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王曉亮,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普通外科主任醫師,學科帶頭人,副教授,研究生導師,博士,留美博士後。
原發性肝內外膽管結石是我國的常見病、多發病。肝膽管結石是膽管結石的一種類型,是指左右肝管Y型匯合部以上各分支膽管內的結石,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肝外膽管結石並存。結石多呈棕黃色或黑色,易碎,細菌含量較高。肝膽管結石常合併肝外膽管結石,常並發膽管梗阻,還可誘發局部感染及繼發膽管狹窄,結石難以自行排出,導致病情遷延不愈,是我國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膽管結石主要由膽道感染(膽道慢性炎症)、膽道寄生蟲感染、膽汁淤積和膽道結構異常引起。膽汁中的黏蛋白等大分子物質、炎性滲出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菌、寄生蟲、膽汁中的金屬離子等,均參與了結石的形成。
患者一般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寒戰、高熱、黃疸等症狀,急性期可有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的症狀,長期可有反覆感染、營養不良、貧血等併發症。根據其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血常規、生化常規等)、影像學檢查(B超、CT、逆行胰膽管造影等)等診斷。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普外科王曉亮主任的一例患者。
患者為男性,42歲,曾在13個月前因膽道梗阻行膽腸吻合術,術後10個月出現發熱、寒戰、黃疸等症狀,經檢查診斷為(1)左右肝管及肝左葉肝內膽管多髮結石,(2)急性肝功能損害。患者一度病情危重。
那麼,該如何治療?
首先可以進行藥物治療,也即保守治療,主要是進行對症治療,例如止痛、退熱、利膽藥物等,但藥物治療並不能消除結石,故只是「治標不治本」,對該患者沒有什麼意義。
其次,有手術治療,包括肝切除術、膽管切開取石術、膽腸吻合術、肝移植術等。肝切除術是當前治療肝膽管結石最有效的方法,也即通過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或達文西機器人輔助下將病變肝段、膽管、結石一起切除,療效相對較好,但對於該患者,由於結石累及全肝、病變廣泛、肝臟儲備功能的限制等因素,術後仍可能面臨殘留病變、結石復發、繼發癌變及再次手術等諸多問題。而其他幾種手術方式風險同樣極高,不僅不易將結石取淨,且可能出現膽腸吻合口狹窄、腹腔粘連等併發症。
經過慎重考慮,王曉亮主任決定進行經皮經肝膽道鏡取石術(PTCS)。
首先在超聲引導下建立經皮經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解除膽道梗阻、控制膽道感染、改善肝功能。
之後使用導絲進行多次更換鞘管、竇道擴張,直至膽道鏡可順利通過。
在膽道鏡顯示屏觀察監視下,將較小的結石用取石設備直接取出,較大的結石利用液電碎石將其擊碎,碎石隨水流經支撐鞘管排出,留置引流管備後需。
在王曉亮主任的親自手術下順利完成。該患者術後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動和進食,恢復順利,第二天就出院回家休養了。
據了解,PTCS技術是在1981年由Nimura首次報告,歷經多年發展,目前應用於膽道結石、肝內膽管狹窄、膽道腫瘤等的診治。
這項技術因具有簡單、效果好、手術風險低、創傷小、恢復快、併發症少、易重複等優點,適用於(1)年老體弱、肝內膽管結石合併膽管狹窄、膽管梗阻並引起嚴重肝功能損害,無法耐受手術或其他原因導致手術風險大、不能耐受手術者;(2)有術後殘留、術後復發、有多次手術史導致腹腔粘連者;(3)不願接受手術者。
PTCS實現了肝內膽管結石的非手術微創治療,解決了膽腸吻合術後膽道結石處理困難這一難題,其治療效果已得到很多醫生的認可。
原標題:經皮經肝膽道鏡取石術 不開刀也可取肝內膽管結石—普外科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