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應性皮炎(圖片來源:salinetherapy.com)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疾病;其典型症狀瘙癢可導致瘙癢-抓撓循環,而瘙癢-抓撓循環有可能引起皮膚機械損傷、加劇炎症反應、加重瘙癢和影響生活質量。
該研究共入組了215例日本患者,這些患者年齡在13歲以上、存在中度至重度瘙癢、基線瘙癢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中位數為75.4分。研究中,患者以2:1的比例隨機分配,接受每4周一次皮下注射nemolizumab或安慰劑治療直至第16周(nemolizumab組,n=143;安慰劑組,n=72)。該研究中,患者同時使用局部抗炎藥。
結果顯示,研究達到了主要療效終點:治療第16周VAS評分相對基線檢查的變化率,nemolizumab組為-42.8%,安慰劑組為-21.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此外,研究也達到了多個次要終點。早在首次用藥後第2天就報告了從基線檢查到給藥後4周的每日瘙癢VAS評分降低百分比(nemolizumab組,-10.3%;安慰劑組,-4.4%)。在第16周,nemolizumab組的溼疹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變化百分比為-45.9%,安慰劑組為-33.2%。皮膚科生活質量指數(DLQI)評分≤4的患者百分比,nemolizumab組為40%,安慰劑組為22%。失眠嚴重程度指數(ISI)評分≤7分的患者百分比,nemolizumab組為55%,安慰劑組為21%。
總的來說,兩組中71%的患者報告了不良事件;嚴重程度多數為輕度或中度。nemolizumab組有3例(2%)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梅尼埃病、急性胰腺炎、特應性皮炎)。nemolizumab組有3例患者報告了4起導致試驗藥物中斷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特應性皮炎、梅尼埃病、脫髮、外周水腫。最常見的
不良反應是惡化的特應性皮炎,在nemolizumab組和安慰劑組中分別有24%和21%。nemolizumab組的注射相關反應發生率為8%,安慰劑組為3%。胸腺和活化調節趨化因子(TARC)僅在nemolizumab組出現增加,但這種增加與EASI的變化沒有相關性。
文章第一作者、京都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皮膚科博士Kenji Kabashima表示:「瘙癢會使特應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包括工作和學校集中注意力困難和睡眠障礙。這項研究的重要結果有助於識別與特應性皮炎相關瘙癢的作用機制。nemolizumab可能有助於減少特應性皮炎患者及其家屬的痛苦和社會損失。」
Maruho公司董事會董事兼醫療事務執行官Yasuhiko Kito表示:「在這項研究中,nemolizumab對特應性皮炎患者瘙癢的影響在日本患者中得到了證實。通過開發nemolizumab,Maruho公司將幫助改善因特應性皮炎而瘙癢的患者的生活質量。」
nemolizumab是一種人源化單克隆抗體,靶向阻斷IL-31受體A,該抗體由中外製藥研製。2016年9月底,Maruho公司從中外製藥授權獲得了在日本市場開發和商業化nemolizumab用於皮膚疾病領域的權利。IL-31是一種誘導瘙癢的細胞因子,據報導它與特應性皮炎和透析患者瘙癢的發生有關。
nemolizumab採用中外製藥專有的抗體工程化技術ACT-Ig創造,該技術能夠延長抗體在血液中的生物學半衰期。nemolizumab被認為通過競爭性地阻斷IL-31與其受體的結合來抑制IL-31的生物活性。
特應性皮炎(AD)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劇烈的瘙癢、明顯的溼疹樣變和皮膚乾燥。該病常常自嬰幼兒發病,部分患者延續終生,可因慢性復發性溼疹樣皮疹、嚴重瘙癢、睡眠缺失、飲食限制以及心理社會影響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中重度AD的特點是由免疫細胞的一種子集即2型輔助T細胞(即Th2細胞)驅動的變態反應應答。IL-31是Th2細胞釋放的一種細胞因子,通過與神經元表達的IL-31受體A互動,參與AD相關搔癢,同時在AD皮膚炎症和AD皮膚屏障破壞中發揮作用。中重度AD的特點是突出的皮膚乾燥,皮損表現為紅斑、浸潤/丘疹、結殼/滲出、苔蘚樣變,陣發性皮損惡化,伴有強烈搔癢、刮痕、以及可導致繼發性感染的皮損。中重度AD可對患者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給患者造成沉重的負擔,尤其是搔癢、睡眠剝奪和抑鬱。(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