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是「話癆」,一到外面換個環境就躲躲閃閃,不願說話。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
換個陌生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
昨天上午10點,晨晨媽帶著孩子到鄞州首南街道一家幼兒園辦理入學前的一些手續。媽媽在一邊辦手續,就讓3周歲的小晨晨到旁邊的遊玩區玩。這時候,陸續有家長帶著孩子進來。遊玩區裡,小晨晨看著周圍突然多了不少小朋友,就獨自走到一邊選了個木馬坐下。
等媽媽辦完手續,一名家長跟晨晨媽說:「你女兒挺安靜的,是不是平時都不說話的?」
「不會啊,在家裡小傢伙像『話癆』一樣,說個不停的,跟我們大人玩得也很好。」隨後,晨晨媽仔細觀察了小晨晨的表現,她發現,女兒一直在躲閃其他人,不管是小朋友還是大人找她一起玩,都不搭理人。
晨晨在家和在外面的巨大反差,讓晨晨媽不免有些擔心:「孩子平時都是外婆帶,沒有仔細觀察過她跟別人的社交活動,我發現她在外面好像很恐懼,得了失語症似的。」
該幼兒園的葉老師說,這種反差性表現在孩子讀小班時比較多見,特別是剛入園那會兒,很多孩子到了陌生環境都會有些不適應,從而變得少說話或不說話。但有些孩子到了幼兒園中班、大班,甚至是讀小學後仍有這樣的情況。
3至5歲的女孩更容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面對熟悉的人,表現活蹦亂跳;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人,就不說話。如果長期表現是這樣,就要當心孩子是否得了選擇性緘默症,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臨床心理科負責人張子霽提醒。
這種病症起病時間在3至5歲,孩子剛上幼兒園的家長需要特別留意。相對來說,性格內向的女孩發病率要高於男孩。
導致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原因,通常跟家庭和社會脫不開關係。張子霽說,從臨床觀察來看,家庭成員爭吵多,家長過於嚴厲或過度保護,都容易讓孩子對外在的陌生環境產生退縮、恐懼感。
另外,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多數時間呆在家裡,社群範圍非常小。家裡若是老人帶孩子,那麼出門一般也只和固定對象交流,這也是導致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家長就要留心了:孩子在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在另外一些環境能正常說話;這樣的情況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孩子沒有其他外語等語言障礙,也沒有自閉症、智力發育遲緩等疾病。
據悉,在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每年都有數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進行治療,年齡最小的僅3歲,大的則有10多歲。然而,因為家長的忽視,潛在患者數量非常大。
家長忌用指責性的語言逼孩子開口
應對兒童選擇性緘默症,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強孩子的社交以及家長合理的引導。
如果孩子在外面表現特別沉默,家長不要用「快叫人」、「怎麼回事,你這樣不禮貌」、「這孩子不懂事」等帶指責性的語言,逼迫孩子開口。家長對孩子的「沉默」表現過分關注,孩子精神會更加緊張。
比較好的方法是,家長在外面應引導性地鼓勵孩子進行語言交流。如多用「可不可以」、「小朋友等著呢,你是不是該跟對方說再見」等語言。在孩子表現出交往動作後,家長要適時鼓勵。
此外,在孩子3至5歲時,要改變孩子的社交圈,設法讓他多跟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孩子之間會有自己的交流交往方式,他們在遊戲中能逐漸消除對陌生環境的恐懼感。
張子霽說,兒童選擇性緘默症和自閉症差別很大,他們的語言器官發育、智力發育都很正常,家長只要正確引導,並讓孩子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就能改善。「因為城市的生活環境,使潛在選擇性緘默症兒童數量越來越多,家長要提前留意,如果任其發展有可能影響到身心健康,引發社交障礙等問題。」
返回大浙寧波首頁>>
關注大浙寧波官微「樂享寧波」,有更多福利、潮流、新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