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話癆出門就成悶葫蘆 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2020-12-18 騰訊大浙網

孩子在家是「話癆」,一到外面換個環境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

換個陌生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

昨天上午10點,晨晨媽帶著孩子到鄞州首南街道一家幼兒園辦理入學前的一些手續。媽媽在一邊辦手續,就讓3周歲的小晨晨到旁邊的遊玩區玩。這時候,陸續有家長帶著孩子進來。遊玩區裡,小晨晨看著周圍突然多了不少小朋友,就獨自走到一邊選了個木馬坐下。

等媽媽辦完手續,一名家長跟晨晨媽說:「你女兒挺安靜的,是不是平時都不說話的?」

「不會啊,在家裡小傢伙像『話癆』一樣,說個不停的,跟我們大人玩得也很好。」隨後,晨晨媽仔細觀察了小晨晨的表現,她發現,女兒一直在躲閃其他人,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大人找她一起玩,都不搭理人。

晨晨在家和在外面的巨大反差,讓晨晨媽不免有些擔心:「孩子平時都是外婆帶,沒有仔細觀察過她跟別人的社交活動,我發現她在外面好像很恐懼,得了失語症似的。」

該幼兒園的葉老師說,這種反差性表現在孩子讀小班時比較多見,特別是剛入園那會兒,很多孩子到了陌生環境都會有些不適應,從而變得少說話或不說話。但有些孩子到了幼兒園中班、大班,甚至是讀小學後仍有這樣的情況。

3至5歲的女孩更容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面對熟悉的人,表現活蹦亂跳;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就不說話。如果長期表現是這樣,就要當心孩子是否得了選擇性緘默症,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臨床心理科負責人張子霽提醒。

這種病症起病時間在3至5歲,孩子剛上幼兒園的家長需要特別留意。相對來說,性格內向的女孩發病率要高於男孩。

導致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原因,通常跟家庭和社會脫不開關係。張子霽說,從臨床觀察來看,家庭成員爭吵多,家長過於嚴厲或過度保護,都容易讓孩子對外在的陌生環境產生退縮、恐懼感。

另外,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多數時間呆在家裡,社群範圍非常小。家裡若是老人帶孩子,那麼出門一般也只和固定對象交流,這也是導致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家長就要留心了:孩子在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在另外一些環境能正常說話;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孩子沒有其他外語等語言障礙,也沒有自閉症、智力發育遲緩等疾病。

據悉,在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每年都有數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進行治療,年齡最小的僅3歲,大的則有10多歲。然而,因為家長的忽視,潛在患者數量非常大。

家長忌用指責性的語言逼孩子開口

應對兒童選擇性緘默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孩子的社交以及家長合理的引導。

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現特別沉默,家長不要用「快叫人」、「怎麼回事,你這樣不禮貌」、「這孩子不懂事」等帶指責性的語言,逼迫孩子開口。家長對孩子的「沉默」表現過分關注,孩子精神會更加緊張。

比較好的方法是,家長在外面應引導性地鼓勵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如多用「可不可以」、「小朋友等著呢,你是不是該跟對方說再見」等語言。在孩子表現出交往動作後,家長要適時鼓勵。

此外,在孩子3至5歲時,要改變孩子的社交圈,設法讓他多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孩子之間會有自己的交流交往方式,他們在遊戲中能逐漸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

張子霽說,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和自閉症差別很大,他們的語言器官發育、智力發育都很正常,家長只要正確引導,並讓孩子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就能改善。「因為城市的生活環境,使潛在選擇性緘默症兒童數量越來越多,家長要提前留意,如果任其發展有可能影響到身心健康,引發社交障礙等問題。」

返回大浙寧波首頁>>

關注大浙寧波官微「樂享寧波」,有更多福利、潮流、新鮮事兒!

相關焦點

  • 選擇性緘默症!「小話癆」進校就變「悶葫蘆」
    7歲的芊芊(化名)在家是個「話癆」,可一到學校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經診斷,芊芊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3至5歲的女孩 更容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面對熟悉的人,表現活蹦亂跳;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就不說話。
  • 「小話癆」進校就變「悶葫蘆」 兒童選擇性緘默症需防護
    7歲的芊芊(化名)在家是個「話癆」,可一到學校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換個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她上幼兒園三年,一進學校就不說話,但出了學校又很正常,我開始以為她長大了就會好。」芊芊的媽媽告訴記者,進入小學後,芊芊還是和以前一樣。見此情況,家人馬上帶芊芊就診。在診室中,醫生和芊芊進行交流,其表現很正常,醫生問及為什麼在學校不說話,芊芊保持了沉默。
  • 心理專家稱3至5歲兒童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專家稱3至5歲兒童易患選擇性緘默症寶寶平時在家裡可是調皮好動得很吶,但是只要一出門就表現得特內向。幼兒園老師跟她說話,她總是不回答,只是看著老師點點頭或者搖搖頭。這是怎麼回事,為啥孩子會反差這麼大?
  • 孩子為什麼不肯說話,關注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又該如何應對?孩子也會焦慮嗎?琦琦的言語能力沒有問題,在家裡可以跟父母交流,但在公共場合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一言不發,這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典型表現。很多父母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暫時的,一開始並未重視孩子的症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對人際關係、學業、語言與社會技能發展等方面造成不良影響。一些研究者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社會焦慮障礙;另一些研究者認為,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是對立違抗、發展性障礙、抑鬱和創傷的表現。
  • 解析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經過醫生檢查,芳芳的這種表現被診斷為「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關鍵詞解讀: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經獲得語言能力的兒童,因精神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在某些社交場合保持沉默無語的一種心理障礙。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不是語言障礙。這類患兒的發音器官、聽覺器官都無器質性損害,智力發育也無異常。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
    當然,自己並不希望從鍵盤上去推敲,去論斷孩子的問題,畢竟,這是需要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來判定的。當然,老師會提出希望爸媽帶雪兒到兒童精神科,接受醫師的評估,主要也是希望釐清雪兒真正的問題核心到底是什麼。媽媽現在正陷入一種困境。畢竟,在這個家裡,婆婆的意見,真的是不得不重視。對於婆婆來說,讓自己的孫女去看兒童精神科,那還得了,這可是家族裡天大的事情。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1
    但說真的,我依然心有不甘,但又奈何。這不甘,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期待這女孩的自我突破。就這樣,五年,完完全全沒有聽到這個女孩的聲音。但是,你卻能夠感受到,在這最後一次的諮商,女孩那一種欲言又止,一種想要從內心深處脫口而出的力量,實在令自己不想要放棄。但已經超出了最後晤談的時間,該是結束了,一切即將歸於平靜,雖然,自己當下的心情依然起伏、波動著。與這女孩的諮商關係,即將隨著她畢業,也將告一個段落。
  •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那些事
    我小時候有些行為,被大人和醫生視作刻板行為,比如堅決不在蹲坑上廁所,一定要用尿盆或者馬桶,一定要在家上廁所,甚至非常內急都不在外面上。一開始我剛知道自閉症譜系的刻板行為時,我以為自己的行為也是這樣。從選緘資源手冊才知道,這其實不是刻板行為,而是源自恐懼的焦慮障礙。書裡說,選擇性緘默症的一個特徵就是不敢在家外面上廁所。
  • 海英博士:認識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通常是指兒童沒有聽說方面,或者是發音器官方面的困難或障礙,在一定場合下他的言語表達是很正常的:比如說在家中說話是非常正常的,甚至聲音很大,很調皮,但是在面臨特定的社會情境的時候,比如在學校裡面的時候,他就會表現出緘默不語,持續不說話。
  • 低齡出國需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選擇性」容易令人誤以為患者是自己故意不想說話,好像是個性頑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芭芭拉·馬克威博士認為,患者不是故意不說話,而是很希望說卻說不出來,一些孩子表示自己的聲帶好像「僵住了」。  這些孩子在家裡或者跟親密的小夥伴相處時通常能正常說話,甚至說起話來自信滿滿,但一到了學校等地方就感到有壓力,完全說不出話來,可以數年如一日一聲不吭。
  • 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而在家表現很活躍、很調皮,喜歡在家爬上爬下,而且經常唱歌跳舞表演給父母看,父母都說是個活潑而調皮的女孩。   案例表現B:陳某,男,2001年3月出生,兩歲半來上小班,智力一般,入園後和同伴有交往、交流。在成人面前不願意說話,說話時比較膽小緊張。參加集體活動不主動,注意力不集中,不敢在集體面前表現自己。而下課後就表現得很活躍、調皮,經常有攻擊同伴的行為。
  • 不容小覷的心理問題--選擇性緘默症
    ,回家後竟然把存放在家裡的農藥喝了。       我跟家長解釋說:有一種問題叫選擇性緘默症,是主要表現為孩子面對某一群體場合拒絕交流、沉默不語,這種群體比如家中的長輩親友;學校的老師們。而在其他環境中言談自如。       通俗地解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在很鬱悶的情緒下,或者在近似「絕望」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用「自毀」的方式來攻擊、報復對方,以圖讓對方不好過。
  • 孩子內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當心選擇性緘默症
    「我想說話,但怎麼都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學校或公共場合,完全不發一語,這種無聲的焦慮絕非自己的選擇,究竟是什麼原因在作怪?身邊人能給予什麼幫助或治療?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老師通常最早發現孩子「不一樣」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在家多半表現正常,只有在家裡以外的地方,例如學校,沉默不發一語,因此通常是幼稚園的老師最早發現異狀。在同齡的孩子眼中,會覺得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很奇怪、不理人」,而後續的同學排擠及負面自我評價,便會加重病情發展。
  •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為何不愛講話了?
    ■ 許多心理專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母親非常焦慮,在家庭處於支配地位,對孩子過度保護,孩子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年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以選擇性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 這種孩子往往有特殊的素質與行為特徵,例如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孤僻、脆弱、依賴性較強。
  •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  福州晚報訊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他這種「雙面人」的反差性表現,經醫生診斷,是因為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昨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福建省衛計委、福州市衛計委、福州市第四醫院等在西湖舉行大型義診,呼籲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  明明今年9月才上的小學,平日在家乖巧懂事。開學一陣子後,老師卻聯繫了明明媽媽,說明明有些不對勁。原來,在學校裡,明明不和老師同學說話,常常獨坐一隅靜默不語,不合群。
  •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四)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障礙的一種形式,因此除非選擇性緘默症的兒童伴有其它障礙(如智能障礙),否則應可以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介入Fung、Manassis、Kenny和Fiksenbaum(2002)運用認知行為治療修正此類疾患兒童其內在自我陳述與自我認識,藉此消除其不適應行為,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治療有極大的幫助。
  • 福州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廈門網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五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共病與鑑別4
    當然,陳老師也清楚知道,雅玟在認知程度上與班上同學有著明顯的落差,只是這個落差,倒不至於落到輕度智能障礙的身分。但翻一翻雅玟過去的評估資料,發現她整體的智力(F1Q)表現落在七十二分(一般中等智商為九十至一百零九分),屬於臨界智商(智商分數落在七十至七十九分)的孩子。特別是再仔細看,她的語言智商(VS)表現,分數更是明顯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