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現在的樣子並不代表將來,不要讓父母的指責變成替他們將來定型的「幫手」。
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有好的未來,但有時候過於嚴格的完美主義,實際上會讓孩子的將來變得前途暗淡。
家長喜歡用完美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一旦他們達不到就會用苛責的語言批評,希望能夠讓孩子馬上改正。但家長要知道,孩子現在的樣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更不能將他們現在的行為一下子就為將來定了型。
什麼時候改變都是來得及的,無論孩子現在表現得如何讓人困擾,每個人內心又有一股改變的力量,即便短期內絲毫看不出什麼變化,但只要有一天開竅了,轉變立刻就能開始。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來自父母信任的力量,給他們一個踏實安心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總是承受家長的指責攻擊,內心其實會變得更加封閉,不願意做出改變。
孩子如果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們就會願意接受各種意見從而做出改變。表揚教育並非沒有科學依據,畢竟在愛和鼓勵聲中長大的孩子,就是會比被父母批評和打擊之下長大的孩子要更加自信和勇敢。
認可和讚美能夠讓具有攻擊性的孩子慢慢變好,曾經懦弱膽小的孩子也會變得開朗活潑,無論是哪個孩子,他的本性都是出類拔萃的,家長要學著相信自己的孩子。
現在的錯誤和缺點只是一時的,如果家長能夠給予足夠的耐心和包容,他們終有一天會做出改變。
被經常表揚的孩子會變得比較信任父母,想要守護那份家長對自己的尊重,孩子如果對自己有了好的印象,就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指導和建議,他們再也不會認為家長的批評都是和自己作對,而是能夠理解家長的苦心。
無論現在孩子是什麼樣子,家長都不要輕易給他們貼標籤定型,因為現在根本也不是他最終的樣子,人時刻都在發生的變化,無論是思想還是行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細微變化。
家長因為整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察覺不到,但其實如果能夠用愛和鼓勵的方式來傳遞自己的教育理念,孩子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不斷發展。
孩子是一段一段在改變自己的樣子逐漸走向成熟的,要將孩子現在的樣子看成是他們邁向成熟的一個階段就好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有一個階段怕生害羞,還有一個階段對什麼都說討厭,不要,甚至還會有一個階段故意調皮搗蛋。這些都是他們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過程,懂得幼兒發展階段的家長都不會認為他們將來一輩子都會這樣,那麼面對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已經擁有的一些特質和品格,其實在將來一樣也會發生變化,更不要提為人處世的方式或者說話行動的樣子,其實時時刻刻都在改變。
孩子現在掙扎和困擾的樣子,其實也是他們走向成熟的一個階段,即使他們現在有弱點,有缺陷,那也並不代表不可改變,只要父母能夠給他們足夠的支持和耐心,就會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相反如果總是嚴厲的批評或者指責,孩子可能會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喜歡發怒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對他們不滿導致的,孩子因為被外在挑剔,所以內心對自己的批評聲也會勝過一切,他們從心裡不認可自己,於是這股力量就會轉化為憤怒,攻擊著自己和別人。
在發現孩子有這樣那樣缺點的時候,第一時間並不是批評指責孩子,而是父母要做出認真的反省,並且對自己教育的態度做出改變,相信孩子就會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發生改變。
有的時候父母氣勢洶洶的完美主義態度,反而會適得其反,育兒這件事並不是有美好的期望和完美的目標,孩子就能夠按照父母期待的樣子成長的。
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需要在自我探索中不斷成長,如果在這過程中他們所做的和父母期待的剛好相反,那也並不能說明家長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如果只是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父母就陷入了對教育失敗的自我厭惡中,那麼對於孩子的成長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將消極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理想通常都是很難實現的,而想要立刻完成目標的心境會讓家長的心態無法保持平和,更容易像坐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內心充滿壓力的教育方式只會給孩子塑造出一個糟糕的教育環境。
與其無論如何都要貫徹理想教育,不如依據孩子自身的條件和家庭環境,儘可能地讓孩子去做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這樣的話父母的心境反而能夠變得更加平和悠然。孩子也能夠心情舒暢地給出相應的回應。
如果以完美的要求和苛求孩子,那麼不管怎麼看孩子,都會變成以負面心態去看待他們的一舉一動,忘記了要用順其自然的態度去對待孩子的成長。
總是用孩子無法達到的標準去要求孩子,一旦他們不符合標準就會變得焦慮和有壓力,而標準是會變化的,父母制定的標準並沒有統一的規則,達到了五分家長就想要讓孩子達到十分,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
況且孩子有自己的意志,不會永遠按照家長期待的樣子做出改變,這樣隨著年齡的增加,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糟糕。
成長就是家長不斷認可當下孩子樣子的過程,要時刻提醒自己,他們現在能做到的已經是很好的了,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家長強迫孩子去做他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所引發出來的。
家長所要做的就是要理解孩子的內心,做符合他們成長過程所需求的事情,要幫助和引導孩子去做他們想要做的事情,讓孩子的成長符合自身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