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症狀可能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2020-12-18 光明網新聞中心

  14歲的兵兵和媽媽、弟弟一起居住在廣州市白雲區紅星村,從去年中秋開始,他突然開始不說話,不肯跟他人包括媽媽接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模仿弟弟,吃飯、洗澡、睡覺甚至上廁所……白雲心理醫院診斷他為「緘默症」。他的媽媽無奈地說:「他的爸爸在他5歲的時候去世,對他的精神帶來打擊,後來我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我出去打工就把他們鎖在家裡,長期下來可能導致他現在的精神心理問題。」

  不說話跟著弟弟亦步亦趨

  兵兵今年14歲,他的弟弟強強今年13歲。記者見到兩兄弟的時候,發現兩兄弟的話都不多,兵兵更加是不言語。

  兵兵跟弟弟形影不離,舉手投足都和弟弟一樣。當記者採訪他們的媽媽時,兵兵顯得很不自在,他偏過頭不讓記者拍照,離開弟弟後他就開始有些焦躁,圍著一輛小車打轉。

  他們的媽媽範汝珍說,兵兵的不正常是從去年中秋節開始的,那一天,她想拿走兵兵的3元去買水,兵兵拒絕了,她硬拿了去,誰知兵兵哭了一整晚,從第二天開始就不說話了。

  「我開始以為他是生我氣,可是幾個月下來他都不說話,行為也開始變得怪異,舉止全部開始模仿弟弟。弟弟吃一口飯,他就吃一口飯;弟弟睡覺,他也睡覺;後來兵兵連洗澡、上廁所也必須要和弟弟一起。」範汝珍說,後來甚至連她這個做媽媽的也接近不了兵兵。

  上個月範汝珍帶著兵兵去白雲心理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緘默症」,屬於精神分裂症,原因是輕度精神發育遲緩。

  5歲喪父媽媽獨自撫養兩兄弟

  範汝珍說,兵兵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跟他年幼時的經歷有關。

  原來,兵兵5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在一次患病就診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於2007年不幸去世。說起丈夫周小江的去世,範汝珍忍不住流淚。她說,原本一家四口是很幸福的,每天丈夫下班回到家裡就和兩個孩子一起玩,丈夫趴在床上讓兩個孩子騎在身上,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他回家後負責帶孩子,我就給他們做飯。平時我們常常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玩,還帶著他們去購物,那個時候兩個孩子很健康」。

  當時,5歲的兵兵似乎還記得爸爸臨終前手指動了一下,後來兵兵一聽到家裡的房門響動都會問媽媽「是不是爸爸回家了?」問了好多次,他才發現爸爸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

  「後來,他開始害怕陌生人,不願意和其他人交往。」範汝珍說,婆家已經不和她聯繫了,她的媽媽也在丈夫去世後半年不幸離世,兩個最親的人都離開了她,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廣州生活。

  什麼是緘默症

  作為特種症狀的緘默,指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智力發育也無障礙而表現沉默不語。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於敏感、膽怯、孤僻性格兒童,平時父母過分溺愛、保護、因初次離開家庭、環境變動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患者亦可出現緘默症狀。

  如果孩子有以下5種症狀,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1.在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在另外一些環境說話正常;

  2.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3.無言語障礙,沒有因為說外語(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語問題;

  4.是由於入學或改變學校、搬遷或社會交往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5.沒有患諸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智力發育遲緩或其他發育障礙和心理疾病。

  孩子的緘默表現家長不要過分注意

  如果發現孩子得了緘默症,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方法進行矯正。

  首先,要儘量營造一個寬鬆自在的家庭環境,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打罵、責備、逼迫孩子說話,更不能挖苦孩子。

  其次,對處在語言發育期的兒童要儘量避免各種精神上的刺激,培養兒童廣泛的興趣和開朗豁達的性格。適當改善其生活和學習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此外,對患兒的緘默不要過分注意,避免強迫其講話造成情緒上的進一步緊張,甚至產生反抗心理。可採取轉移法,如父母陪孩子遊戲、外出遊玩,分散其緊張情緒。在情緒鬆弛的基礎上,讓孩子主動說話,孩子張口講話就給予獎勵和鼓勵。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條件讓孩子說話。

[責任編輯:李國強]

相關焦點

  • 解析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3.這類患兒在上學前不易被父母發現,患兒不願與不熟悉的人講話,常被父母認為是膽小、害羞的緣故。直到上小學以後,表現為不願回答任何問題,不願與其他同學交談,不參加集體活動時才被發現。患兒能照常參加學習,學習成績好壞不一,部分患兒拒絕上學。  引發兒童選擇性緘默症的3大原因  本症一般無腦器質性原因。
  •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由於心理治療法可能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而其效果也不理想,因此通常不被推廣作為處理選擇性緘默症主要症狀的主要療法(Giddan, Ross, Sechler, & Becker, 1997; Leonard & Dow, 1995,引自羅湘敏,2001)。
  • 選擇性緘默症!「小話癆」進校就變「悶葫蘆」
    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換個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 「她上幼兒園三年,一進學校就不說話,但出了學校又很正常,我開始以為她長大了就會好。」芊芊的媽媽告訴記者,進入小學後,芊芊還是和以前一樣。
  • 7歲女孩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10月12日,記者從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獲悉,芊芊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她上幼兒園三年都沒說話,一進學校就不說話,但出了學校又很正常,我們之前以為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在醫院兒少心理科門診,芊芊的媽媽告訴醫生,「但是現在進小學了,還是這樣,在小學也不願意跟人溝通,老師上課也不回答,這怎麼行呢?所以我們帶她來看看。」
  • 孩子在家話癆出門就成悶葫蘆 易患選擇性緘默症
    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心理諮詢治療中心了解到,現在有這樣反差性表現的孩子越來越多,這類孩子有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這種症狀多在3至5歲時起病,相對來說女孩比較多見。換個陌生環境「小話癆」就不肯說話昨天上午10點,晨晨媽帶著孩子到鄞州首南街道一家幼兒園辦理入學前的一些手續。媽媽在一邊辦手續,就讓3周歲的小晨晨到旁邊的遊玩區玩。
  • 虎爸虎媽讓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在校說唇語
    昨天經檢查,納悶的父母才得知自己的孩子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7歲的成成是一名小學二年級學生。近段時間,老師和同學發現成成在校幾乎不說話,下課後總是坐在自己位置上不動,老師和同學主動找他說話,他竟然不能發聲,只蠕動嘴唇,看起來像說唇語。但他回家後說話卻很正常。  昨天,爸爸媽媽帶他到中南醫院兒童神經與心理疾病門診求醫。副主任醫師範靜怡經過問診認為,成成患的是選擇性緘默症。
  •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2018-10「選擇性緘默症」  福州晚報訊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
  • 低齡出國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需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原標題:低齡出國 警惕「選擇性緘默症」 孩子需儘早診治,拖到青少年和成年階段可出現慢性抑鬱 害羞的孩子到了陌生的環境,遇到陌生的人,難免緊張焦慮,說話減少。少數兒童焦慮過度,大腦出現「戰鬥或者逃跑」反應,導致完全說不出話來,容易被人誤解為故意作對,也可能被人當成自閉症。這些孩子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受害者,在特定場合不說話是社交焦慮和恐懼的一種特殊表現。心理專家稱這種病是不會自己好的,建議家長儘早帶孩子去做專業的治療,效果還不錯。如果低齡兒童出國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實在搞不定就果斷回國,以免身心發育受到影響。
  • 福州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7歲男孩一到學校就變「啞」  原來是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廈門網訊 據福州晚報報導 7歲男孩明明(化名)在家時,和他人可以正常溝通,可到了學校,就一言不發,成了「啞巴
  • 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初談幼兒選擇性緘默症   浙江寧波市江東常青藤幼兒園    何佩紅   幼兒期是人生歷程中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一個人心理發展的許多關鍵期都處於這一階段
  • 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那些事
    比如我如果有公共演講之類的課程,我不可能做到在上面正常地講東西,我必然緊張焦慮、結結巴巴、大腦一片空白。我現在只能接受老師給我一個非常低的成績,因為實在無法去解釋。我小時候有些行為,被大人和醫生視作刻板行為,比如堅決不在蹲坑上廁所,一定要用尿盆或者馬桶,一定要在家上廁所,甚至非常內急都不在外面上。一開始我剛知道自閉症譜系的刻板行為時,我以為自己的行為也是這樣。
  • 孩子為什麼不肯說話,關注兒童選擇性緘默症
    琦琦到了該上小學的年齡,父母把她從浙江老家接到上海,希望她儘快適應上海的新生活,順利入學。沒想到剛來上海一個月,這個活潑快樂的小精靈就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在人多的地方甚至一言不發。琦琦的變化急壞了父母,父母哄也哄了,訓也訓了,打也打了,使盡渾身解數,琦琦就是不開金口。無奈的家長几經輾轉,進行了心理諮詢。那麼琦琦為什麼會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又該如何應對?
  • 孩子有這3個情況,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 | 周六科普日
    L先生專欄 | 周六科普日本周科普關鍵詞:選擇性緘默症這種情況不僅不會因為長大而治癒,更有可能會越來越糟糕,在成年後患上更嚴重的心理疾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導致孩子無法順利和他人交流的心理疾病——「兒童選擇性緘默症(Child selective mutism)」。
  • 原是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10月12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門診就診的芊芊,被診斷為選擇性緘默症。據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兒少心理科主任馬靜介紹,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兒童少見疾病,它是以患兒在某些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如學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環境等)持久地「拒絕」說話,而在其他場合言語正常為特徵的一種臨床症候群。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一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認識與評估 1
    這五年,我僅僅聽到的兩個字。在原訂結束時間的五分鐘之後,我聽見了,來自於選擇性緘默女孩宛如天籟的聲音。當孩子在班上不說話,回到家裡,並不會主動告知爸媽自己在教室裡的緘默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當班級老師也沒有敏感地察覺孩子的異樣。這時,孩子在敎室裡的緘默行為,很容易石沉大海而被忽略,焦慮問題就一直持續,孩子也因而受苦。
  • 解析選擇性緘默症與自閉症譜系障礙
    根據《 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The Selective Mutism Resource Manual),選擇性緘默症的盛行率比想像中的常見,盛行率在八歲以下的孩童中每140位中就有一位,若年齡被擴大,則為550位中就有一位是選擇性緘默症。
  • 不容小覷的心理問題--選擇性緘默症
    就該學生這個行為舉動,我初步判斷這孩子有選擇性緘默症。       於是,政教主任和數學老師陪我們一起去家訪,來到這孩子家裡。沒有見到孩子,孩子父親接待了我們,與我們交談。          等老師、記者跟孩子父親寒暄過後,並為我做了介紹。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四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親師溝通與合作 1
    很聰明,沒問題的。」「媽媽,這些我都知道,但重點是,她在學校不說話。」和婆婆之間的對話,讓媽媽一直有一種陷在循環裡,不斷地打轉,像鬼打牆一般。婆婆一直無法理解他們夫妻倆的煩惱。這段時間,媽媽不時在網絡上搜尋了許多數據。她很清楚,雪兒的狀況和選擇性緘默症非常的類似。當然,自己並不希望從鍵盤上去推敲,去論斷孩子的問題,畢竟,這是需要透過專業醫療人員來判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