讖緯與漢廢帝事件

2021-02-08 海昏文化

 

關於昌邑王廢立事件,歷史學家早有考論,例如臺灣學者廖伯源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昌邑王廢黜考》,收錄於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秦漢史記叢》之中,兩年後餘全介的《經學與政治——論劉賀立而復廢與<穀梁春秋>增立博士的關係》發表於《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1期,宋超的《漢文帝與代臣——兼論昌邑王劉賀與昌邑臣》,則在《晉陽學刊》2006年06期發表,還有於全介《劉賀廢黜新考——兼評<昌邑王廢黜考>》載於《中州學刊》,2007年第3期,黃銘的《昌邑王被廢事件淺析》載於《文史博覽(理論)》2012年第9期,這些論文對於昌邑王廢立事件始末論述詳盡,闡釋到位。復旦大學青年教師姜鵬於2015年9月在央視《百家講壇>也系統地闡釋了昭宣之際政權更迭中的漢廢帝事件始末。從這些研究和論述中可以看出,在圍繞昌邑王的廢立問題上,主要是權臣霍光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劉賀從開始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到登大位之後未能把控執政節奏,急於掌控朝廷大權,與霍氏集團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最終因為實力不及霍光,同時也因輕敵大意和猶豫不絕,最終被霍光抓住道德上不檢點的把柄,以「大不孝」的罪名而趕下臺。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顧凱博士近期也撰文《讖緯神學與西漢中期政權更迭—一以漢廢帝廢立事件為中心》,從讖緯神學的角度來論述昌邑王廢立始末,希望能夠從文化信仰的視野蠡測中國古代政治鬥爭的多面性和複雜性。


顧凱(左)和他的江西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盧星(右)教授以及江西師大圖書館原館長周洪教授在一起

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讖」是秦漢間的巫師、方士編造的預言吉兇的隱語、預言作為上天的啟示,向人們昭示未來的吉兇禍福、治亂興衰。讖有讖言、圖讖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為秦代的一句讖言。「緯」即緯書,是漢代儒生假託古代聖人製造的依附於「經」的各種著作。東漢時流傳的「七緯」有《易緯》、《書緯》、《詩緯》、《禮緯》、《樂緯》、《孝經緯》和《春秋緯》,皆以迷信方術、預言附會儒家經典 。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讖緯的目的不僅在於印證君權神授,更在於儒士想要以此為工具,限制無限擴張的皇權。但是形勢的發展出乎儒士的意料。讖緯還成為政敵間攻訐的武器。昌邑王劉賀出自地方,本是霍光選擇帝王的無奈之舉,但劉賀舉止輕浮,不善韜光,遂至授人以柄。霍氏執權柄之牛耳,且善於造勢。讖緯成為霍氏操縱廢立的輿論利器。


從劉賀入朝前後到被廢為庶民直至被流放到豫章為海昏侯,對其讖緯的警示不斷,可以看成他在這一系列事件中的災異之象,具有相當的針對性,如「太白散為天狗」、「牂云為亂君」對應「王至濟陽,求長鳴雞,道買積竹杖」、「常私買雞豚以食。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等混亂作為;「熊入宮室」、「此天戒大王,恐宮室將空,危亡象也」對應「昌邑王賀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多治仄注冠,以賜大臣」對應「又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此服妖,亦犬禍」;「又大鳥飛集宮中」對應「行汙於庶人,以存難,以亡易」;「王夢青蠅之矢」對應「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讒諛,必有兇咎」;「天久陰而不雨」對應「臣下有謀上者」;「昌邑多梟」以食母之梟代指昌邑王的不孝,對應「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之中。與孝昭帝宮人蒙等淫亂」等。讖緯異象與昌邑王「行淫」、「不孝」、「無禮」、「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讒諛」遙相呼應。以上讖緯,很明顯的分為兩類。其一為攻擊劉賀行為怪異,不循禮法。這一類的較多。與昌邑王入宮時「我嗌痛,不能哭」;「求長鳴雞,道買積竹杖」;「過弘農,使大奴善以衣車載女子」;「好弄彘鬥虎」;「召皇太后御小馬車,使官奴騎乘,遊戲掖庭之中」;「與孝昭帝宮人蒙等淫亂」等不守儒家禮法之舉相互呼應。另一類的是攻擊劉賀任用昌邑舊臣,疏遠昭帝故人,其實就是引昌邑舊臣對抗霍光。第一類是輿論攻擊,第二類是政治暗示。由於劉賀本人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和舉足無措,最後一語成讖,坐實了霍光黨羽的攻擊。


因此,劉賀與霍光的權力之爭是與當時讖緯流行相互映襯的,而在劉賀即位之前的讖緯大有人工雕琢之嫌。有的異像還具有很大的操作性,例如,「血汙王座席」之異象,已經脫離了真正意義上的讖緯感應。而夏侯勝公然當面以災異說警示已經為帝的劉賀「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本為好意,劉賀怒以為妖言,卻被霍光看重並利用,成為廢昌邑王,尊立宣帝的重要理論依據。「以此益重經術士」,「令(夏侯)勝用《尚書》授太后。遷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以與謀廢立,定策安宗廟,益千戶。」與其說夏侯勝是昌邑王謀臣,倒不如說是謀廢昌邑王的輿論製作者。也說明讖緯暗示與政治行動遙相互應,是昌邑王廢立事件的最大特點。


實際上,讖緯神學本就與儒家教條聯繫緊密。漢代儒學有「五經」、「七經」之說,緯書相應的也有「五緯」、「七緯」之稱。緯書託名孔子,認為孔子編成了《六經》之後另立讖和緯。基本內容都是把儒家經典神秘化和宗教化,它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帝王將相的出現,都是由天命安排好的,讖緯與儒學,自董仲舒時代開始便互為表裡,相輔相成。這一時期的讖緯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可操作性。且災少異多,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一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及畏之以威。詩云畏天之威,殆此一謂也」。「異」似乎比「災」更具有威懾力。但實際上,「災」不常有,而「異」雖也不常有,但民間風聞傳言即可顯現,是敵對勢力之間攻訐最方便且最有效的武器。對於緯的解釋大多適從人意,並非樣樣有所依據。之後的讖緯學說,完全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遠離了西漢初年儒士通過神學限制皇權的初意。也與原儒漸行漸遠,至東漢後期為士人及整個社會所不解。但中國古代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卻一直延續至傳統社會的末期。以其神秘性和不可知性流入民間,成為中國民眾複雜信仰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任身份揭曉:漢廢帝劉賀 簡介資料
    網絡上流傳的玉印圖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劉賀被擁立為帝,在位僅27天,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依舊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廢為海昏侯,移居豫章國(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劉賀去世,史稱漢廢帝。
  • 讖緯之學在秦漢之際的發展合流
    又與《論語讖》、《河圖》、《洛書》等合稱為「讖緯」,共有八十一篇:《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自出於黃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別有《河圖》和《洛書》三十篇(說自初起至孔子九位「聖人」增演的);還有《七經緯》三十六篇。此外,另有《尚書中候》、《洛罪極》、《五行傳》、《詩推度災》、《汜歷樞》、《含神務》、《孝經勾命訣》、《援神契》、《雜讖》等書。
  • 關於易經、讖緯、推背圖的討論
    但據說在漢初的時候,皇室藏書室都還有。關於歸藏易,則一直有流傳,不過總被視為偽書。王家臺秦簡出土了一些竹簡,其中有歸藏易,內容跟流傳版本的大體相似。但並不像上面說的那樣。《老子》是老子學派的著作,主要表達的是老子學派政治和宇宙本體論等等方面的觀點。與周易關係不大。
  • 讖緯的性徵及其起源時代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無論是通行的讖緯起源於西漢哀平之際說,還是起源於太古說、春秋說、戰國說、先秦說、秦世說、東漢說等眾多說法(姜忠奎《緯史論微》卷一),由於缺乏史實依據,缺乏對讖緯性徵的明確認識,因而都是不甚準確的。究竟什麼是讖緯?它是同一個東西,還是「讖」和「緯」兩個東西?自唐代以來,學人即持見不一,或主張「讖緯有別」,或主張「讖緯無別」,各說各話。
  • 任蜜林:現代學術視野下的讖緯學研究及其未來走向
    此外,殷元正《集緯》、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喬松年《緯捃》等也對讖緯進行了輯佚。除了輯佚外,明清學者還對讖緯作了一些研究。明末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有《圖讖》一條,認為讖緯始於秦而盛於西漢末年。朱彝尊《經義考》中有《毖緯》、《說緯》,前者著錄了讖緯篇目185種,後者則收集了漢以後歷代學者關於讖緯的論說。
  • 神秘的讖緯之學
    王莽是否派人製造上述符命,現在已無從考證,最重要的是,他非常成功地利用了讖緯之術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務,而這從另一方面,也足以證明讖緯在當時具有多麼崇高的地位,對於人心的影響又是何等的巨大。讖緯之學也富於戲劇性地成為推翻王莽政權的一種工具。光武帝劉秀初起兵時,多以讖緯為號召,後來,眾人又以讖緯勸喻劉秀稱帝。
  • 讖緯思想在日本的變異與中日思想比較研究
    直至1945年之後,研究者發現書中除了事件,也有對日本皇室成員外貌特徵的詳細記載,如「身長八尺二寸」「身長九尺」,又如記載天皇生駢齒且多用「星」「珠」等比喻來形容牙齒。而在古代日本,皇室是被神化的,對皇室成員外貌的詳細描述屬于禁忌。這一矛盾困擾了不少日本學者,或直接被研究者跳過,而王小林教授卻從讖緯的角度為其提供了解釋。
  • 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為何仍以漢為國號,有四個原因導致
    眾所周知,劉邦建立的朝代是「漢」,來自於項羽給劉邦所封的漢中王的「漢」,也就是漢中的「漢」,現代歷史學家把劉邦建立的漢稱為西漢,因為他的都城是在西邊的長安,但是西漢同時代的人以及古代的人並不是稱西漢,而就是稱「漢」,比如記載西漢的史書叫《漢書》。
  • 桓譚VS讖緯迷信:人死如燈滅,迷信背後是人對自然災異的恐懼
    而歷史證明,王莽也確實利用「讖緯迷信」登上了帝位。王莽的成功上位,無疑與「讖緯迷信」脫不開干係,以至於他在上位以後的一段時間,常常利用「讖緯迷信」來鞏固自己的權利。而朝中一些拍須溜馬的人,自然就投其所好,編造各種迷信色彩濃鬱的預言,以至於讓「讖緯迷信」在朝野風靡一時。
  • 全國卷選擇題命題語言分析——「讖緯之學」
    讖大概起源於先秦時期,《左傳》中就有一些讖語的記載。緯則較為晚出,通常認為出現在西漢。後來讖、緯逐漸合流。歷史上有些比較著名的讖緯。比如秦朝時,「亡秦者胡」,秦始皇誤以為說的是匈奴,於是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後來歷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 17 真題研究:全國卷命題語言分析——「讖緯之學」
    一、「讖緯之學」的概念分析所謂的「讖緯」,其實是「讖」與「緯」的合稱。
  • 《漢書·諸帝本紀》評點二:昭帝、廢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文/格瓦拉同志本文為作者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漢書》本紀部分為十二篇,專門記錄西漢皇帝事跡,本文主要對昭帝、廢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本紀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當此之時,漢承武帝奢侈餘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使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其功甚美哉。惜天不假年,弱冠而崩,不能續其佳業,痛哉!餘思之,昭帝之崩,甚詭異也,或為霍光所害。何以?蓋帝聰穎明察,且日漸壯大,異日必奪霍氏之權,光欲久握權柄,故害之。
  • 軍閥、廢帝與遺老:1924年的溥儀出宮事件與民國政治
    1924年,馮玉祥借發動政變之機,修改清室優待條件,將遜清廢帝溥儀驅逐出宮,這一舉措引起各方反響。
  • 漢興錢:中國最早的年號錢
    東晉鹹康四年,經過激烈的角鬥,李特之弟李壽殺李期自立,奪得帝王位,改國號為漢,以漢興為年號。史載,李壽在位六年,以嚴刑峻法治國,同時廣修宮殿,極盡奢侈,百姓不堪壓迫,思反者眾多,故在他死後數年,其政權即被東晉大司馬桓溫所滅,漢興錢也隨之為歷史的煙塵埋沒了。漢興錢行世時間十分短暫,它在錢譜上留下印跡,完全是因為開了年號錢先河的緣故。漢興錢很小,也有榆莢之稱。
  • 海昏侯墓出土的酎金是祭祖廟用的,廢帝劉賀為何會有這麼多
    劉賀本是武帝劉徹的孫子、第二位昌邑王,昭帝駕崩後被霍光擁立為帝,在位僅僅27天即被霍光宣布為「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廢,仍回故地做昌邑王,後又廢為海昏侯,四年後去世,史稱「漢廢帝」。但劉賀只當了二十七天,就被霍光以他在大孝期間縱情聲色的名義將他給廢了。另選劉弗陵為帝,即漢宣帝。劉賀被遣送回原封地,失去了皇位,原來的王爺也沒了,只是領著一些工資,實際被監視居住。
  • 馮渝傑 | 「漢家」的光影—— 中古劉、李、張氏神化的歷史與宗教背景
    作為國姓的劉氏,乃是在漢代國家神學的建立過程中,被讖緯剔除世俗內涵而充以聖王之後內容的,由此化俗為聖,成為「享天永命」的神聖姓氏。李氏則是在兩漢之際「漢家」神學危機釀就的天命競奪賽中,由於「劉氏復興,李氏為輔」之讖的廣泛傳播,以及與之相承並被不斷神化的帝王師觀念影響下,逐漸走向神化的。張氏被賦予獨特的神學內涵,亦與頗具神仙黃老色彩的漢家良輔張良緊密相關。
  • 在海昏侯博物館,遇見漢廢帝的另一面
    刻有「南昌」二字的青銅燈漢高祖劉邦「於五年(公元前202年)命令穎陰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正式設置豫章郡和南昌縣,想以此作為根據地,進而平定南越,以『昌大南疆』,南昌,據說就是取『南方昌盛』和『昌大南疆』的意思。」不過,《南昌史話》一書的說法,在古代文獻上找不到依據。
  • 廢帝溥儀被逐出宮後,此人中飽私囊大發橫財,倒賣文物賺得上千萬
    ▲廢帝溥儀劇照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10月20日,馮玉祥派遣部將鹿鍾麟帶兵攻佔北京城,隨後將清廢帝溥儀趕出紫禁城,並逼迫溥儀籤署了新的優待條件。馮玉祥販賣紫禁城文物,對廢帝溥儀來說是一件恥辱且值得痛恨的事。不過從全局來看,馮玉祥將文物變成流動資金,為國民軍提供經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抗擊侵略。當然,這還是需要一分為二地看,畢竟馮玉祥驅趕溥儀出宮是出於經濟考慮,自己和部下也因此大發橫財、中飽私囊,沒必要為他們蒙上道德的外衣。
  • 強漢崛起:「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裡。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呂后尊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曹隨,沿用漢高祖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