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出國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2020-12-18 網易新聞
  健康有約工作室出品

心理診室

醫學指導/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君儀 通訊員胡譽懷

專家:

「選擇性」的緘默不是故意不說話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罕見的兒童焦慮障礙,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終生患病率為7%。~8%。。患者在某些場合或者面對某些人時無法講出話來,給人很害羞或者很沒禮貌的印象。在緊張時,他們還可能出現笨拙、僵硬的身體動作,而且面無表情,特別是不愛笑。「選擇性」容易令人誤以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說話,好像是個性頑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馬克威博士認為,患者不是故意不說話,而是很希望說卻說不出來,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這些孩子在家裡或者跟親密的小夥伴相處時通常能正常說話,甚至說起話來自信滿滿,但一到了學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壓力,完全說不出話來,可以數年如一日一聲不吭。有的孩子跟小夥伴還可以說上話,但跟大人們就不說了,有的孩子則相反。好一點的孩子尚能做出點頭、擺手等身體語言,有的孩子則完全「石化」。還有的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到最後乾脆不分場合和對象,徹底陷入緘默。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王德民指出,選擇性緘默症不同於孤獨症——自閉的患者不分場合和對象都不講話,其交流障礙沒有「選擇性」,而且還有刻板行為,「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語言功能正常,且不會演變為孤獨症」。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在3~6個月大發病,其症狀表現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但入學的第一個月不算數。很多孩子在家裡是可以說話的,因此很多家長並未察覺。他們特別害怕上學,往往是在上學後才被發現有問題,例如無法完成一些當眾講話的任務,常常被老師當成害羞或怯場。由於在學校跟老師無法交流,他們的學習受到影響,長大後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也受到拖累。他們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表現為行為退縮,很難與別人保持眼神接觸,很難表達自己的感受,卻容易過度敏感,經常為一點聲音而受到驚嚇。

病因:

「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切斷了交流

目前,選擇性緘默症的具體病因不明,不同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原因。王德民表示,近年來選擇性緘默症逐漸受到關注,這種病跟個體的性格素質、家庭與學校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

這些患者大多同時患有社交焦慮甚至社交恐懼,到了不熟悉的場合就感覺被壓垮了,因此很多學者相信社交焦慮可能是根源,而患者也通常有焦慮障礙的家族史。一般認為,患者的大腦杏仁核接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危險信號後過度興奮,激發了「戰鬥或者逃跑」的反應,導致大腦切斷了交流的功能。

一些患者還有強迫症、阿斯伯格症候群、發育遲滯、聽力困難等問題,在嬰兒期往往還有分離焦慮。但是,近年來的系統研究未發現患者在小時候比別人受到更多的心理創傷,或者是生活經歷特別坎坷。馬克威指出,選擇性緘默症與心理創傷沒有必然聯繫,但精神壓力可能加重緘默的症狀。

應對:

轉學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一般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己好轉,孩子需要儘早得到診斷和治療,否則發展下去可能逐步加重,到了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就變成習慣性沉默,還可能出現慢性抑鬱、焦慮加劇等情緒問題,而周圍的同學夥伴也「識趣」地不跟患者說話了。不少家長考慮給孩子轉學,但新的學校環境一定要比原來的學校更加包容和友好,否則轉學讓孩子失去了原來相熟的小夥伴,他們面對全新的環境就更不願意說話了。

低齡兒童到了外地甚至外國後人生地不熟,往往成為選擇性緘默症的高危人群。王德民建議家長要帶孩子尋求專業的治療,「如果在國外沒有條件,必要時可讓孩子回國,以免緘默延誤學業,時間長了還會影響身心發育。」

行為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有不錯的效果,可以幫助孩子控制焦慮,學會擺脫對緘默行為的依賴。例如消退法治療,治療師讓患者先和熟人在一起交流,然後逐漸加入不熟悉的人,能夠說上話之後就再增加不熟悉的人。又如系統脫敏治療,治療師讓患者跟不熟悉的人交流可以先通過郵件、即時通訊交流,再到語音、視頻交流,最後才是面對面交流。治療師還可以讓患者開始練習某些發音,再小聲說某些詞語,然後再說更多的話。

王德民表示,上述治療最好找專業的治療師進行,家長自己做往往不到位。家長可以嘗試邀請親友的孩子來家裡玩,讓患者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打開話匣子,通過跟其他孩子接觸逐漸進行簡單的交流,又不至於產生恐懼。家長還可多鼓勵孩子開口講話,可以用孩子喜歡的玩具、糖果、畫報等進行獎勵,講得越多就獎勵越大。但是,家長切莫吆喝甚至恐嚇孩子,強迫他們開口說話,那只會讓症狀越來越重。此外,抗焦慮藥物治療對一部分青少年有一定幫助,可加快康復的進程。

相關焦點

  •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需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那些事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和我與緘默兒家長的訪談,我猜想,選擇性緘默症應該不只是「緘默」這麼簡單,其實可能也是個症候群。甚至可能是大腦發展與普通人不同,可能是具有遺傳性的。小時候極度內向緘默的母親,生下的孩子就可能是典型的選緘。選擇性緘默症和阿斯伯格症候群一樣,需要社會來配合幹預。
  • 解析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經過醫生檢查,芳芳的這種表現被診斷為「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關鍵詞解讀: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經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無語的一種心理障礙。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不是語言障礙。這類患兒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都無器質性損害,智力發育也無異常。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1
    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再見。」女孩說話了。
  • 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浙江寧波市江東常青藤幼兒園    何佩紅   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個人心理發展的許多關鍵期都處於這一階段
  •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四)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形式,因此除非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伴有其它障礙(如智能障礙),否則應可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介入Fung、Manassis、Kenny和Fiksenbaum(2002)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修正此類疾患兒童其內在自我陳述與自我認識,藉此消除其不適應行為,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
    和婆婆之間的對話,讓媽媽一直有一種陷在循環裡,不斷地打轉,像鬼打牆一般。婆婆一直無法理解他們夫妻倆的煩惱。這段時間,媽媽不時在網絡上搜尋了許多數據。她很清楚,雪兒的狀況和選擇性緘默症非常的類似。當然,自己並不希望從鍵盤上去推敲,去論斷孩子的問題,畢竟,這是需要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來判定的。當然,老師會提出希望爸媽帶雪兒到兒童精神科,接受醫師的評估,主要也是希望釐清雪兒真正的問題核心到底是什麼。
  • 不容小覷的心理問題--選擇性緘默症
    就該學生這個行為舉動,我初步判斷這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       於是,政教主任和數學老師陪我們一起去家訪,來到這孩子家裡。沒有見到孩子,孩子父親接待了我們,與我們交談。          等老師、記者跟孩子父親寒暄過後,並為我做了介紹。
  •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 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 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
  • 海英博士:認識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是指兒童沒有聽說方面,或者是發音器官方面的困難或障礙,在一定場合下他的言語表達是很正常的:比如說在家中說話是非常正常的,甚至聲音很大,很調皮,但是在面臨特定的社會情境的時候,比如在學校裡面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緘默不語,持續不說話。
  • 孩子為什麼不肯說話,關注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又該如何應對?孩子也會焦慮嗎?琦琦的言語能力沒有問題,在家裡可以跟父母交流,但在公共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一言不發,這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典型表現。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SM)是指個體在某些需要言語交流的公共場合(如學校,陌生人或人多的環境等)持久地「拒絕」說話,而在其他熟悉的環境中(如家裡)言語正常的症狀,該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可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一般發病於幼兒時期,發病率約為0.2-2%,其中女孩多於男孩。
  • 選擇性緘默症!「小話癆」進校就變「悶葫蘆」
    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換個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 「她上幼兒園三年,一進學校就不說話,但出了學校又很正常,我開始以為她長大了就會好。」芊芊的媽媽告訴記者,進入小學後,芊芊還是和以前一樣。
  • 解析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受環境影響的溝通障礙,在某些情景下可以說話,但在其它的環境卻無法說話,並非是他們害羞、不想說話等,而是心裡強烈的恐懼感讓他們說不出話來。根據《 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The Selective Mutism Resource Manual),選擇性緘默症的盛行率比想像中的常見,盛行率在八歲以下的孩童中每140位中就有一位,若年齡被擴大,則為550位中就有一位是選擇性緘默症。
  • 孩子在家話癆出門就成悶葫蘆 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換個陌生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昨天上午10點,晨晨媽帶著孩子到鄞州首南街道一家幼兒園辦理入學前的一些手續。媽媽在一邊辦手續,就讓3周歲的小晨晨到旁邊的遊玩區玩。
  • 孩子內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當心選擇性緘默症
    「我想說話,但怎麼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麼幫助或治療?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又稱為「選擇性不語症」,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這種病症會在特別場合無法說話,他們無法開口,縱然很想講話,但是一個字都擠不出來!
  •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2018-10參與互動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 哪些症狀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14歲的兵兵和媽媽、弟弟一起居住在廣州市白雲區紅星村,從去年中秋開始,他突然開始不說話,不肯跟他人包括媽媽接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模仿弟弟,吃飯、洗澡、睡覺甚至上廁所……白雲心理醫院診斷他為「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共病與鑑別4
    當然,陳老師也清楚知道,雅玟在認知程度上與班上同學有著明顯的落差,只是這個落差,倒不至於落到輕度智能障礙的身分。但翻一翻雅玟過去的評估資料,發現她整體的智力(F1Q)表現落在七十二分(一般中等智商為九十至一百零九分),屬於臨界智商(智商分數落在七十至七十九分)的孩子。特別是再仔細看,她的語言智商(VS)表現,分數更是明顯偏低。
  • 福州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廈門網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