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嵌瓷:精彩大戲唱上厝角頭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廣東美術館展出長12米高2米的潮州祠堂嵌瓷屋頂,所用瓷片超過10萬片。

做胚、繪形。

敲瓷、剪瓷。

選瓷、修片。

貼片、上色、描線。

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嵌瓷博物館館長盧芝高。

潮州祠堂屋頂上的三國人物「張飛戰馬超」。

潮州祠堂屋頂上人物和花鳥形象。

文博會金獎作品《十五貫》。

《戲秋香》的人物形態表情更生動。

□專題策劃 餘永堅 伍健文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蔣雋 實習生 胡相明 通訊員 黃志堅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徐敏

在廣州,人們熟悉灰塑泥塑,而在潮汕地區流行灰塑的「同胞兄弟」——嵌瓷。

在潮汕地區,宗族祠堂或民居大多使用嵌瓷裝飾成色彩絢麗、立體華麗的屋脊,其表現題材廣泛,多以花鳥蟲魚、龍鳳瑞獸、人物故事為主,有如潮汕俗話所說:厝角頭有戲出。

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嵌瓷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盧芝高花了8個月的時間,在廣東美術館大堂重現潮州祠堂嵌瓷大屋頂。這是廣東美術館首次將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地搬入美術館。

奇嵌瓷大屋頂「搬」入廣東美術館

日前,記者一走入廣東美術館,就被震撼了:一個長12米、寬1.4米、高2米的潮州祠堂嵌瓷屋頂屹立眼前,整個屋頂裝飾全部嵌瓷製作,單瓷片使用數量就達10萬枚之多,屋頂中間是「雙鳳朝牡丹」,兩旁「花鳥」為簇,屋頂前沿還有戲曲人物故事,中間偏左是「張飛戰馬超」,偏右是「關公戰黃忠」,屋頂兩側分別是「文加冠」和「武加冠」,整個屋頂色彩絢麗、風格華麗。這一宏偉作品的創作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潮州嵌瓷)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潮州嵌瓷博物館館長盧芝高。他的作品《十五貫》和《戲秋香》在最近一屆文博會上奪得金獎。

嵌瓷是一種以灰塑為基礎,利用經過剪裁的瓷片進行表面裝飾、嵌貼出各種圖象的傳統工藝。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表示:「這是廣東美術館開館16年來,第一次為民間藝人以個人展覽的形式開展,也是第一次將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地搬入美術館」。

變廢為寶產生嵌瓷工藝

嵌瓷的產生,來源於一個純樸的「節約」觀念。潮州自古就是瓷都,生產過程中不免會出現低品級的廢棄瓷器。明末清初,藝人們變廢為寶,將廢棄的瓷片運用於宗廟祠堂和民居的裝飾,由此產生了嵌瓷。明代嵌瓷的圖案、色彩比較簡單。到了清末,瓷器生產作坊與工匠緊密配合,專門燒制各種色彩的低溫瓷器作為專用材料,大大地豐富了嵌瓷的色彩、構圖。

嵌瓷的藝術風格講究布局構圖氣勢雄偉、均稱合理,線條粗獷有力,設色對比強烈、鮮豔明快,在對比中求統一,以大動態大效果取勝。嵌瓷的作品可以久經風雨、烈日曝曬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氣溫高且常有颱風影響的地區是其他工藝品無法代替的。

古建築修復煥發新魅力

到了當代,鋼筋水泥結構樓房的興起逐漸代替了傳統建築形式,使得嵌瓷在民居裝飾方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隨著人們對傳統建築文化和審美的認識,在祠堂廟宇、亭臺樓閣的建設以及文物類建築的修復中,嵌瓷再次大放異彩,煥發出新的藝術魅力。

盧芝高介紹,裝飾在廟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題材多是雙龍戲珠、雙鳳朝牡丹等,而裝飾脊頭、屋角頭的嵌瓷,多是文武加冠立體人物,如《三國》、《封神榜》裡的人物等。裝飾於簷下牆壁的嵌瓷則多為花卉鳥獸、魚蝦、昆蟲等;照壁上的嵌瓷,常見的是麒麟、獅、象、仙鶴、梅鹿等,其構圖多採用兩邊對稱的方法。這些作品人物傳神、惟妙惟肖、內容多變、作品格調高雅,讓人們對潮州古建築嵌瓷藝術留下難忘的印象。

新嵌瓷人物走下屋頂變身藝術品

盧芝高,出生於潮州嵌瓷藝術世家,早年師從父輩從事古建築嵌瓷壁畫民間工藝,從小對嵌瓷工藝耳濡目染。改革開放以後,潮州古建築的修復和建設中很多都需要嵌瓷,盧芝高開始參與四鄉六裡很多古建設的嵌瓷製作,並堅持至今。

著名文史專家、潮學家曾楚楠曾評論稱,民間藝術由於多屬世家奕代傳授,有相對固定的規矩、模式,故古人稱之為「匠」。但在文藝的範疇中,「匠」與「家」似乎總隔一層。「背離規矩,便不成其為民間工藝;但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又易招來匠氣之嫌。」

盧芝高也有這方面的困惑,如何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幾番冥思苦索及嘗試之後,他決定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苦學國畫以增強藝術素養,再將其注入嵌瓷工藝中,以提高其藝術品位,為此他花3年時間報讀了北京國畫函授大學;二是借鑑泥塑、瓷塑及紗燈等其他工藝形式,將屋頂上的嵌瓷人物搬下來,做成近距離欣賞的工藝品,將其從相對粗獷、宜於仰視遠觀的狀態,變成較精細的可近觀且多角度審視的藝術品。

對於嵌瓷工藝的發展,盧芝高表示,他會在題材上做一些小改變,但還是會以古代人物為主。他希望通過「接地氣」的與時俱進的小變化,能讓更多人了解「嵌瓷是怎麼一回事」。例如,模仿前輩瓷塑名師林鴻禧原創的《十五貫》、《戲秋香》兩組作品:他給婁阿鼠加了兩顆爆牙,使其更顯卑屑猥瑣、活現鼠相猴形;把秋香的眼神改為斜睨,於伶俐俊俏中平添幾分機靈乖巧,而華家公子華文、華武(潮人俗稱阿大、阿二)兩副色迷迷、垂涎欲滴的痴呆相,更令人於拍案叫絕。

盧芝高嵌瓷經驗豐富,名聲在外地,許多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地的嵌瓷師傅時常會來買他的作品,帶回本地進行臨摹。「這是一種交流。」盧芝高很樂意接受東南亞地區請他開嵌瓷展覽的邀請,他希望這種工藝不僅僅被潮汕人所熟知,更應該被世界所了解。

難有興趣耐寂寞才能堅持到底

由於做嵌瓷通常是在屋頂或露天,需要忍受風吹日曬;工作時要盤腿而坐,一坐七八個小時,非常辛苦。盧芝高做嵌瓷30年,兩條腿就因此落下了血液循環不暢的毛病。

如此辛苦的工作環境也讓這門工藝的傳承面臨壓力。「嵌瓷手藝不僅需要良好的繪畫功底,更需要良好的藝術修養。」盧芝高有20多個徒弟,但直至目前,還沒有誰真正「出師」,還有很多徒弟在學藝道路上半途而廢,也讓他很惋惜。盧芝高說:「要真正學成這門手藝,沒個十幾年是不可能的。」

在收徒弟的標準上,盧芝高再三強調「興趣」為先。「以發財為目的人一定學不了這門手藝。我的徒弟一定要對這門手藝非常感興趣,並且要吃得了苦、耐得了寂寞。」盧芝高坦言,這一行的經濟回報其實並不太大,如果沒有一腔熱愛,很難堅持下來,「我做出一件好的作品後,心情會特別舒暢,那是一種享受。」

盧芝高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對自己的作品也非常苛刻。他表示,至今為止沒有一件真正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如何判斷一件好的嵌瓷作品?「這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的眼光都不一樣。但嵌瓷的每個瓷片都是純手工剪的,不會特意去燒成某個形狀,因此不會有一樣的作品。翻模的就不是好的作品。」盧芝高說道。

特精細立體人物

全靠手上功夫

盧芝高介紹說,嵌瓷分三種,一種「平饒」,是嵌平的,人物頭部是畫的,身體是用線條表現;第二種就是半立體,有點凸出來;難度最大是第三種全立體的,分上中下,上面有上面的嵌法,中間有中間的嵌法,還有貼近觀賞的嵌法,如果是在屋頂的,你做得太精細,在地面欣賞就不好看。其中,難之又難的當屬可以近觀、精緻細膩的全立體人物類嵌瓷。

嵌瓷有兩難,一是手上功夫難。剪瓷是嵌瓷工藝中最重要的一道步驟,瓷片的大小形狀都要靠師傅的功夫手藝,沒有什麼計量工具,尺度長短全靠師傅心裡盤算,「有時要把瓷片剪得像牙籤一樣細,相當於石雕中雕出牛索一樣辛苦。有時好不容易快剪成,『啪』一聲斷了,前功盡棄,所以難度非常大。」

盧芝高為記者做了示範,他用紙筋灰和紅糖混合而成原料,製作出基本成型的模胚後,將彩釉瓷罐打破,敲碎成大小不一的瓷片。由於碎片形狀不一,他撿起適當大小的瓷片進一步精心修剪,不時地對比其他瓷片的輪廓看是否與之吻合,相當考驗耐心和細心。

另一難是做面部表情難,人物表情的自然天成則靠藝術家的修養,而且時間有限制,灰泥幹得快,在有限時間內要完成塑性、雕琢、上色等,很考究手藝。

工藝流程簡介:

1.塑胚胎,俗稱「縛瓦骨」。是用磚條、瓦片剪切成所要鑲嵌對象的稜骨構件(立嵌則要先用鐵絲紮好骨架),配上用石灰、紅糖和草紙調勻而成的灰漿塑好雛形;

2.剪取瓷片,俗稱「剪饒」。熟練的工匠常把完整的瓷器往硬地一甩或用鉗子敲擊,依據裂開瓷片的形狀用鉗子加工取「饒」;

3.鑲嵌瓷片,俗稱「貼饒」,也就是「嵌瓷」。施工者要有一定的造型和色彩基礎,作品的檔次、水平決定於這道工序;

4.綜合調整,從整體構圖、設色、層次、疏密、動態、造型等作各個角度的斟酌、調整。

「嶺南功夫」是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統稱。「功」字表功力、功夫之意,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沒有千錘百鍊,深厚紮實的手藝功夫,絕不可能成為名揚海外,相承流傳的嶺南文脈。每一門藝術技能都展現了嶺南人的傳統智慧和深厚手藝功力。《信息時報》開展本次大型專題活動,旨在推動嶺南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播發展,同時希望喚起社會上對嶺南文化技藝關注人士的共鳴,提供更多嶺南傳統技藝的線索和素材,集腋成裘,彙編成刊。

參與方式

微博互動:關注@信息時報、@威威活動營、@信息時報美食軍團,以私信或轉發形式提供圖文素材;

微信互動:信息時報官方微信:xxsb2012,掃一掃信息時報官方微信二維碼,提供圖文素材;

郵寄方式:搜集相關嶺南文化技藝的照片及文字素材,以郵寄方式寄至「廣州大道南83號匯美商務中心3樓信息時報社《嶺南功夫》專題組」收,封面請註明參與活動字眼。

凡通過以上方式參與活動的消費者,經主辦方信息時報審核相關內容屬實,照片文字均為原創,符合嶺南文化技藝主題等要求,將有機會通過抽獎的形式獲得由九江酒廠送出的價值168元金裝九江三蒸禮包一份。

本期獎品——

九江雙蒸

十二坊酒:

九江雙蒸十二坊酒採用100%上等天然糯米為釀酒原料,採用純正野生小曲小壇發酵,再配以古法蒸餾技術精釀而成,酒體柔軟綿長,馥香優雅,是粵式綿柔口感的白酒代表。

相關焦點

  • 潮州「厝角頭有戲出」,嵌瓷承載著潮人的「詩和遠方」
    屋脊生花,歷久彌新在潮汕地區,時光磨平碎瓷的稜角,在「厝角頭」變化出萬千鮮活靈動的造型,這就是潮州嵌瓷。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工藝品種,亭脊雕鏤人物花草,造型神態各異,色彩五彩繽紛,令人嘆為觀止。在潮人的眼中,嵌瓷是屋脊上的雕龍畫鳳,氣勢雄偉;嵌瓷是屋角簷下外牆的飛禽走獸,靈氣活現;嵌瓷是垂帶尾飾上的天兵神將,從天而降。屋脊生花,古韻遺風,具有畫龍點睛的意趣,歷久彌新。嵌瓷起源於潮州,產生時間距今已有大約四百年時間,因常用於裝飾宗祠、廟堂、亭臺、樓閣和屋簷、照壁等,如「芫荽疊盤頭」,相間相生,趣味盎然。在祠堂廟宇的屋脊上嵌出斑斕的世界,因此嵌瓷被稱為「屋頂上的藝術」。
  • 這些凝結著潮州鄉土情的「厝角頭」,你認識幾個?
    近日,市民陳女士趁五一假日和家人到潮州鐵鋪鎮休閒觀光。欣賞著獨具特色的潮州民居古建築,特別是有著「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形式的厝角頭,讓人覺得有某種「講究」在其中,不禁感嘆潮州古老文化之博大精深。
  • 獨具特色的潮州剪紙、潮州嵌瓷
    之前我們講述了絢麗多彩的潮州木雕、麥稈畫以及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潮劇,現在繼續國家級非遺之旅,讓我們一起走近潮州剪紙和潮州嵌瓷。 6月6日新聞視頻 潮州剪紙始於宋代,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同的剪紙藝人有細緻、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
  • 五種」厝角頭「代表不同的形式,金木水火土.
    起初,以為不同的」厝角頭「形狀,只是因為不相同的師傅,工藝不一樣而已。       從小在家鄉長大,也常有聽到關於「厝角頭」的話題,最嚴重的莫過於,由於「厝角頭」導致兩家人的摩擦,聽長者講解後,才知道,原來,這「厝角頭」對於傳統的潮汕人來說,重視的程度,是等同於「身家性命」。        潮汕的房屋,基本上是「相對對稱、相對平行」的,「厝角頭」是具有一定象徵意義,有所講究,不允許出現「我家的厝角頭比你的高和大」。
  • 廣東非遺巡禮:木雕、嵌瓷、剪紙、抽紗,潮汕地區的四大傳統美術
    我們熟知的廣繡、佛山木版年畫、潮州木雕、潮繡等都有入選,但從入選國家級非遺的數量看,廣東剪紙、潮州木雕、嵌瓷均有3項入選,燈彩更是有4項入選,可謂廣東傳統美術的「四大」。 潮州嵌瓷。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美術類國家級非遺共有15項,幾乎佔了整個廣東的「半壁江山」。
  • 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中新社汕頭12月8日電 題:古老潮汕嵌瓷:「非遺」的新傳承  中新社記者 李怡青  記者8日走訪廣東汕頭小公園開埠區的潮汕文藝人才一條街的潮汕嵌瓷工作室,在現場看到,古老的潮汕傳統嵌瓷通過創新傳承,從以往建築物的屋角、屋脊和門壁上走進了室內。
  • 廣東潮州第一古廟,傳說青蛇常在廟裡出現卻不傷人,屋頂太精美了
    到廣東旅遊,不能錯過潮州,潮州的旅遊景點很多,歷史悠久的青龍古廟遊客很少,它就在南堤路鳳城公園旁,韓江大橋邊,距離鳳凰時雨和潮州古城牆、廣濟橋都不遠。這座被遊客忽略的古廟雕刻精緻,屋頂都是無價之寶,還流傳著兩段傳說。
  • 廣東汕頭·潮州:用潮汕傳統文化滋養新時代城市魂
    在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大寮村,大寮嵌瓷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當地村民而言不光意味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傳承,更是他們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44歲的許錫群如今是大寮嵌瓷區級非遺傳承人。幾年前,土生土長於「嵌瓷之鄉」的許錫群,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汕頭市精準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經過幾年磨練的許錫群技藝日漸精湛,不僅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帶起了徒弟,開始了自主創業之路。
  • 千年一寨:神秘的潮州九宮八卦古寨(圖)
    「廣東省最美人文歷史鄉村」、「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潮州龍湖古寨。(攝影/賓語)  在廣東,有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叫潮州。據《海陽縣誌》記載,古寨創鄉於南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到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圍寨,形成開設南門、北門、西門、上東門、下東門、客巷門、夏厝[cuò]巷門等7個寨門,按九宮八卦闢新街、上東門街、下東門街,五宮巷、隆慶巷、福興巷、獅巷、中平巷、伯公巷等「三街六巷」的聚落規劃格局。
  • 立羽美術潮州藝術夏令營小記
    我們站在了18隻船組成的湘子橋上呢!正準備去探訪潮州古老的朱泥壺手工作坊。旅程上最少不了的是潮州美食。潮州嵌瓷博物館中的嵌瓷是利用廢瓷片嵌貼在建築物屋脊,牆體,達到裝飾目的一種傳統民間美術。嵌瓷有圓雕,浮雕,平面裝飾等幾種形式,好特別的藝術創作,我們要把它們記錄下來!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潮州,一座具有獨特「潮文化」的城市。其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遐邇。11月12日-14日,南方網記者跟隨「文化建設」主題採訪團來到潮州,體驗這座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 明清潮式建築真武宮將修繕,潮州企業家熱心捐資
    這是我市啟動「百家修百厝(祠)」以來又一處由社會賢達捐資修繕的歷史文化建築,對於帶動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參與潮州古城保育活化、共建共享沿海經濟帶上特色精品城市具有深遠意義。圖/網絡據了解,此次修繕的真武宮位於中山路街區,是一座「二落一天井」明清潮式建築,兩側曾用於社區衛生院而改為水泥混凝土結構,但主體建築仍保留著大量歷史構件,薈萃了木雕、石雕、灰塑、彩畫等潮州民間特色建築工藝,氣勢恢宏,精雕細刻,是潮州歷史文化的實物載體,其修繕後將用作中山路街區文化服務設施,對於研究潮州傳統建築特色、延續城市文化記憶
  • 潮州錢東上浮山村的文明鄉風潤民心,產業興旺惠百姓
    上浮山村內,村道整潔,民宅規整,七彩嵌瓷更顯底蘊,家風家訓懸掛於牆,農事壁畫相映成趣。如此怡然自得的新農村景象,得益於上浮山村近年來創新工作模式,積極發動全村共同參與鄉村建設。錢東鎮上浮山村黨委書記 吳秩平:由村兩委幹部帶頭,以上率下,在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創造性地運用書記帶幹部、支部帶黨員、黨員帶親戚的模式,調動全民共同參與工作,累計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清理了村道及老厝區的衛生死角,共清運垃圾3000多車5000多噸,清理閒置土地30多畝,使村容村貌有了明顯提升。
  • 歡歡喜喜唱大戲,鄭州市實驗幼兒園紅紅火火迎新年
    鄭州市實驗幼兒園舉辦「新年唱大戲」活動為了使幼兒從小對豫劇產生親近感,在稚嫩的心田裡播種下民族文化的種子,1月8日,鄭州市實驗幼兒園中班開展了「迎新年 唱大戲」活動。「熱熱鬧鬧唱大戲,歡歡喜喜迎新年」。鄭州市實驗幼兒園孩子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以一種別樣的方式喜迎新年。幼兒園此次特別邀請到鄭州市豫劇團的優秀青年演員李璨、張旭陽老師,為孩子們分別表演了豫劇的經典曲目《風流才子》和《紅娘》。
  • 全瓷瓷磚怎樣上牆才不脫落
    瓷磚是室內裝修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其中全瓷瓷磚使用較為廣泛,但全瓷瓷磚的質地質地相對較硬,不易吸水,貼在牆上不牢固,時間一長,容易掉落,不僅破壞美觀,還會影響安全,所以如何讓全瓷瓷磚上牆不脫落,粘貼的方法十分關鍵,下面就跟隨小編看看有哪些實用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