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個別具一格的地方。從白雪皚皚的北海道到春意盎然的衝繩島,從繁華的東京到古老的京都,這些美麗的城市風光,樸素的日本文化,讓人始終難以忘懷。
我希望你能在一個閒暇的午後,泡上一杯清香的熱茶,細細品讀這不一樣的日本風情。
櫻花之國:生而燦爛,死而不染
日本盛產櫻花,因此有個雅致的別稱「櫻花之國」。櫻花是日本國民精神的象徵,代表著熱情、純潔、高尚。
在日本,「櫻花節」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節日。盛開的櫻花隨處可見,纖細的花兒隨著風飄飄揚揚地灑落下來,好似一場百年不遇的「春之雪」。
粉白的櫻花、碧藍的天空、紅色的東京塔,是日系色彩最好的搭配,就連魯迅先生也不禁讚嘆「上野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也像緋紅的輕雲。」
夜晚的櫻花更是你不能錯過的美景,一樹樹的櫻花與燈火交相輝映,仿佛走進了天國的世界。
在賞櫻時節,日本人還會將櫻花做成甜點,包進壽司或釀製成櫻花美酒等品嘗。
至於日本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櫻花,其實是有原因的。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種「物哀」情結,他們對生命的凋零和逝去充滿著哀傷。比起枝頭翠綠明亮的綠葉,他們更欣賞落花的美,而在最美的剎那飄零散落的櫻花正應和了日本人這一情結。
在日本人的生死觀中也透露著這一情結,他們認為死亡就像櫻花。生命的開端是發芽,之後是盛開,再之後迎接生命的終焉——凋謝。
川端康成曾經在《雪國》中這樣寫到:「死亡是極致的美麗,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
泡湯:大自然的恩惠
日本坐落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雖然火山地震災害頻發,但大自然同時也贈予了日本別樣的恩惠——溫泉。
若你前往日本,你會驚訝地發現,日本從南至北都能看見大大小小的溫泉。
據統計,日本全國有超過3000個天然溫泉。溫泉資源豐富的日本,泡湯便成了日本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人泡湯不等於洗浴,在泡湯之前,你得先把自己洗乾淨才能泡,一般都是先泡室內的溫泉,等大約5分鐘後,再去室外泡。
只有泡過溫泉的人才能體會到泡湯的享受,身體浸泡在熱水裡,四肢百骸通體舒暢。聆聽大自然的鳥啼蟲鳴,感受細雪飄在臉上的清涼。
日本民間講「酒喝三家,澡洗三次」,他們對泡湯的熱愛也可以從中體悟一二。
日料:樸素味道裡的人生哲學
有人說,日本料理和中國料理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日本人追求食物「原本」的味道,品味更加鮮活而淡白;中國人做菜好似人生百態,品味更加濃鬱多樣。
其實真正的日本料理並非空洞寡味,而是從食材乃至技法等大小細節的追求,無一不精工細琢,苛求完美。
一位日本料理大師曾說過,日本料理人用刀就像書法家一樣,執筆者的刀法是否能收放自如關係重大。
切蘿蔔絲時,蘿蔔絲大小要適中,不能太細,也不能太寬,還要看蘿蔔絲是否有光澤等等。同樣的道理也反映在生魚片上,好的刀功能保留住魚肉本身的美味和水分,吃到嘴中口感鮮美,香氣猶存
日本料理因為簡單反而更難做,每一個細節的質量都要有一定水平,不允許任何偷工減料。在熬高湯時,每一條魚都有不一樣的滋味,即使是同一條魚,部位不同,甚至刨片的方式,魚片放入熱水的時間不同,熬出來的湯也會有不同影響。
不光是食材和刀功,日本料理師甚至對盛食物的器皿都有著偏執的苛求。
日本著名廚人兼美食作家北大路魯山人就曾說過:「料理和食器像車子的兩個輪子一樣互相關聯,共同發達,也共同退步。為什麼我認為中國明朝時的料理是世界第一呢?是因為中國的食器,明朝最為發達,最有美感。食器發達,就證明料理也發達」。
在魯山人的料理店裡,所有的餐具都是他自己燒制的,他的食器簡約、精緻、典雅,與他師從自然的菜餚十分般配。
日式庭院:讓人安寧的方寸之地
說起來,日本的庭院風格乃至建築風格都受到了中國很深的影響,但由於風土習慣和民族觀念的不同,日本庭院還是和中國有著較大的差異。
與中國庭院相比,日本庭院更加含蓄,簡素。日本歷史上由於深受禪宗的影響,連庭院也帶著幾分禪意。
日本庭院放眼望去是深深淺淺的綠,寧靜安逸,給人一種時光靜止的錯覺。精緻的日本人還會種上色彩斑斕的杜鵑花,泡上一壺清茶,坐在臺階上悠閒地享受時光。
用一句詩來形容最貼切不過「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捲雲舒。」
若你有朝一日去日本遊玩,最不可錯過的便是位於京都崗山的西芳寺了。
西芳寺因庭院裡長著100多種苔蘚而得名「苔寺」。
庭院裡布滿著千年的苔蘚,深綠、翠綠、新綠、翡黃,各種綠色像地毯似的鋪成一片。陽光穿過高高的樹枝,打到苔蘚上,散出深深淺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