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很多高考題出題思路相對比較新穎、材料比較少見,導致我們在答題的過程中想不到出題人想讓我們答出的點,從而答偏。有些題甚至考完以後看了答案仍然理解不了答案所表達的意思,這往往就在一個點沒有解開,只要這個點解開,就一通百通。下面我們就來分析這麼一道題。
真題:
答案:
(1)遭受幹擾的坡向和部位:陽坡,苔原帶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幹擾強度分布特徵: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幹擾越強烈)。
(2)(未遭受幹擾時)陰坡較陽坡植物多樣性高。
依據:(按單峰變化規律,)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最高值應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於陰坡最高值。
問題:
很多同學看到這個答案其實是一頭霧水比較迷茫,單純的文字解釋並不能解開心中的疑惑,尤其是第二問很多同學不理解,所以我們應該補充一幅圖片來讓同學們對這道題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
圖解:
(1)①受幹擾破坡向的判斷:由題可知「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陰坡符合陽坡不符合,所以選陽坡。這一問比較簡單。
②部位的判斷:因為陰坡未受幹擾,所以,把陰坡當做標準來判斷。大約2300米之前陽坡與陰坡生物多樣性呈負相關趨勢,2300米之後呈正相關趨勢,所以,苔原帶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受到幹擾,且幹擾強度分布特徵為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幹擾越強烈)。
(2)解第二題關鍵在於畫出幹擾前陽坡植物多樣性的變化趨勢。
①大約2300米之後陽坡與陰坡生物多樣性呈正相關趨勢,所以,2300米之後的陽坡生物多向性未收幹擾(或幹擾很小),原線段保留。
②由題可知「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所以,想要複合規律2300米之前陽坡的植物多樣性變化就應變為黃色線。
③兩條線相比得出:(未遭受幹擾時)陰坡較陽坡植物多樣性高。
提示:
植物多樣性和植物量是兩個概念,多樣性表示種類,植物量表示數量,種類多不一定數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