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的小孩對母親說話大吼大叫,一不開心就抬手準備打」看見這個問題,還是挺心酸的。都九歲了,這個年齡本該開始理解家長,尊重母親,表達愛的時候,你卻擁有一個如此不堪的孩子,這是教育的失敗。說實話,對於這個孩子的管教家長錯過太多了。孩子一歲半左右,由於自我意識的出現,他們開始學著左右周邊的人。他們會用情緒控制爸爸媽媽。而這時恰好是給寶貝樹立良好行為規範的最好時機。當寶貝第一次試著用情緒左右家長的時候,一定不能妥協,這是你的原則,也是寶貝的規矩。在大街上,因為不給買禮物,而滿地打滾的案例屢見不鮮。那為什麼,有的寶貝卻沒有這樣的壞習慣。
習慣的養成與父母有直接的關係。9歲了,對母親不知尊重,大吼大叫。首先要找原因。就像治病一樣,想要治病要先找到病因。一.日常相處模式留下的習慣。過分溺愛讓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不知尊敬長輩。如果是這樣,請讓你的孩子立刻改掉這個壞毛病。再一次向你大喊大叫的時記得一定不能妥協,要明確地制止他。嚴肅認真的告訴他,你已經9歲了,是大孩子了。對於和媽媽喊這樣的習慣是不應該有的。從今天起,徹底改掉。對於一不開心,抬手就要大人,當他抬手要打你的時候。制止他,如果不聽,你甚至可以打他幾下,當然不倡導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孩子九歲了,他心裡什麼都明白。硬要硬碰硬,挑戰父母。適當地向他示威也是必須的。古人云,棍棒底下出孝子。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二.孩子不會情緒管理,不會與人溝通。如果是由於情緒問題而引發的行為不當,那麼這裡要求家長教會孩子,學會如何抒發情緒,管理情緒。情緒,人有喜怒哀樂。每種情緒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當然,任何一種情緒都有正確的表達方式。如果孩子只會表達不滿,憤怒。請學著去了解他的內心。孩子與家長的溝通出現了問題。那一定是親子關係出現了問題。家長首先可以好好考慮下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關愛陪伴不夠。
是不是忽視了孩子的小感受等等,如果都沒有,請心平氣和地去和孩子談一談。選擇一個好的切入點,例如:「帶他去吃個下午茶」坐下來,認真的以平等的關係聊一聊。問問孩子最近有沒有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需不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是不是青春期叛逆期的原因,然後再問問他,媽媽如此愛你,為什麼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要向媽媽大吼大叫。你不知道。媽媽也會傷心難過麼?寶貝,你想一想。如果媽媽,如此傷害你,你是什麼感受?是不是不開心,同樣的道理,媽媽也回受傷害。(激發孩子的同理心很重要)。如果孩子點頭表示理解。那麼你們可以一起做個約定。
那麼,媽媽以後不會和你大喊大叫,會考慮你的感受。有什麼問題我們好好溝通共同解決。那麼你也要做到,不亂發脾氣,尊重媽媽,好不好?拉拉勾擊擊掌。一言為定。這是你和孩子的秘密。也是你相信他的開始。每個孩子期待的都是平等對待。也一樣別人相信自己,尤其是自己的父母。經過這樣的聯盟。觀察孩子是否有改變。日常生活中,也要記得,通過故事或者書籍教會孩子如何溝通。如何控制情緒如何愛別人。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三.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榜樣作用沒有做好。父母孩子的第一人老師,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你的孩子。教育家馬爾庫沙說: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一樣注視著你。
9年來,你是否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去教育你的孩子。說話大吼大叫、一不高興抬手就要打。是不是,如果是,那麼恭喜你,孩子學到了精髓,深入骨髓,想改恐怕有點慢。如果真的是這個原因。該教育的就不只是孩子了。先反思,再認錯,再共同努力改掉。達成一個戰線上戰友的模式,彼此監督,共同進步。學會做孩子的榜樣。以自身為例,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充滿歡笑的家庭環境,給孩子講一講,當你生氣的時候是怎麼處理情緒的。例如:聽聽歌、跑跑步、看個喜劇電影、找朋友傾訴聊聊天把心裡的不開心說出來。這樣就好了。告訴孩子,生氣了有很多方法讓自己好受一點,把壞情緒趕走很簡單,永遠不要用自己的壞脾氣傷害別人。
孩子不懂得抒發情緒,是件很可怕的事,不加以管教和幫助,讓孩子容易有暴力傾向,甚至形成虐他心理。其實對於教育孩子的問題,是一個長期而需要不斷根據自家寶貝因材施教的過程。每一步都不得忽視不得馬虎。這個9歲的孩子出現的問題恰恰是錯過了最佳的管教時間,所以這時的家長一定要冷靜面對。一步一步慢慢地去解決,期待著孩子的改變。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永遠記得: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老師是榜樣不是保姆。父母的愛是明智而偉大的絕非卑微底下的。在這裡,教育不能偷懶,要知道用心去教育去塑造一個好寶貝,要比在一個出現問題的孩子身上重新讓其改變要難得多。
希望我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育兒有良方,方法要科學,關注我,讓您的「愛」更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