯,他們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恐懼感,並通過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而得以維持。其發生原因具體地說可能有下列幾個方面:
1.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許多兒童有早年感情創傷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教育簡單粗暴、父母關係不和、父母離異等,有的孩子是在家庭環境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
2.素質性因素: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患兒父母心理異常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另外也與孩子本身發育不成熟有關。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預後較好,經過治療大多數可以在數月至數年後恢復。治療上主要採用家庭治療、精神分析及行為治療。一些由於家庭環境不良引起發病的兒童,要採用住院的方式,在改變環境後效果會更好。
本文摘編自《小爸小媽教子枕邊書》
孩子見生人不說話並非害羞 或患擇性緘默症
媽媽帶3歲的小桃到醫院看病,麻煩的是,小桃一走進兒科診斷室,便一言不發,無論媽媽和醫生怎麼努力,小桃總是側著身,別過臉,把嘴抿得緊緊的。醫生問媽媽,小桃這樣的情況持續多久了,媽媽說小桃來醫院的路上還有說有笑的,但只要有陌生人在場,她就不說話了【詳細】
什麼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緘默」的高度選擇性是本症特點,患兒智力發育正常,韋氏兒童智力測驗智商在70或70以上,大多是敏感、羞怯性格。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亦無其他精神或身體障礙。【詳細】
拒絕說話的小孩
第一次看到小天的時候,他站在他爸爸的身後,大概1.4米高,十分瘦弱,雙肩內收,雙手貼近褲縫。長長的睫毛下垂,視角一直對牢地面。就算我和他父親談論他的病情,他的表情也沒有產生變化,甚至動都沒有動一下。【詳細】
(責任編輯: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