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2020-12-18 網易新聞

      Cebaby導讀  

■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常常在學齡前起病,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多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該症兒童存在慢性焦慮和膽怯,他們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恐懼感,並通過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而得以維持。

■ 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

■ 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

  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六歲的小明自從開始上學就慢慢不說話了,特別是在學校裡。爸爸媽媽為此非常著急,經過多方打聽,來到我們兒童心理諮詢門診部。

    經了解,孩子在有這個現象之前,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都正常。他在學校不說話而在家中說話,一般不與大人說話,而是與同齡兒童或熟悉的人講話。在學校,有時用手勢、點頭、搖手等軀體語言進行交流,有時用書寫的方式來表達。孩子從小就有害羞、退縮等表現,在家中很順從。聽完家長的描述,我們認為小明很可能患有選擇性緘默症。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常常在學齡前起病,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多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該症兒童存在慢性焦慮和膽怯,他們以緘默不語來降低恐懼感,並通過與環境的相互影響而得以維持。其發生原因具體地說可能有下列幾個方面:

    1.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許多兒童有早年感情創傷經歷,如家庭矛盾衝突、教育簡單粗暴、父母關係不和、父母離異等,有的孩子是在家庭環境變遷或一次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

    2.素質性因素: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患兒父母心理異常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另外也與孩子本身發育不成熟有關。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預後較好,經過治療大多數可以在數月至數年後恢復。治療上主要採用家庭治療、精神分析及行為治療。一些由於家庭環境不良引起發病的兒童,要採用住院的方式,在改變環境後效果會更好。

    本文摘編自《小爸小媽教子枕邊書

 

孩子見生人不說話並非害羞 或患擇性緘默症

媽媽帶3歲的小桃到醫院看病,麻煩的是,小桃一走進兒科診斷室,便一言不發,無論媽媽和醫生怎麼努力,小桃總是側著身,別過臉,把嘴抿得緊緊的。醫生問媽媽,小桃這樣的情況持續多久了,媽媽說小桃來醫院的路上還有說有笑的,但只要有陌生人在場,她就不說話了【詳細】

什麼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緘默」的高度選擇性是本症特點,患兒智力發育正常,韋氏兒童智力測驗智商在70或70以上,大多是敏感、羞怯性格。神經系統檢查無異常,亦無其他精神或身體障礙。【詳細】

拒絕說話的小孩

第一次看到小天的時候,他站在他爸爸的身後,大概1.4米高,十分瘦弱,雙肩內收,雙手貼近褲縫。長長的睫毛下垂,視角一直對牢地面。就算我和他父親談論他的病情,他的表情也沒有產生變化,甚至動都沒有動一下。【詳細】

 

(責任編輯:景遠)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孩子為什麼不肯說話,關注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琦琦的變化急壞了父母,父母哄也哄了,訓也訓了,打也打了,使盡渾身解數,琦琦就是不開金口。無奈的家長几經輾轉,進行了心理諮詢。那麼琦琦為什麼會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又該如何應對?孩子也會焦慮嗎?琦琦的言語能力沒有問題,在家裡可以跟父母交流,但在公共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一言不發,這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典型表現。
  •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
    當然,自己並不希望從鍵盤上去推敲,去論斷孩子的問題,畢竟,這是需要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來判定的。當然,老師會提出希望爸媽帶雪兒到兒童精神科,接受醫師的評估,主要也是希望釐清雪兒真正的問題核心到底是什麼。媽媽現在正陷入一種困境。畢竟,在這個家裡,婆婆的意見,真的是不得不重視。對於婆婆來說,讓自己的孫女去看兒童精神科,那還得了,這可是家族裡天大的事情。
  • 低齡出國需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在緊張時,他們還可能出現笨拙、僵硬的身體動作,而且面無表情,特別是不愛笑。「選擇性」容易令人誤以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說話,好像是個性頑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馬克威博士認為,患者不是故意不說話,而是很希望說卻說不出來,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 孩子內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當心選擇性緘默症
    「我想說話,但怎麼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麼幫助或治療?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又稱為「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這種病症會在特別場合無法說話,他們無法開口,縱然很想講話,但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 解析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經過醫生檢查,芳芳的這種表現被診斷為「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關鍵詞解讀: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經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無語的一種心理障礙。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不是語言障礙。這類患兒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都無器質性損害,智力發育也無異常。
  • 7歲女孩誰也不理只跟媽媽講話 這是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7歲女孩誰也不理只跟媽媽講話 這是選擇性緘默症  如果媽媽不在身邊,7歲女孩佳佳就像個漂亮的娃娃,獨坐一隅靜默不語,對外界的任何人、事都沒有反應;但跟媽媽在一起時,她能言善道,與普通女孩無異,經檢查發現,她患了選擇性緘默症。醫生細細追問認為,爸爸缺位是孩子患上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1
    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當孩子在班上不說話,回到家裡,並不會主動告知爸媽自己在教室裡的緘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班級老師也沒有敏感地察覺孩子的異樣。這時,孩子在敎室裡的緘默行為,很容易石沉大海而被忽略,焦慮問題就一直持續,孩子也因而受苦。
  • 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浙江寧波市江東常青藤幼兒園    何佩紅   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個人心理發展的許多關鍵期都處於這一階段
  • 孩子有這3個情況,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 | 周六科普日
    有不少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上了幼兒園或者小學,和以前不一樣了,明明小時候活潑開朗,但是到了學校不愛講話,上課不回答老師問題,也不愛和其他同學一塊玩,一回到家卻一切正常。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導致孩子無法順利和他人交流的心理疾病——「兒童選擇性緘默症(Child selective mutism)」。
  • 海英博士:認識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是指兒童沒有聽說方面,或者是發音器官方面的困難或障礙,在一定場合下他的言語表達是很正常的:比如說在家中說話是非常正常的,甚至聲音很大,很調皮,但是在面臨特定的社會情境的時候,比如在學校裡面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緘默不語,持續不說話。
  •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那些事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我與緘默兒家長的訪談,我猜想,選擇性緘默症應該不只是「緘默」這麼簡單,其實可能也是個症候群。甚至可能是大腦發展與普通人不同,可能是具有遺傳性的。小時候極度內向緘默的母親,生下的孩子就可能是典型的選緘。選擇性緘默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一樣,需要社會來配合幹預。
  • 不說話=自閉症?解析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
    "一般人對自閉症的直覺反應就是:不愛說話、總是一個人、性格內向 ,但是不說話真的就是自閉症嗎?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受環境影響的溝通障礙,在某些情景下可以說話,但在其它的環境卻無法說話,並非是他們害羞、不想說話等,而是心裡強烈的恐懼感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共病與鑑別4
    當然,陳老師也清楚知道,雅玟在認知程度上與班上同學有著明顯的落差,只是這個落差,倒不至於落到輕度智能障礙的身分。但翻一翻雅玟過去的評估資料,發現她整體的智力(F1Q)表現落在七十二分(一般中等智商為九十至一百零九分),屬於臨界智商(智商分數落在七十至七十九分)的孩子。特別是再仔細看,她的語言智商(VS)表現,分數更是明顯偏低。
  • 心理專家稱3至5歲兒童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專家稱3至5歲兒童易患選擇性緘默症寶寶平時在家裡可是調皮好動得很吶,但是只要一出門就表現得特內向。幼兒園老師跟她說話,她總是不回答,只是看著老師點點頭或者搖搖頭。這是怎麼回事,為啥孩子會反差這麼大?
  •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由於心理治療法可能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而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通常不被推廣作為處理選擇性緘默症主要症狀的主要療法(Giddan, Ross, Sechler, & Becker, 1997; Leonard & Dow, 1995,引自羅湘敏,2001)。
  • 孩子在家話癆出門就成悶葫蘆 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在家是「話癆」,一到外面換個環境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
  • 哪些症狀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14歲的兵兵和媽媽、弟弟一起居住在廣州市白雲區紅星村,從去年中秋開始,他突然開始不說話,不肯跟他人包括媽媽接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模仿弟弟,吃飯、洗澡、睡覺甚至上廁所……白雲心理醫院診斷他為「緘默症」。
  • 不容小覷的心理問題--選擇性緘默症
    這樣就可以確定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他因為一個小事情喝農藥的行為也就可以解釋了。       我跟家長解釋說:有一種問題叫選擇性緘默症,是主要表現為孩子面對某一群體場合拒絕交流、沉默不語,這種群體比如家中的長輩親友;學校的老師們。而在其他環境中言談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