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嵌瓷與潮州木雕、潮州石雕並稱潮州古建築的三大裝飾工藝,已於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屋脊生花,歷久彌新
在潮汕地區,時光磨平碎瓷的稜角,在「厝角頭」變化出萬千鮮活靈動的造型,這就是潮州嵌瓷。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工藝品種,亭脊雕鏤人物花草,造型神態各異,色彩五彩繽紛,令人嘆為觀止。在潮人的眼中,嵌瓷是屋脊上的雕龍畫鳳,氣勢雄偉;嵌瓷是屋角簷下外牆的飛禽走獸,靈氣活現;嵌瓷是垂帶尾飾上的天兵神將,從天而降。屋脊生花,古韻遺風,具有畫龍點睛的意趣,歷久彌新。嵌瓷起源於潮州,產生時間距今已有大約四百年時間,因常用於裝飾宗祠、廟堂、亭臺、樓閣和屋簷、照壁等,如「芫荽疊盤頭」,相間相生,趣味盎然。在祠堂廟宇的屋脊上嵌出斑斕的世界,因此嵌瓷被稱為「屋頂上的藝術」。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別的地方屋頂上只會長草,潮汕人家的屋頂住著神仙。在潮汕地區,祠堂廟宇屋脊上總是龍飛鳳舞、虎嘯蒼穹,壁照上則麒麟踏雲、魚躍龍門,更引人入勝的是那些金戈鐵馬、青衣銀甲,神態各異、動作傳神,一個個歷史故事紛紛搬上了屋頂。作為建築物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擺設,由於是純手工製作,每一片碎陶瓷片都各不相同,每件嵌瓷都沒有統一的模板,每件作品都堪稱是原創首發。匠人們通過氣勢宏大或纖巧秀麗的整體色彩造型,從而塑造出許多不同圖景的意象。爭芳鬥豔的奇花異草、活靈活現的飛禽走獸,形神兼備的歷史戲曲人物,在陽光下閃耀著絢爛的色彩,久經風雨或烈日曝曬而不褪色,因而又被譽為「永遠亮麗的造型藝術」。
廢物利用,藝之至高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是仙枝耀故鄉,從此方輿載人物,海濱鄒魯是潮陽」,流水潺潺,香菸嫋嫋。潮州自古就是瓷都,明朝萬曆年間,各地嵌瓷名家經常在工地上鬥工競藝。有匠人把陶瓷生產中廢棄的大量碎瓷片創造性地嵌貼在屋脊上,形成簡單的花卉、龍鳳圖案,變廢為寶,由此產生嵌瓷。「京華帝王府,潮汕百姓家」。潮人聚族而居,有著濃鬱的祭拜儀式及民俗信仰氛圍,以致於寺廟與宗祠的大量存在。廟宇上經久如新的「雙鳳朝牡丹」等嵌瓷裝飾,是歷代潮人興旺的象徵。清代時期,嘉慶《澄海縣誌》這樣描述:「望族喜營屋宇,雕梁畫棟,池臺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資費。」當時潮汕各地蓋規模宏偉的祠堂之風極盛,富貴望族之家尤以建立「駟馬拖車」等豪宅為榮。潮人「種地如繡花」,這在傳統民間工藝上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細膩、追求完美的潮人在建築中狠抓每一個細節,因此裝飾於建築物之上的嵌瓷工藝隨之進一步成為時尚。一處宗族祠堂屋頂上所需瓷片,有時使用量就達近10萬枚之多。「有瓷就有彩」,因此瓷器作坊會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低溫瓷器作為原料,大大地豐富了嵌瓷的色彩、構圖。匠人們用鐵鉗剪出形狀各異、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各式瓷片,疏密有度地鑲嵌成平面、浮雕或立體的花卉植物、飛禽走獸或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裝飾於建築物的屋面、屋角、屋簷、門壁、牆壁上,也有的作為庭園室內的裝飾,中脊通花嵌瓷、浮肚嵌瓷,如同露天舞臺唱大戲般熱鬧非凡,這與潮州人喜歡聚族的群體娛樂不謀而合。
嵌瓷工藝的特色就反映在它的名字裡面,「瓷」指製作材料選用陶瓷,而「嵌」指根據造型需要,把各式各樣的瓷片置身於色彩的「海洋」之中,進行藝術上「精緻、精美」的鋪陳造設。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嵌瓷匠人們一般都沒有進修過美術科班,一切技藝都是從師輩那學來的,作品製作講究的是即興構思,現場發揮。匠人們根據腦中的想像,色彩基於三原色,通過精細局部和重疊連續整體,用細小的瓷片嵌貼成一群龍虎鳳、花鳥蟲站立在屋脊尾飾之處,遙寄相思、祈禱平安,與天地日月對視,與風雨星空相望,真不愧是「厝角頭有戲出」。
再造之美,栩栩如生
地少人多的潮州地方特性,形成了精雕細琢的文化特點。作為建築物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擺設,嵌瓷藝術特點是構圖雄偉,色彩絢麗,形象生動,質地堅實,題材多選取吉祥美好的花鳥蟲魚或民間戲曲或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圖案、色彩濃烈豔麗,造型立體逼真,技術之精湛令人讚嘆!嵌瓷,分為平嵌、浮嵌、立體嵌三種類型,俗稱「激饒」或「貼饒」。這是一件工繁藝細的活兒,要以繪畫為基礎,採用色彩斑斕的瓷片為原料,先塑胚胎,或稱縛瓦骨。匠人選用磚條、瓦片等材料,剪切成所要鑲嵌對象的稜骨構件,若立體嵌則要先用鐵絲紮好的骨架,後配以紙灰泥、貝灰槳、紅糖槳、糯米槳和幾種耐腐蝕性氧化物原料調勻而成的灰漿塑好雛形。 接著需把完整的瓷碗、瓷盤往硬地摔或用鉗子敲擊,後依裂開瓷片的形狀用鉗子加工取饒。接著匠人通過各個角度反覆斟酌,一刀一刀,細細的瓷片變成動態的綢帶,變成仙鶴的翅翼,變成菊花的花瓣,精工打磨,最終成型。
歲月流轉,光陰荏苒,一件好的嵌瓷作品,通常需兩三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在廟宇祠堂的屋脊熠熠生輝,匠人沒有恆心、毅力和苦功是不行的。潮州嵌瓷的成功,離不開手工匠人高超的藝術造詣,更離不開他們漫長清貧歲月的堅守與忍耐。匠人用他們的智慧與真心,化腐朽為神奇,為破碎的瓷片注入重生的靈魂,通過鑲嵌、粘接、堆砌等各道工序,加以貼金、描銀、鉤線,線條粗獷有力,構圖氣勢雄偉。在不同時代的流變中,嵌瓷匠人將藝術的理解不斷賦予於建築之上,講究構圖、造型、色彩、層次及神韻,用巧手工藝在廟宇、祠堂、屋脊之上綻放光彩。如今,在嵌瓷手藝人的奇思妙想中,嵌瓷悄然「落地」,扇枕溫衾、戲彩娛親、鹿乳奉親、湧泉躍鯉……二十四孝不再只是高居屋頂,還運用到了工藝品的製作上。在匠人的神乎其技中,嵌瓷圖案都極其精緻,嵌瓷造型都極其巧妙,飛簷堪稱集天地之精華,走壁可謂是潮汕民間的瑰寶。
廣廈千間,潮汕是一個最接近神仙的地方。在每一個寧靜的夜晚,屋脊上的最美生靈沉沉入夢。而當清晨到來,它們又會變得光彩獨放、絢麗無比,宛如再生。真則為神仙,幻則為眾生,自古即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之說。山水相連、潮語相通,表現力豐富的潮州嵌瓷煥彩生輝、千姿百態,它們不止是藝術之美的體現,也承載著潮人的「詩和遠方」。嵌瓷源自於破碎,卻在運籌帷幄中獲得新生;嵌瓷飽受風雨,但在時光蹉跎中光彩不減。廟宇之上歷久彌新的嵌瓷藝術,是代代潮人匠心獨運、氣度不凡的體現,更是地方繁榮興旺的不朽象徵。
微信訂閱號|墨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