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的兵兵和媽媽、弟弟一起居住在廣州市白雲區紅星村,從去年中秋開始,他突然開始不說話,不肯跟他人包括媽媽接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模仿弟弟,吃飯、洗澡、睡覺甚至上廁所……白雲心理醫院診斷他為「緘默症」。他的媽媽無奈地說:「他的爸爸在他5歲的時候去世,對他的精神帶來打擊,後來我獨自撫養兩個孩子,我出去打工就把他們鎖在家裡,長期下來可能導致他現在的精神心理問題。」
不說話跟著弟弟亦步亦趨
兵兵今年14歲,他的弟弟強強今年13歲。記者見到兩兄弟的時候,發現兩兄弟的話都不多,兵兵更加是不言語。
兵兵跟弟弟形影不離,舉手投足都和弟弟一樣。當記者採訪他們的媽媽時,兵兵顯得很不自在,他偏過頭不讓記者拍照,離開弟弟後他就開始有些焦躁,圍著一輛小車打轉。
他們的媽媽範汝珍說,兵兵的不正常是從去年中秋節開始的,那一天,她想拿走兵兵的3元去買水,兵兵拒絕了,她硬拿了去,誰知兵兵哭了一整晚,從第二天開始就不說話了。
「我開始以為他是生我氣,可是幾個月下來他都不說話,行為也開始變得怪異,舉止全部開始模仿弟弟。弟弟吃一口飯,他就吃一口飯;弟弟睡覺,他也睡覺;後來兵兵連洗澡、上廁所也必須要和弟弟一起。」範汝珍說,後來甚至連她這個做媽媽的也接近不了兵兵。
上個月範汝珍帶著兵兵去白雲心理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為「緘默症」,屬於精神分裂症,原因是輕度精神發育遲緩。
5歲喪父媽媽獨自撫養兩兄弟
範汝珍說,兵兵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跟他年幼時的經歷有關。
原來,兵兵5歲的時候,他的爸爸在一次患病就診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於2007年不幸去世。說起丈夫周小江的去世,範汝珍忍不住流淚。她說,原本一家四口是很幸福的,每天丈夫下班回到家裡就和兩個孩子一起玩,丈夫趴在床上讓兩個孩子騎在身上,家裡充滿了歡聲笑語,「他回家後負責帶孩子,我就給他們做飯。平時我們常常帶著孩子們去公園玩,還帶著他們去購物,那個時候兩個孩子很健康」。
當時,5歲的兵兵似乎還記得爸爸臨終前手指動了一下,後來兵兵一聽到家裡的房門響動都會問媽媽「是不是爸爸回家了?」問了好多次,他才發現爸爸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了。
「後來,他開始害怕陌生人,不願意和其他人交往。」範汝珍說,婆家已經不和她聯繫了,她的媽媽也在丈夫去世後半年不幸離世,兩個最親的人都離開了她,她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在廣州生活。
什麼是緘默症
作為特種症狀的緘默,指言語器官無器質性病變,智力發育也無障礙而表現沉默不語。選擇性緘默症多發生於敏感、膽怯、孤僻性格兒童,平時父母過分溺愛、保護、因初次離開家庭、環境變動而起病,部分病例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癔病、情感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患者亦可出現緘默症狀。
如果孩子有以下5種症狀,可能患上了選擇性緘默症
1.在需要言語交流的場合「不能」說話,而在另外一些環境說話正常;
2.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3.無言語障礙,沒有因為說外語(或不同方言)引起的言語問題;
4.是由於入學或改變學校、搬遷或社會交往等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5.沒有患諸如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智力發育遲緩或其他發育障礙和心理疾病。
孩子的緘默表現家長不要過分注意
如果發現孩子得了緘默症,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方法進行矯正。
首先,要儘量營造一個寬鬆自在的家庭環境,父母應該戒急戒躁,不能打罵、責備、逼迫孩子說話,更不能挖苦孩子。
其次,對處在語言發育期的兒童要儘量避免各種精神上的刺激,培養兒童廣泛的興趣和開朗豁達的性格。適當改善其生活和學習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
此外,對患兒的緘默不要過分注意,避免強迫其講話造成情緒上的進一步緊張,甚至產生反抗心理。可採取轉移法,如父母陪孩子遊戲、外出遊玩,分散其緊張情緒。在情緒鬆弛的基礎上,讓孩子主動說話,孩子張口講話就給予獎勵和鼓勵。也可以用孩子最需要、最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條件讓孩子說話。
[責任編輯:李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