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這樣教育孩子會更容易接受。值得一看

2020-08-28 宛然笑

昨天帶寶寶去玩「釣魚」遊戲,小朋友特別多,寶寶特別高興。

突然注意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拿魚竿,不停的打身邊其他的小朋友,短短一小會兒這位小女孩已經打了身邊三、四個小朋友了。其他家長見了,馬上把自己的寶寶抱過來安撫。

小女孩並沒有停止,一直用魚竿打自己能碰到的小朋友,直到有家長實在忍不住,喊到「這是誰家的小朋友,怎麼一直打人,再不管管我們要叫寶寶還手了!」

這時候才有一位一直低頭看手機的媽媽慢慢從小女孩身後走過來,既沒有教育孩子,也沒有給其他小朋友道歉,只是小女孩拉到旁邊,然後繼續低頭看手機。

這時候在場的每個小朋友都對這位小女孩「敬而遠之」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和她說話玩耍。這位小女孩見沒人搭理自己,獨自玩了一會兒就拉著媽媽走了。

看著小女孩離開的背影,心裡突然覺得她很可憐。這麼大年紀的孩子正是處於人際交往探索階段,她們自己可能都還不清楚,怎麼樣才是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正確方式,在這個時候家長卻沒有給出正確的指導建議。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好的行為習慣能讓孩子受用一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管教孩子,幫他們塑造正確的行為習慣呢?

曾經看過一期育兒節目,裡面說到我們對寶寶的管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未雨綢繆,預防寶寶出現不當的行為。一種是在寶寶做錯了事後家長的處理方式。

我們先來講第一種,怎麼樣預防寶寶出現不當的行為。

第一,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密的人,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寶寶小時候都喜歡模仿爸爸媽媽。所以爸爸媽媽的很多習慣,很可能會映射到寶寶身上。因此,如果父母喜歡看視頻、打遊戲,那麼時間一長,寶寶也會跟著養成這種習慣,也就沒興趣看書學習了,對學習失去自律和熱情。而爸爸媽媽訓斥幾次後發現沒有作用,也會失去耐心,很可能就聽之任之,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在孩子面前,爸爸媽媽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第二,是讚美孩子的好表現。當寶寶表現出好的一面時,比如整理了自己的玩具,對待其他小朋友有禮貌等等。這種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你們的讚美會讓孩子做的越來越好。

第三,是建立公平的規則和界限。有的家長為了樹立威嚴,對寶寶不苟言笑,甚至是一個眼神,寶寶就不敢調皮搗蛋了。而有的家長過渡的寵溺寶寶,從而讓寶寶養成了「無法無天」的習慣。這兩種都沒有掌握好給娃立規矩的界限。

那麼怎麼給娃立規矩才科學有效呢?我的建議是:和寶寶協商,讓寶寶能夠認可規則,也明白守規矩的目的是什麼。同時,立規矩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是否對寶寶成長有益」而不是爸爸媽媽的主觀喜好。

第四,是讓寶寶對自己的欲望負責。比如寶寶每次出門都要買玩具,儘管家裡已經有相同的玩具了,但是不給買寶寶就會大哭大鬧,很多家長這時候都會妥協。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給孩子設立一些門檻。當寶寶再問要新款的玩具時,可以適當讓寶寶做一些家務,或者告訴寶寶買了這個就會限制其他的開支,比如一周不吃零食。他做到了,你再答應他。讓寶寶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得到什麼,就需要付出什麼。

以上就是預防寶寶出現不良行為的四個辦法,以身作則,讚美寶寶,給寶寶立規矩,讓寶寶有所付出。但其實這四點還建立在一項特別重要的東西上。

那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試想一下,平時總是對寶寶打罵、漠不關心的父母,突然羅列出一堆規則讓他遵守,就算這些規則是對的,寶寶會願意接受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好的親密關係是管教的基礎,寶寶越信任父母,就越會遵守和父母之間的約定規則。缺乏親密關係,越是管教寶寶,寶寶就可能越叛逆。所以家長平時要努力和孩子搞好親子關係,讓寶寶感受到你們的愛。

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還是會犯錯,當寶寶做錯事時,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引導他們呢?這裡也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相比於事後回憶,現場管教的效果是最好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被及時糾正,就會變長壞習慣那就更難糾正了。比起暫時的影響親子關係,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三觀養成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個原則是,批評教育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當寶寶做錯事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批評這件事做的不對,但不要針對孩子本身,更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媽媽多次叫寶寶吃飯,寶寶因為在玩遊戲,很不高興的充媽媽發脾氣了,這時候可以批評寶寶對媽媽發脾氣這件事做錯了,但是儘量不要衝孩子說「你真不懂事」

第三個原則是,不要在情緒失控的時候管教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有這種經歷,說一些傷孩子心的話,甚至情緒失控打了孩子。等情緒穩定下來又會後悔。所以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儘量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來處理這件事。

以上三個原則是糾正孩子錯誤的有效方法。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願意去改正時,爸爸媽媽應該表示自己的諒解,避免孩子因為愧疚而變得戰戰兢兢。

最後,孩子的行為習慣就像是向陽花,他們會朝著有陽光的一面快速生長。而父母對他們的關注、讚美和引導,會引導孩子表現的越來越好。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家長別總是指責孩子,遇事這樣教育,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前言: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指責孩子,遇到一點點的小事就會罵孩子,說孩子不懂事,其實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遇到事情與其總是指責孩子,不如去跟孩子講一些道理,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小貝之所以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而是他此時已經產生了逆反心理,因為他心裡對媽媽不服或者,對媽媽很怨恨,所以媽媽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會去做這樣的孩子很容易在心中記仇,長大之後還會怨恨父母不喜歡自己的父母,那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該怎樣去教育孩子呢?
  • 孩子犯錯時 聰明家長這樣教育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孩子犯錯了,家長不管三七二十一,當眾打罵一頓,把孩子打得大哭,巴拉巴拉教育了一番,等會孩子哭停了就又好聲好氣地哄。  孩子犯錯,爸爸媽媽適當懲罰沒毛病,但是當眾懲罰該不該呢?PCbaby首席育兒導師凌燕子強烈表示:不建議!因為雖然當眾打罵教育,孩子會害怕收斂,但是隨著而來的是負面影響可能會跟隨孩子一生。
  • 低聲教育是種智慧,教育孩子時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碰到一些暴脾氣的家長根本忍不了,立馬大聲吼叫去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但其實大聲去對孩子吼叫根本沒什麼好處,其實低聲教育才是一種智慧。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時能用低聲調,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我們的想法。張先生的兒子小智(化名)四歲了,某次張先生和張太太帶著他出去自助餐廳吃飯。小智很開心,對自助餐廳非常感興趣。
  • 犯錯不接受批評,未必是孩子的問題,家長這3個誤解才是關鍵
    孩子犯錯後,家長對待錯誤的態度和方式,決定孩子的反應。3個誤區1)不敢批評許多家長認識到表揚孩子成長的價值,接受賞識教育的理念,害怕批評孩子。2)過度批評很多家長遇到孩子犯錯時,喜歡用批評教育方式,覺得不批評孩子
  • 孩子犯錯不是壞事,正確對待孩子犯錯,家長們找對方法很重要
    可成長過程中他們難免會犯錯,而父母的一句責備很有可能成為壓彎幼兒心中的那一根"稻草"。現在,許多學齡前兒童存在諸如自卑等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甚至會引發學習成績下降等一系列的附加問題。因此孩子在犯錯時,每位爸媽都不應被感性衝昏了頭腦,而要冷靜找出孩子的錯誤,並且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 孩子犯錯家長怎麼做?鍾南山的父親每次只說一句話,難怪孩子優秀
    此後,他犯錯的時候,他總是想起來爸爸的教誨,也讓他更加懂得了承擔自己的責任。他就是在這次疫情中,我們最敬愛的鐘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小時候接受的教育確實讓人意想不到,原來是父親這麼溫柔的教育方式教導出這麼優秀的鐘南山,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並反思,孩子犯錯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 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他只會越來越煩,這樣做孩子更願意接受
    導讀: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他只會越來越煩,這樣做孩子更願意接受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家長和孩子講道理,他只會越來越煩,這樣做孩子更願意接受!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犯錯時,講道理、發脾氣是最沒用的,真正有用是家長的4句話
    孩子犯錯時,講道理、發脾氣是最沒用的,真正有用是家長的4句話導語寶寶生長過程中其實是很難避免錯誤出現的,因為孩子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對於辨別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可是,大部分的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都會用訓斥的方法來教育,有的還會給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 孩子犯錯不能批評?家長要讓批評變「甜」,孩子才容易接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在不同的場景聽同樣一番話,內心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如果父母當時帶著一腔怒火,孩子也會異常委屈、難受。而這樣的批評也只是讓父母覺得自己發洩了,但卻沒有起到教育作用。由此可見,父母在批評孩子時,也要去適當肯定他們做得對的事情。這樣會讓他們知道自己也有正確的地方,並不是一無是處、沒能力的人。另外,孩子犯錯時,父母也要讓自己冷靜下來,調整情緒後說出的話會溫和點,而且處理方式的好壞也會影響到孩子,能讓他們更容易去接受。
  • 高明家長這樣處理孩子犯錯
    很多家長秉承著」棍棒教育「,甚至把它奉為育兒的「法寶」。認為孩子不聽話或是犯錯打一頓就好了。當周圍人持反對意見時,秉持著「棍棒教育」的家長們就會舉出類似「嚴加管教」下的成功案例。但即使是這樣,小編也想和大家聊聊:孩子犯錯,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處理?01 「棍棒教育」為什麼不可行?
  • 孩子犯錯被請家長,你會怎麼處理?三步走教育孩子最合適
    文|檸橙媽媽孩子犯了錯,就有可能被老師請去學校,家長該怎麼處理呢?一家長說:在學校看到一位家長在掐她的孩子,孩子被媽媽掐哭了,心裡很難過。男孩應該讀的六年級,我好想上前阻止媽媽的暴行。因為我也有兩個男孩,我從不這樣在學校教訓我兒子。
  • 優秀的家長教育方式也不同,用體驗代替指責,更容易讓孩子聽話
    前言:每個家長的思想不同,在教育時所產生的理念也是不一樣的,家長的理念不一樣,思想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懂得相對應的思想和理念,比如當你發現孩子的生活比較混亂,且總是和一些壞孩子來往,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去罵指責孩子,而這個時期如果孩子處於叛逆期,孩子往往就會怨恨家長,還會覺得家長一點都不通情達理,所以我們在指責孩子的同時,不妨換一個方法去教育孩子
  • 【教育文摘】教育大家這樣教育犯錯的孩子
  • 允許孩子犯錯,寬容孩子犯錯,讓孩子徹底改變放棄生命的選擇
    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還有什麼能比生命更重要,可是,偏偏有的孩子選擇了放棄人生只有一次的寶貴的生命,14歲的湖北武漢江夏男生墜樓身亡事件,再一次讓家長和老師感到震驚和痛心,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弱?還是家長教育方式不對?亦或是我們的學校老師太驚詫犯錯的學生,這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
  • 提升孩子情商的好方法:孩子犯錯時,父母別急著指責孩子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會斥責他、嘮叨他,讓孩子感受自己凌厲的眼神……家長以為自己只是在氣頭上,那麼一會之後,自己對待孩子還是心平氣和和藹可親的,而且孩子也會跟自己親近,所以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每次犯錯的時候家長對對待他的態度是不容忍的、失望的,那麼孩子長大之後進入社會中,也很難學會寬容,以及包容,說話咄咄逼人。這樣的孩子情商是不會高的。
  • 教育孩子的10大方法,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   孩子快八歲了,可能我平時工作太忙沒太多時間陪伴她,她現在就很叛逆,完全不聽我的話,一不高興就打我衝我吼。今晚因為一點小事不如意她又開始發脾氣,我氣極了就打了她幾下,她就開始打我然後說不想要我這樣的媽媽,說不活了不想跟我在一起,我真的很失望,不知道怎麼去教育了。
  • 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面對孩子這種「屢教不改」的精神勁頭,最為考驗的應該就是家長的自我修養。家長們可能會覺得:我在外面修養可好了,從不會歇斯底裡的咆哮,可一面對孩子的種種,橫眉冷對、怒目而視、叨叨叨叨……一發而不可收拾。其結果呢,父母「肺都氣炸」,孩子只記住了你勃然大怒的形象,瞬間都忘記了自己是誰,在哪,發生了什麼,更別說要改正錯誤了。最後雙方都筋疲力盡,不歡而散,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
  • 孩子犯錯不敢告訴家長,比起「懲罰」孩子,家長的「糾正」更重要
    孩子犯錯不敢告訴家長,是因為孩子害怕被懲罰,而對於我們的家長來說,孩子犯錯不敢告訴我們,比起"懲罰"孩子,家長糾正孩子更重要。曾在書中看到過一位心理學家推薦"孩子犯錯,不應該懲罰,而應該糾正,心理學上稱之為糾正型結果"那麼懲罰孩子與糾正孩子有什麼區別?父母又應該如何做呢?
  • 最失敗的教育是讓孩子失去犯錯的勇氣
    ——錢學森孩子犯錯是常事,大多數家長遇到這種情況時會火冒三丈,批評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不僅對「糾錯」毫無益處,反而會嚴重影響孩子對家長的親近感,更會讓孩子心生委屈,久而久之產生叛逆心理,越走越「偏」,一錯再錯。世界無常,我們無法控制。一味地讓孩子避免犯錯無法幫他們躲過未來的風雨,反而會讓他們喪失自己「站起來」的能力。
  • 孩子犯錯後,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只有低層次父母會給孩子講道理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教育孩子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因為孩子小,不懂道理,所以會調皮搗蛋,也正是因為孩子小,說不得也打不得,容易給孩子的內心造成心理創傷,但是真正教育孩子幼小的方法不是講道理,而是這樣做。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多跟孩子講道理,就會一點點的印在孩子的心中,孩子慢慢就會記得住,但是孩子在小的時候的記憶裡快,忘性也會很快,所以講道理是沒有用的,而孩子每個階段都會犯錯,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選擇允許他們犯錯,畢竟,教育並不一定要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