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小孩對母親說話大吼大叫,不高興就抬手準備打,該怎麼教?

2020-12-13 嘮叨的微微

「九歲的小孩對母親說話大吼大叫,一不開心就抬手準備打」看見這個問題,還是挺心酸的。都九歲了,這個年齡本該開始理解家長,尊重母親,表達愛的時候,你卻擁有一個如此不堪的孩子,這是教育的失敗。說實話,對於這個孩子的管教家長錯過太多了。孩子一歲半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出現,他們開始學著左右周邊的人。他們會用情緒控制爸爸媽媽。而這時恰好是給寶貝樹立良好行為規範的最好時機。當寶貝第一次試著用情緒左右家長的時候,一定不能妥協,這是你的原則,也是寶貝的規矩。在大街上,因為不給買禮物,而滿地打滾的案例屢見不鮮。那為什麼,有的寶貝卻沒有這樣的壞習慣。

習慣的養成與父母有直接的關係。9歲了,對母親不知尊重,大吼大叫。首先要找原因。就像治病一樣,想要治病要先找到病因。一.日常相處模式留下的習慣。過分溺愛讓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尊敬長輩。如果是這樣,請讓你的孩子立刻改掉這個壞毛病。再一次向你大喊大叫的時記得一定不能妥協,要明確地制止他。嚴肅認真的告訴他,你已經9歲了,是大孩子了。對於和媽媽喊這樣的習慣是不應該有的。從今天起,徹底改掉。對於一不開心,抬手就要大人,當他抬手要打你的時候。制止他,如果不聽,你甚至可以打他幾下,當然不倡導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孩子九歲了,他心裡什麼都明白。硬要硬碰硬,挑戰父母。適當地向他示威也是必須的。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二.孩子不會情緒管理,不會與人溝通。如果是由於情緒問題而引發的行為不當,那麼這裡要求家長教會孩子,學會如何抒發情緒,管理情緒。情緒,人有喜怒哀樂。每種情緒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當然,任何一種情緒都有正確的表達方式。如果孩子只會表達不滿,憤怒。請學著去了解他的內心。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那一定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家長首先可以好好考慮下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關愛陪伴不夠。

是不是忽視了孩子的小感受等等,如果都沒有,請心平氣和地去和孩子談一談。選擇一個好的切入點,例如:「帶他去吃個下午茶」坐下來,認真的以平等的關係聊一聊。問問孩子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需不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是不是青春期叛逆期的原因,然後再問問他,媽媽如此愛你,為什麼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要向媽媽大吼大叫。你不知道。媽媽也會傷心難過麼?寶貝,你想一想。如果媽媽,如此傷害你,你是什麼感受?是不是不開心,同樣的道理,媽媽也回受傷害。(激發孩子的同理心很重要)。如果孩子點頭表示理解。那麼你們可以一起做個約定。

那麼,媽媽以後不會和你大喊大叫,會考慮你的感受。有什麼問題我們好好溝通共同解決。那麼你也要做到,不亂發脾氣,尊重媽媽,好不好?拉拉勾擊擊掌。一言為定。這是你和孩子的秘密。也是你相信他的開始。每個孩子期待的都是平等對待。也一樣別人相信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經過這樣的聯盟。觀察孩子是否有改變。日常生活中,也要記得,通過故事或者書籍教會孩子如何溝通。如何控制情緒如何愛別人。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三.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榜樣作用沒有做好。父母孩子的第一人老師,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你的孩子。教育家馬爾庫沙說: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一樣注視著你。

9年來,你是否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去教育你的孩子。說話大吼大叫、一不高興抬手就要打。是不是,如果是,那麼恭喜你,孩子學到了精髓,深入骨髓,想改恐怕有點慢。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該教育的就不只是孩子了。先反思,再認錯,再共同努力改掉。達成一個戰線上戰友的模式,彼此監督,共同進步。學會做孩子的榜樣。以自身為例,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充滿歡笑的家庭環境,給孩子講一講,當你生氣的時候是怎麼處理情緒的。例如:聽聽歌、跑跑步、看個喜劇電影、找朋友傾訴聊聊天把心裡的不開心說出來。這樣就好了。告訴孩子,生氣了有很多方法讓自己好受一點,把壞情緒趕走很簡單,永遠不要用自己的壞脾氣傷害別人。

孩子不懂得抒發情緒,是件很可怕的事,不加以管教和幫助,讓孩子容易有暴力傾向,甚至形成虐他心理。其實對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是一個長期而需要不斷根據自家寶貝因材施教的過程。每一步都不得忽視不得馬虎。這個9歲的孩子出現的問題恰恰是錯過了最佳的管教時間,所以這時的家長一定要冷靜面對。一步一步慢慢地去解決,期待著孩子的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永遠記得: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是榜樣不是保姆。父母的愛是明智而偉大的絕非卑微底下的。在這裡,教育不能偷懶,要知道用心去教育去塑造一個好寶貝,要比在一個出現問題的孩子身上重新讓其改變要難得多。

希望我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育兒有良方,方法要科學,關注我,讓您的「愛」更專業。

相關焦點

  • 母親的大吼大叫,情緒不穩定會給家庭帶來怎樣的傷害
    一些母親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經常大吼大叫,遇到什麼事情缺乏冷靜的態度,經常亂發脾氣。殊不知經常這樣會給孩子和家庭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是孩子,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情緒上不穩定,經常呵斥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孩子會變得特別容易暴躁,生氣,情緒上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積極感受,會讓他們覺得所用的東西都很負面,也會影響他們和父母以及其他人的關係。
  • 父母為什麼常用大吼大叫的方式管教孩子?深層原因有5點
    如果家長不吼不叫、不打不罵,反而讓人覺得矯情。其實用大吼大叫教育孩子確有其深層原因:1、家長情緒不佳家長自身的心情,決定了他們的情緒走向,而情緒不佳,往往是孩子成為他們的「出氣筒」。這是出現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直接原因。
  •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性格造成缺陷,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寶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生活壓力就很大的父母,面對大寶的作業和小寶的淘氣不懂事,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2、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沒有自己的想法。像我姐姐那樣,一點點沒有順她的意,就批評孩子,罵孩子笨了,潛意識裡,孩子的心理也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慢慢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從繪本角度讓家長理解「低聲教育」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因為孩子不聽話發脾氣,甚至有時候脾氣一上來沒控制住,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回想起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太衝動了,但是又拉不下臉來和孩子道歉。《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這本繪本就講述了媽媽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傷害有多大,讓我們對大吼大叫有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理解"低聲教育"是多麼必要的。
  • 孩子遇到事情就愛大吼大叫,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先調整好自己
    前言:每個父母,最大願望就是讓自家寶寶能夠更加優秀,我們在培養孩子時,每個大家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難免會遇到有些寶寶不懂得體恤大人的辛苦,往往會和家長反著幹,遇到這樣的孩子,你會發現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喜歡大吼大叫,如果你的孩子也喜歡吼叫吵鬧,那可能你要考慮一下你自己了,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溺愛,而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憤怒。
  •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我被一隻企鵝深深地教育了
    我曾經也是個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的媽媽,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耐心特別有限,動輒就會對他大吼一番,但是當氣頭過了,看著孩子又笑眯眯地跑過來親暱
  • 父母總是對寶寶大吼大叫,會使性格出現問題,影響其心理健康
    很多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爸爸媽媽的大吼大叫,其實這種問題出現之後很容易影響寶寶的性格。因為寶爸寶媽對他們太過於兇的話,不僅僅分貝非常的高,而且還會起到反效果,寶寶過度的乖巧對他們以後的性格養成有著不良的影響。有的有的爸媽陷入了一種誤區之中,覺得寶寶如果不打不罵,是無法正常的成長的,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反而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 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傷害真的很大,4步讓孩子愉快地聽話照做
    導讀: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傷害真的很大,4步讓孩子愉快地聽話照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再對孩子大吼大叫了!傷害真的很大,4步讓孩子愉快地聽話照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
    而信信那樣做也是因為他才是個一歲半的孩子,他還在適應有一個妹妹的過程,他不願意睡覺是因為平時妹妹已經分走了許多媽媽的時間,他想在這個時候多和媽媽待在一起,想要媽媽的關注、媽媽的愛!如果我的角色是小小孩,那麼我就會要求我的孩子來愛我。我的角色是母親,我就可以愛我的孩子,而同時我也可以做我自己的好父母去愛那個我裡面的小小孩。
  • 對外人彬彬有禮的老公,為何總對我大吼大叫
    可就是這樣一個在外人眼中的謙謙君子,卻經常朝我大吼大叫,很多時候,就為了一點點小事,他也要朝我發脾氣,甚至有時候,連藉口都懶得找,就來吼我。這讓我十分苦惱,我也是一個脾氣不錯的人,但就算脾氣再好,被人無緣無故吼一通,也會來火,自然就會發生爭吵。老公這人就這樣,只要我拿出準備與他吵一架的姿勢,他就不吱聲,又恢復到那個好脾氣的人。
  • 推薦優秀童書 | 德國最火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
    今天向年輕的父母推薦一本書——德國兒童繪本名家Jutta Bauer的《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這本書獲得過德國每年一評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兒童繪本類金獎。而且,我們親愛的小孩,不是卡通人物,摔不爛,打不死。他(她)是有血有肉、有感受有情緒、有理想有抱負、有無限潛能的人!
  • 孩子愛發脾氣,打罵和大吼大叫都不管用,父母不妨試試以靜制動
    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這種囧事,JoJo媽也不例外,一天可能無數次的上演這種現場,JoJo媽脾氣溫柔一點,會耐著性子跟JoJo好好說話,但JoJo爸脾氣跟JoJo一樣倔一樣臭,經常把JoJo關在陽臺外自己反省或是打手打屁股來壓制她的脾氣,結果卻是越壓制JoJo哭的越厲害,脾氣越大。
  • 被吼後,孩子不說話,我們就要注意了
    這次被吼後,外甥不哭不鬧,也不說話,倔脾氣一上來,兩天沒和媽媽說話。姐姐苦惱地說,感覺孩子現在離她越來越遠了,都不知道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精神傷害。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也是「吼」的受害者。
  • 摒棄大吼大叫,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興起,娃身心更健康
    低聲教育是如今非常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指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非常溫和的教導,是和大吼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大部分家長和老師在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通常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大吼大叫,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和心理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 對孩子不吼不叫,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父母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怎麼寫的作業,十五米長的鉛筆,你信不信我抽出四十米的大砍刀。對於這些大吼大叫的父母,我想說,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父母們經常會發現,他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著孩子們大吼大叫。也許你的父母就曾經這樣對待你,所以你也改不掉這個習慣,總是任由怒火發洩在孩子身上。記得去年的一天,哥哥夏天對著弟弟冬天大吼大叫,只因為冬天動了他的奧特曼貼畫。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自尊,還有這個
    我家孩子7歲了,該上學前班了,但是對新環境牴觸心理特別強,現在連學也不去上。在家待著也不和我們說話,我們打也打了,訓也訓了,還是不行,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爸爸氣的,差點把他關小黑屋讓他反省。」我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問她:「你有沒有問過孩子為什麼不想去上學?」她一愣:「還真沒有問過。」
  • 「在我的大吼大叫下,孩子變得膽小內向,怎麼辦?」(有乾貨)
    以前,我也是個溫柔好脾氣的人,但自從孩子上了學之後,越發調皮,稍有不合我心意的時候,我就喜歡用大吼大叫來試圖讓孩子聽話,很多時候甚至還會打孩子,這樣的情況已經維持兩年了。相信很多家長和川川媽媽一樣,有著同樣的擔憂,孩子不聽話,只能吼、罵,甚至還動手打,慢慢地導致孩子膽小內向,不愛說話,還有的孩子則可能正好相反,越吼越罵反而更皮。這兩種情況如何補救呢?
  • 殷桃帶老母親醫院看病,因這件小事,她情緒失控對母親大吼大叫
    等到老母親從診室出來後,可能需要抽血化驗,殷桃來到自助機繳費等待,或許是老母親迷路了,她等了半天都沒看到母親現身。
  • 寶媽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又膽小,怎麼辦?
    有的時候,事情一多就不由得情緒失控,對兒子樂樂大吼大叫。可是,事後又往往後悔不已。10歲的男孩難免會調皮些,但是樂樂有的時候也挺心疼媽媽的。每次媽媽吼他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其實挺對不起媽媽的。想到媽媽一個人又要上班,又要兼顧自己,自己又幫不上什麼忙。樂樂覺自己真沒用!時間長了,樂樂也就漸漸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
  • 怎麼讓小孩不要總是大吼大叫?家長需要注意這幾方面
    許多寶爸寶媽們平時在跟自家小孩交流時,發現小孩喜歡很大聲地說話,甚至是大吼大叫,不僅會吵到周圍的人,還會給人一種不禮貌的感覺。但是,如果小孩長大後,還是喜歡大吼大叫,那麼往往不是因為生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是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當發現小孩總是大吼大叫時,家長要引起重視了,否則,小孩容易養成暴躁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