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嗎 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嗎 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本報記者 張佳星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已然揭曉,但生物學家們還有機會。

  據統計,1990年以來,有16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以2017和2018年為例,諾貝爾化學獎就分別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和對活性蛋白質的定向進化研究。

  被稱為諾貝爾風向標的引文桂冠獎,今年其化學獎也有兩項與生命科學密切相關,當看到Southern(直譯「南方」)的鼎鼎大名時,記者當即決定「押寶」這個無處不在的DNA驗證技術。

  Southern印跡法由埃德溫·薩瑟恩(Edwin Southern)在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從事科學研究時發明,相關論文首次發表時他僅僅35歲,以他名字命名的DNA印跡技術,可用於確定特定DNA序列,並判斷其功能、是否變異、圖譜位置等,他後續還發明了DNA晶片等技術。引文桂冠獎稱他的發明是高通量核酸分析工作及基因圖譜、診斷和篩查的開端,也是當今個性化醫療的基礎。

  可檢測遺傳病中的單基因突變

  2007年江蘇省高考生物學試卷中有一道關於Southern印跡法的試題,題目給出Southern印跡試驗後獲得的圖像,請學生判斷不同的條帶說明了什麼生命科學意義——

  單基因遺傳病可以通過核酸雜交技術(Southern印跡法)進行早期診斷。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是一種在地中海地區發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已知紅細胞正常個體的基因型為BB,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基因型為Bb。有一對夫婦被檢測出均為該致病基因的攜帶者,為了能生下健康的孩子,每次妊娠早期都進行產前診斷。題目給出產前核酸分子雜交診斷和結果示意圖。根據凝膠電泳帶譜分析可以確定胎兒是否患有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其中提到的B和b體現在DNA上僅僅是一個鹼基的區別,如何能夠將其區分開來呢?Southern印跡法做到了。

  它的原理可以形象理解為「釣魚執法」和「打出原形」兩步——

  B和b由於一個鹼基的不同在不同的酶切反應中就會反應不同,通過特定酶的「釣魚執法」,兩種基因「你向左,我向右」,但在外表還看不出來,這時候「鎖住原形」(轉移到尼龍膜等能鎖住DNA的膜上)通過可顯影的放射性同位素等做標記,讓探針DNA把鎖住的原形呈現出來,實現「可視化」。由此,通過Southern印跡法,些微的DNA突變可以被檢測出來。

  題目中提及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基因基礎,正是薩瑟恩1978年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與此同時,薩瑟恩決定使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人類基因組進行作圖。為了這個計劃中大規模序列分析的需要,薩瑟恩進行了多項技術革新,包括使用凝膠電泳對經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後的片段精確分子量的確定、根據凝膠結果對DNA序列進行自動讀取等。

  衍生出對蛋白等生命分子的檢測方法

  由於以薩瑟恩名字命名的Southern印跡法與「南方的」英文一樣,隨後誕生的其他印跡法分別以Northern、Western命名。

  當待分析的物質由DNA轉變為RNA時,「南」變成了「北」。軍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蔡仕英等在介紹《電泳的原理、應用及進展》中提道:在電流作用下,薩瑟恩成功地將DNA片段從瓊脂糖凝膠中轉印到硝酸纖維膜上進行分子雜交分析,因此稱為Southern印跡法。後來,艾爾文(Alwine)用類似方法也成功地將RNA從電泳膠中轉印到硝酸纖維膜上作分子雜交分析,但他並沒有稱這一技術為Alwine印跡法,而是稱之為Northern印跡法,以便與Southern印跡法相對應。

  1981年布瑞特(Burette)又成功地將SDS-PAGE膠中的蛋白質轉印到膜上進行免疫學分析(如抗原抗體結合、蛋白質與配基結合等),繼Alwine之後,Burette稱這一技術為Western印跡法。蛋白印跡法是一項廣泛用於檢測細胞或組織提取物中蛋白表達水平的技術。這項技術藉助抗體與目的蛋白的結合作用,測量生物樣品中的蛋白質水平。

  這樣一來,在印跡電泳這個家族中,僅缺一個Eastern印跡法。後來有人提議將IEF膠(即等電聚焦電泳)中的蛋白質轉印到膜上的技術稱為Eastern印跡法,但這一建議並未被廣泛接受。Eastern印跡法是一種檢測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的技術,其檢測目標是蛋白質上特定的修飾基團或部位,如脂肪酸鏈、糖基、磷酸化的胺基酸等等。在Eastern印跡法的實驗中,通常要先用2D電泳將蛋白質分離,然後轉到膜上,再用特異的探針去檢測。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是蛋白質執行功能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調控手段。

  在印跡電泳技術中,薩瑟恩作為開創者、先行者發明的技術,衍生出人們對於DNA、RNA、蛋白質等生命活動的基本分子物質的快速、準確、靈敏的檢測方法,引領了「『南』者為大、號令四方」的研究探索次序和格局。

  不僅如此,人們還舉一反三,實現了菌落上的定位檢測。用類似的方法將生長在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落做成複製皿後再轉移到硝酸纖維紙上變性並與特定的放射標記的探針雜交,可以篩選出帶有特定DNA片段的菌落,這種技術稱為菌落雜交,又稱原位雜交。

  菌落雜交,是因為生長在培養基平板上的菌落或噬菌斑按照其原來的位置不變地轉移到濾膜上,並在原位發生溶菌、DNA變性和雜交作用。這種方法對於從成千上萬的菌落或噬菌斑中鑑定出含有重組體分子的菌落或噬菌斑具有特殊的實用價值。

  DNA晶片使基因測序效率提升千萬倍

  諾貝爾獎的授予是為了表彰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迄今為止,Southern雜交技術依舊活躍在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並逐步走出實驗室走進臨床,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檢測。

  最新的研究論文顯示,科研人員利用Southern雜交技術對人類的線粒體DNA進行定量。在單個細胞中線粒體DNA基因組是整體基因組的「滄海一粟」,這使得定量檢測十分困難。

  量少卻至關重要,線粒體DNA的缺失或突變往往是致命的,例如,在某些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治療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中,線粒體毒性和線粒體DNA缺失也已報導。因此,用進一步發展的Southern印跡法來估計人類基因組DNA樣品中的線粒體DNA含量十分重要。迄今為止,Southern雜交技術仍舊是兼顧穩、準、快的不可替代的DNA檢測技術。「Southern雜交技術已成為檢測特定DNA片段的經典方法之一。此法快速、準確、靈敏,目前已經廣泛地應用於醫學、病毒學、轉基因動植物鑑定、動物疾病診斷以及DNA指紋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馬正海等在相關技術的改進方面做了探索總結的工作,使得該技術的實現更加便利。

  Southern印跡法的常青不衰還體現在薩瑟恩本人不間斷的科研生涯中。資料顯示,在發明了著名的Southern印跡雜交之後,他從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來到牛津大學,在特殊的玻璃表面通過有效的組合化學方法合成了特定寡核苷酸序列,該方法最終發展成為DNA晶片。1996年,薩瑟恩建立了牛津基因技術公司(OGT),主要進行高通量的核酸分析工作。

  DNA晶片技術已經稱為現代生命科學儀器設備繞不開的必備組件,使得檢測效率實現了千萬倍的提升,也使得基因測序、精準醫療的成本大大降低,有望普惠大眾。

相關焦點

  • 2019諾獎化學獎會給生物學家?這種DNA驗證技術呼聲高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已然揭曉,但生物學家們還有機會。據統計,1990年以來,有16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以仍歷歷在目的2017和2018年為例,分別頒給了發明冷凍電鏡(結構生物學之「重器」,能夠看到生物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和對活性蛋白質的定向進化研究。
  • DNA驗證技術呼聲高,化學獎還會給生物學家嗎—新聞—科學網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已然揭曉,但生物學家們還有機會。 據統計,1990年以來,有16次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生物學方面的成就。
  • 專家談諾獎:化學獎為什麼頒給了生物學工具「基因編輯」
    從科學原創性上,張鋒不如這次的兩位諾獎得主,但他將這項技術發揮到了極致。最初杜德納她們的文章只是提出了這種基因編輯的可能性,但張鋒等人將其首次實現了出來,並開發了各種應用版本,使其效率更高,應用更廣。孫亞飛:拿獎不意外,但沒想到是化學獎清華大學化學系博士生、科普作家CRISPR 拿獎,我不覺得意外,但沒想到會是化學獎。應該說,CRISPR 是化學方法,生物應用。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Doudna,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諾貝爾化學獎至今已頒發了一個多世紀。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111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已頒發111次。因戰爭等原因,有8個年份未頒獎,分別為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中新網10月9日電(劉丹憶)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這裡揭曉。諾貝爾獎作為一種特殊的榮譽,是給科學家多年辛苦鑽研的巨大肯定。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她因與詹妮弗·杜德納等人開發CRISPR技術而知名。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 1964年出生,美國生物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教授。其在加州的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學習生物化學,跟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Jack Szostak從事RNA研究;在科羅拉多州從事博士後研究,獲得了X射線衍射確定RNA三維原子結構的成功;2012年她與其同事合作發文介紹了一種稱為CRISPR/Cas9的基因組編輯技術,時至今日這種技術已經風靡全球。
  • 諾貝爾化學獎10月9日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中新網10月9日電(劉丹憶)每年10月初,世界的鎂光燈都會聚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10月9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將在這裡揭曉。諾貝爾獎作為一種特殊的榮譽,是給科學家多年辛苦鑽研的巨大肯定。諾貝爾化學獎雖然聽上去「高冷」,但實際上它離我們並不遠,很多研究成果都在悄然改變著日常生活。
  • 比起19年狂攬19次諾獎,這才是日本可怕之處|諾獎|柴昌俊|諾貝爾獎|...
    拿諾獎仿佛開了掛的日本人,危機感還是很重。1得諾獎的,都有點「不正常」斬獲諾獎的每位得主,都不簡單。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除了97歲,刷新諾獎得主年齡記錄Goodenough,來自日本的吉野彰,同樣值得一提。2013年,俄羅斯總統普京選中了兩位全球技術專家,向他們頒發俄羅斯全球能源大獎,日本的吉野彰,就是其中之一。
  • 一人「梅開二度」 跨界「混搭」成風……諾貝爾化學獎歷史趣聞
    圖片來自網絡歐內斯特·盧瑟福 圖片來自網絡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於10月9日揭曉,有人「居華山之巔笑傲江湖」,體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暢快與得意;當然,也有人與諾獎失之交臂,卻仍保持「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豪情。
  • 2019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是誰?97歲鋰電池之父有望摘下桂冠
    2019諾貝爾化學獎:熱門人選是誰?97歲「鋰電池之父」有望摘下光榮桂冠2019年化學科學的最高榮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將於北京時間10月9日下午5時45分揭曉。此次古迪納夫若能喜提諾貝爾化學獎,將刷新諾貝爾獎得主最高齡紀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2016年榮獲唐獎生技醫藥獎的美國科學家杜德納(Jennifer A.
  •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
    這些都是京都大學諾獎獲獎的知名校友京都大學是一所世界級頂尖的研究型大學。作為日本國內的最高學府之一,京都大學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聲望,其培育出的人才和學術成果享譽世界,被譽為「科學家的搖籃」。我們來看看獲得諾貝爾獎的知名校友有哪些。
  • 21世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高齡化現象
    3位獲獎者的年齡分別為72、74和65歲,遠遠高於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諾貝爾獎6大獎項(物理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和經濟學獎)自設立至2016年共誕生885位獲獎者,其平均年齡為59歲,其中化學獎175位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58歲。但是在進入21世紀後,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呈現出顯著上升的趨勢,高齡科學家獲獎的現象頻繁出現,我們試圖探究這種特殊現象產生的原因。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 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 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
  • 2019「諾貝爾化學獎」公布!
    事實上,是2019年搞笑諾貝爾化學獎揭曉了—— 今天早上,第29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是的你沒看錯我也沒寫錯,搞笑諾獎每年都稱第一屆)頒獎典禮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隆重舉行。
  • 滬高校展出百餘諾獎得主題詞 不乏勵志趣味
    東方網11月12日消息:據《勞動報》報導,你見過諾貝爾獎得主的親筆題詞和籤名照嗎?一場「諾貝爾獎得主紀念展」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館拉開帷幕,展出包括莫言、楊振寧、李政道等在內的18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題詞、籤名照及郵品等。這些題詞有的勵志,闡釋做學問的門道,有的也不乏趣味,展示科學家的幽默另一面。
  • 搞笑諾獎2020:搞笑背後,發人深省
    更多有趣的獎項,一起來看一下吧 ——聲學獎:給鱷魚吸氦氣人類吸了氦氣,聲音會變尖變卡通,這是因為氦氣的密度比空氣低,聲音在氦氣中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所以人在吸入氦氣之後,發生腔裡空氣共振頻率就會變高,從而出現尖細的卡通音。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編輯,眾望所歸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新工具可能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面臨的許多挑戰,也將帶來新的道德問題,把生命科學帶入了一個新時代。一線科學家演講帶你深入了解「基因編輯」中科院研究員吳立剛:為了更美、更強、更聰明,你願意冒死修改自己的基因嗎?
  • 2名女性分享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她們是什麼來頭?
    據介紹,她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諾獎官網稱,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她們的研究幫助開發癌症療法
    據介紹,她們開發了基因技術中最銳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剪刀」。利用這些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極其精確地改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DNA。  諾獎官網稱,這項技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可以幫助研究者開發新的癌症療法,並使治癒遺傳疾病的夢想成為現實。
  •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在滬揭牌
    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日前在滬揭牌。該中心是隸屬於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旗下上海吳孟超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醫療科技創新中心(簡稱科創中心)的學術交流平臺。  據了解,諾獎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旨在打造一個交流互動的平臺,讓國內外的尖端科研成果和頂級個人智慧在此交流碰撞,吸引更多的頂級科學家、諾獎獲得者前來探討、交流,逐漸形成一個國際先進的醫療技術交流對接平臺,共同推動精準醫療的創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