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通訊員 趙潔 記者 丁小玲)三十多歲還在家啃老的「詩人」、自尊心極強脾氣火爆的小保姆、新婚前夜奔赴前線的女醫生、因家庭矛盾而焦頭爛額的老企業家……2020南京文化藝術節重點劇目、由南京市話劇團打造的大型原創抗疫話劇《飛向春天的鴿子》正在緊張排練中,準備7月7日和8日在江蘇大劇院首演,該劇聚焦疫情下普通人的平凡與偉大。
一隻鴿子,連接南京武漢雙城
隨著一聲嘹亮的鴿哨響起,一隻白色的信鴿在光束照耀下,出現在舞臺上。這當然不是真的鴿子,因劇情需要,市話劇團製作了一隻機械鴿子,由演員劉婭婷操控並配音。
「我經常順著武漢的那條江一直飛,飛到一個叫做南京的地方……」這隻鴿子,是串聯全劇的「靈魂角色」,疫情之下的南京和武漢,就是通過這隻鴿子的視角緩緩展開。為了「演」好這隻鴿子,劉婭婷加強臂力訓練,揣摩發聲方式。在別的演員都露臉的時候,她卻要穿著黑衣,把自己儘量「藏」起來,讓鴿子儘量「顯」出來。「能參與這樣的作品,完成作為鴿子的作用,我就覺得成功了。」
鴿子的主人莫文齋是個生活在武漢的「家裡蹲」詩人、啃老的中年宅男,但是當老母親感染新冠病毒住院之後,他一夜長大,漸漸開始擔負起責任;莫家的保姆「太太」原本想離開回家過年,沒想到被疫情困在了武漢;而回南京陪妻子春泥過年的農名工墩子本想過了初一就回武漢,卻被困在了南京;莫家的故交葉宛星醫生,在婚禮前夜接到任務義無反顧放棄婚假,回了醫院抗疫一線……
南京市話劇團副團長楊彥在在劇中飾演莫文齋,他說,這是一部特別真實的話劇。鴿子雖然是虛擬的,但鴿子視角下看到的「雙城故事」,卻會讓觀眾感同身受。「每個人都親身經歷了這場疫情,儘管這部話劇中並沒有具體的人物原型,但觀眾可以在劇中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
幾戶家庭,上演普通人的平凡與偉大
兩座城市、幾戶人家,原本再平凡不過的瑣碎生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然而一個個普通的小人物,在煩惱和掙扎中爆發了人性的光輝,一起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抗「疫」戰歌。
楊彥表示:「無論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還是在大災大難之下,我們關注的始終是普通人。不做空洞的宏大敘事,而是從小人物身上挖掘鮮活生動的故事,以小見大,這也是南京話劇團做戲一貫的風格。 」
已經退休的國家一級演員於東江,被演員們親熱地稱呼為「於爸」。「於爸」一聽到團裡召喚,立即就來了,出演一位私企老闆。「這部劇其實就是講述的咱們老百姓自己的狀態,非常接地氣,非常貼近生活。疫情面前,平凡人展現出這種家國情懷、無私奉獻,讓人感動。」
霍蓉飾演新婚前夜奔赴抗疫一線的女醫生。她希望通過自己塑造的角色向英勇的醫護人員致敬,「我們都是在家裡保護自己,他們是疫情中的逆行者,必須得上,必須衝,顧不了自己,必須要為大家!他們真的就是戰士!」
自從6月1日建組後,30 多位演員開始正式排練,大風大雨不間斷。「每天早上八點多排練到下午五點半,遇到了很多從沒遇到過的問題,比如,為了安全起見,大家都是戴著口罩排練演戲,看不到對手的表情,也聽不太清,只能多揣摩。但是我們所有的演員都憋著一股勁兒,希望越早跟觀眾見面越好。」南京市話劇團演員隊隊長李竹說。
援鄂醫護,既是觀眾也是演員
34個舞臺人物、32個場景轉換,《飛向春天的鴿子》是一部難度很大的劇。
南京市話劇團團長常小川告訴記者,從大年初九團裡首次邀請原總政話劇團團長、國家一級編劇王宏創編劇本,經過四個月的準備,該劇於6月1日正式建組創排,並邀請到了獲得文華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導演獎、全國新劇目展演導演獎等多個舞臺大獎的著名導演胡宗琪執導《飛向春天的鴿子》。胡宗琪也是中國話劇扛鼎之作《白鹿原》的導演,而這也是他繼話劇《淪陷》《一葉知秋》《雨花臺》《楊仁山》之後第五次與市話劇團合作。
該劇正式演出時還將有幾位特殊的「外援」來助陣。常小川介紹,因為這部劇是疫情期間創作,大家非常想請白衣戰士們一同參與,「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想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醫護人員的感謝。」
據了解,該劇共邀請8至10位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在劇中他們將穿上隔離服,演繹自己忙碌的工作日常。常小川說:「結尾處,我們將請他們一起到臺上,會有一個特别致謝的環節。」也就是說,在《飛向春天的鴿子》的演出中,這些醫護人員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在不打擾他們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正式演出前會有一個簡單的走臺和排練,但不會佔用他們太多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