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安徽安慶樅陽人,現任陸軍某部新兵連戰士。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讀研究生,攜筆從戎,只為心中的軍旅夢。
機會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
我叫王凱,是一名剛入伍的新兵,但在戰友眼中,我似乎頭頂著「光環」:我的外公是一名參加過長徵的老紅軍,我是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在讀研究生。
兩個多月前,我鄭重遞交入伍申請書,決定暫停學業,參軍入伍,這猶如一聲驚雷在親朋好友中炸開:為什麼要在研究生讀了一半的時候選擇去當兵?因為我內心的從軍夢被最可愛的人點燃了。
第一排右邊為王凱外公
兒時,我經常聽外公講部隊的故事。1935年8月長徵途中,外公跟著隊伍走出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此時,他已經七八天沒有吃飯了,加上突發高燒,生命危在旦夕,是一位老鄉救了他的命。
老鄉家境貧寒,為了救外公,把僅有的一點糧食熬成粥,一口一口餵給外公吃。外公生前常說:「現在生活這麼好,好吃的東西那麼多,但最懷念的還是當年那碗粥。」每當講起這件事,外公都會熱淚盈眶。我坐在外公身邊,看著他,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幅感人的畫面。
和平時期,人民軍隊不忘初心,弘揚軍民魚水情,把駐地當家鄉、把群眾當親人,哪裡有危難、哪裡有險情,哪裡就有人民子弟兵!
今年夏天,我的家鄉安徽安慶遭遇洪魔侵襲,洪水漫過大堤、淹沒道路,我們全家都被洪水圍困,眼看水位逐漸升高,生命遭受嚴重威脅,但又不知所措。這時那一抹「迷彩綠」帶給我們生的希望。我看見,傾盆大雨下,他們涉水前行,勇往直前,不畏風雨;我看見,防洪大堤上,他們衝鋒在前,晝夜奮戰,不知疲倦;我看見,滔滔洪水中,他們駕舟破浪,逆流而行,不懼危險。那場景,那畫面,不正是外公故事裡紅軍的樣子嗎?
洪水退去,抗洪官兵要走了,時隔80年後,人民群眾又打出了「十送紅軍」的條幅,而我就在人群中。這個夏天,我真正懂得,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我要參軍,為了最可愛的人。
從校門步入營門,我終於穿上軍裝,成為了「朱德警衛團」光榮的一員,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紅軍傳人!然而,我也真真切切地體會到:這次轉身不容易。
新訓生活重複單調,高強度的訓練穿插學習教育,連自己的時間都沒有,這讓我非常不適應,又因為之前缺乏鍛鍊,身體偏胖,多個訓練課目亮起了「紅燈」。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落差,站在團史館,看著一幅幅革命前輩的照片,一座座金燦燦的獎盃,捫心自問,這就是我的渴望呀!我渴望,像他們一樣,成為最可愛的人;我渴望,和他們一起,為了人民負重前行;我渴望,繼承外公為之奮鬥了一生的國防事業!
於是,我調整心態,自覺接受歷練,努力提高能力素質,為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我拼命練習;戰術動作訓練,我一遍遍練,胳膊磨得新傷疊著舊傷;體能鍛鍊,每晚睡前堅持做100個伏地挺身、100個深蹲、100個仰臥起坐……
臂膀更加結實,目光更加堅定,我用血汗充實著青春。前不久,我被評為內務和訓練標兵,軍事課目全部達標,擔任了新兵連文化骨幹。我還要參加團裡組織的「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徵精神」主題演講比賽,為全團戰友講述我的故事。
此刻,我可以驕傲地對外公說:外公,紅色血脈在延續,紅軍精神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