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總是指責孩子,遇事這樣教育,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2020-09-26 小肖說育兒

前言: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指責孩子,遇到一點點的小事就會罵孩子,說孩子不懂事,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遇到事情與其總是指責孩子,不如去跟孩子講一些道理,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小貝今年6歲了,正是孩子調皮搗蛋的年紀,小貝的媽媽總是為此也非常頭疼,每次小貝闖禍之後,小貝的媽媽都會對小貝臭罵一頓,一次小貝媽媽帶小貝出門,出門前還特意叮囑小貝讓她到了別人家,一定不要亂碰亂摸,一定要安安穩穩的坐在那裡,不然別人一定會討厭。

小貝的媽媽為了不讓孩子變成熊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可是到了別人家之後,小貝還是亂跳亂蹦,不小心把人家貴重的花瓶。因為這戶人家比較好面子,並沒有讓小貝媽媽賠償,可是小貝媽媽心裡還是過意不去,登門好幾次給別人道歉,回家之後把孩子臭罵了一頓,這樣的孩子確實應該管教,但是小貝每次闖禍之後,媽媽都是對他指責謾罵,可是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而且事情沒有往好的一面發展,反而越變越差,小貝的脾氣也非常暴躁。

其實這是因為小貝的媽媽教育的方式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小貝雖然調皮,但是小貝並不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所以我們在教育的時候應該懂得教育的方式,小貝之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而是他此時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因為他心裡對媽媽不服或者,對媽媽很怨恨,所以媽媽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會去做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在心中記仇,長大之後還會怨恨父母不喜歡自己的父母,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呢?

第一:跟孩子講事件的重要性

因為大部分的孩子在父母教育之後,他知道自己做錯了,可是卻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點點的小事就被媽媽臭罵一頓,所以我們應該告訴他事情的重要性,當孩子不小心把別人的重要花瓶打破了,我們應該告訴他這是人家心愛的東西,打個比方,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我把你心愛的玩具弄破了,你會不會傷心呢?還是一定會說會的,然後我們再試著用這個比喻聯想到現實生活當中,這樣孩子才會更容易理解,我們一味的跟孩子訴說事情的吧表面孩子並不會知道,孩子只會覺得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花盆罷了,但他卻不知道花瓶對別人的意義,我們將事情發生的現狀聯想到他自己,讓他自己也身處為受害人著想,這樣他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下一次就不會再犯。

第二: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我們當發現自己孩子犯錯的時候,要讓他自己為所犯的事情負責,不要讓父母包攬一切道歉的事情,也要讓孩子自己去道歉。但是回家之後事情一定要趕快翻篇,不要總是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因為只要孩子道歉了,事情過去了就過去了,不要總是翻舊帳翻舊帳就會讓孩子覺得,反正道歉了也沒用,下次依舊會犯錯,這樣我們的教育就起不到任何作用了。

給家長的寄語: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每個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懂事,但是孩子成才的道路有很多,在教育的時候每個家長也都是新手,作為新手父母在在教育時會有些欠缺,所以我們應該掌握一些正確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夠讓孩子更加的懂事乖巧。

相關焦點

  • 優秀的家長教育方式也不同,用體驗代替指責,更容易讓孩子聽話
    前言:每個家長的思想不同,在教育時所產生的理念也是不一樣的,家長的理念不一樣,思想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懂得相對應的思想和理念,比如當你發現孩子的生活比較混亂,且總是和一些壞孩子來往,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去罵指責孩子,而這個時期如果孩子處於叛逆期,孩子往往就會怨恨家長,還會覺得家長一點都不通情達理,所以我們在指責孩子的同時,不妨換一個方法去教育孩子
  • 遇事別責備,教育孩子可能更得力
    遇事別責備,做好自己的事。把陽光和正能量傳遞給孩子。這是一一個家庭最好的教育氛圍。孩子在逐漸長大,思想和行事方式、方法,很多已經是大人不能接受的了父母的不斷指責和責備,會加深親情之間的裂痕,有時放一放 ,可能孩子會做的更好。其實,你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責備是一點用處也沒有,與其一點作用沒有,還徒遭反感,那還責備做什麼?不如就事論事,儘可能進行溝通,孩子只有撞了南牆才會知道痛。父母能做的是在能力範圍,控制下他們撞牆的程度和力度。不違背法律、不違背道德,餘下牆該撞還行讓他們撞。
  • 孩子總是遇到事情就退縮?別總是指責,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其實貝貝之所以這樣全來自於家長的教育,我們當發現孩子遇到事情退縮不願意勇敢站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很多人怕孩子遇到危險,往往都會把孩子關在家裡,有時候恨不得把孩子綁在腰上,不允許孩子受一點點的傷遇到一點小事也會幫孩子解決,這樣的情況之下,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還有一部分家長在生活當中喜歡大吼大叫,遇到一點小事就會對孩子指責謾罵,明明事情沒有太嚴重卻總是用暴力的手段去對待孩子,長此以往,每當孩子做錯事時就喜歡退縮,因為他害怕他受到媽媽的打罵,那我們應該怎樣在生活當中教育這類的孩子呢
  • 孩子遇事膽怯退縮,可能是家長的疏忽,多跟孩子說這些話
    前言:不知道你是否發現你們家的孩子有可能會出現遇事膽小怕事,而且還總是非常膽怯,遇到一點點的小事就總是往後縮,遇到一點點的問題就不願意面對。這樣的孩子普遍都是沒有自信的現象,那這樣的孩子應該如何去對待,如何去解決他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呢?孩子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原因是因為大部分孩子自身的情感沒有得到滿足,而且心中沒有安全感,所以他才遇事,膽小怕事。
  • 低聲教育是種智慧,教育孩子時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本文約2317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孩子除了睡覺之外的時間很多時候就是在搞破壞,父母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叫他別做某事總是越制止越做
  • 父母遇事要鎮定,別把孩子的問題放大化,請多點耐心,少點指責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在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不要把孩子的問題放大化,遇事要鎮定,多點耐心,少點指責,這樣才能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如果父母無法做到這些,那麼孩子真的會成為一個問題孩子。孩子與父母無話可說,父母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好孩子。這樣的家庭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 遇事不指責,這才是一個成熟父母應該做的
    好父母,遇事不指責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路,你有沒有被自己父母指責過? 如果有,那一定是童年比較沉重的,帶有陰暗基調的灰色回憶。 如果沒有,簡直是人生大幸。 在孩子成長中,父母的教育對孩子至關重要。 父母想要孩子好,卻總是以「指責」的態度,打擊的言語,遇事就胡亂下結論,揪「小辮子」: 「就是因為你不努力」;「就是因為你不按爸媽的話去做」;
  • 父母淡定孩子才能遇事不慌,過度擔心會影響孩子自我判斷
    所以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表現得淡然處之,孩子才能夠學會什麼叫遇事不慌。淡定的為人處世對孩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總是會伴隨各種擔心,害怕孩子受傷,害怕孩子有危險,又或者害怕孩子學壞。保護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出於愛,大人們之所以考慮長遠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
  • 孩子在學校總是調皮,家長不要過分擔憂,這樣的孩子不一定不好
    前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在學校裡總是非常調皮,惹老師生氣,要麼欺負其他小朋友,要麼在學校成為了學校中的小霸王,其實家長不要因為此事過分擔憂,因為這樣的孩子不一定不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在學校裡調皮搗蛋,總是惹老師生氣是一種非常差勁的表現,可是事實上並非這樣。
  • 遇事,千萬別埋怨
    一個經常埋怨的人,總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指責。埋怨產生的前提就是「自己是對的,你把事情辦砸了」。埋怨極其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王斌和李玲的孩子五歲了,平時王斌帶孩子多一些,平時的吃穿玩基本上是王斌的事情,李玲上班比較忙,平時對孩子的照看就少一些。雖然在行動上少,但是在思想上總是緊張,最近孩子有些感冒咳嗽,這又引起了李玲的緊張心情。
  •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這樣教育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值得一看
    這時候才有一位一直低頭看手機的媽媽慢慢從小女孩身後走過來,既沒有教育孩子,也沒有給其他小朋友道歉,只是小女孩拉到旁邊,然後繼續低頭看手機。這麼大年紀的孩子正是處於人際交往探索階段,她們自己可能都還不清楚,怎麼樣才是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正確方式,在這個時候家長卻沒有給出正確的指導建議。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 教育孩子的10大方法,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   孩子快八歲了,可能我平時工作太忙沒太多時間陪伴她,她現在就很叛逆,完全不聽我的話,一不高興就打我衝我吼。今晚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她又開始發脾氣,我氣極了就打了她幾下,她就開始打我然後說不想要我這樣的媽媽,說不活了不想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失望,不知道怎麼去教育了。
  • 「低聲教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智慧,也是家長給孩子最好禮物
    現在也有部分的家長採用該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更加容易的接受並且它是通過心理學家進行一定的實驗研究證明其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34;方是孩子更能接受的科學依據&34;更加讓孩子接受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三種:(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點並且也能夠使家長的情緒平和一些,此外,可以使孩子的牴觸以及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這樣的情況下也有利於溝通。
  • 不要用現在的指責,將孩子的未來定型,教育沒有完美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來自父母信任的力量,給他們一個踏實安心的成長環境,如果孩子總是承受家長的指責攻擊,內心其實會變得更加封閉,不願意做出改變。孩子如果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他們就會願意接受各種意見從而做出改變。表揚教育並非沒有科學依據,畢竟在愛和鼓勵聲中長大的孩子,就是會比被父母批評和打擊之下長大的孩子要更加自信和勇敢。
  • 父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和教育,孩子更容易與人相處
    有不少的家長由於工作忙,忽視了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還有的家長認為:家長的觀點,孩子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時間長了,在感情上孩子和家長就疏遠了。所以家長必須與孩子溝通,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愛,孩子才能接受父母的指導。2、不要總是批評、指責、抱怨。
  • 別總是一味指責孩子不夠細心、馬虎、粗心大意,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法錯了!
    別總是一味指責孩子不夠細心、馬虎、粗心大意,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法錯了!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上情況,孩子心理出現問題需要糾正了!不當韭菜的小白 64樓昨天 15:21我以前覺得孩子都這樣,現在看來不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做事就很專心呢,我覺得是家長的問題,看來值得好好反思。
  • 學生存在問題,老師與家長溝通,希望幫孩子糾正,反被家長指責
    看到網友在網上反饋的一個教育事件,大體意思是學生在課堂多次犯錯誤,老師進行批評教育之餘,聯繫家長,希望家長配合教育,糾正孩子的壞習慣。結果反而被家長指責,批評老師針對她的孩子。不去配合老師一起來發現孩子問題並幫助孩子改錯,反而挑老師的毛病,這樣的家長也是醉了。其實,我們在教育過程中遇到過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家長。
  • 另類教育焦慮:接受孩子決定的家長
    別讓他們踩在你身上,要使用嚴格的紀律劃定行為邊界——最終這不會有什麼危害——卻可以讓你的生活容易很多。為什麼當今家長已經把養育孩子變成了自我折磨呢?卡普蘭認定,這是基於跟上鄰居不掉隊的同伴壓力的比拼欲望作祟的結果,他希望通過向家長們展示養育孩子是多麼簡單而糾正這種集體錯誤,如果他們願意放手的話:「思想錯誤能解釋家庭規模衰落的大部分原因。」
  • 孩子遇事膽怯,家長可以試試輕推,幫助孩子變勇敢
    或許是孩子不夠自信,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沒有計劃,甚至害怕失敗。但遇事膽怯這樣的表現不好,尤其是會阻礙孩子將來的發展,家長勢必要幫助他改正才行。眼下,家長可以在背後輕推,助孩子一臂之力,讓他有前行的勇氣。然後敢於去勇敢做事,不畏懼任何的結果。
  • 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指責和批評沒有用,要學會「思維復盤教育」
    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拉磨蹭,每天都會為此而挨訓,但是孩子還是沒有絲毫要改變這種情況的意思,顯然孩子在犯錯後,家長的指責和批評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二、家長的指責為什麼對犯錯的孩子沒有效果1、指責會在孩子大腦產生記憶,容易只記住錯誤的當家長在指責和批評孩子時,經常會不斷的指責孩子的錯誤,批評孩子的缺點,而且,很多的家長會不斷的重複孩子所犯的錯誤,而沒有告訴孩子應當怎樣去做,只是衝著吵嚷一頓,發洩一下自己的氣憤便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