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寶寶去玩「釣魚」遊戲,小朋友特別多,寶寶特別高興。
突然注意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小女孩拿魚竿,不停的打身邊其他的小朋友,短短一小會兒這位小女孩已經打了身邊三、四個小朋友了。其他家長見了,馬上把自己的寶寶抱過來安撫。
小女孩並沒有停止,一直用魚竿打自己能碰到的小朋友,直到有家長實在忍不住,喊到「這是誰家的小朋友,怎麼一直打人,再不管管我們要叫寶寶還手了!」
這時候才有一位一直低頭看手機的媽媽慢慢從小女孩身後走過來,既沒有教育孩子,也沒有給其他小朋友道歉,只是小女孩拉到旁邊,然後繼續低頭看手機。
這時候在場的每個小朋友都對這位小女孩「敬而遠之」沒有一個小朋友願意和她說話玩耍。這位小女孩見沒人搭理自己,獨自玩了一會兒就拉著媽媽走了。
看著小女孩離開的背影,心裡突然覺得她很可憐。這麼大年紀的孩子正是處於人際交往探索階段,她們自己可能都還不清楚,怎麼樣才是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的正確方式,在這個時候家長卻沒有給出正確的指導建議。這會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越走越偏。
曾經看過一期育兒節目,裡面說到我們對寶寶的管教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未雨綢繆,預防寶寶出現不當的行為。一種是在寶寶做錯了事後家長的處理方式。
我們先來講第一種,怎麼樣預防寶寶出現不當的行為。
第一,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身邊最親密的人,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很多寶寶小時候都喜歡模仿爸爸媽媽。所以爸爸媽媽的很多習慣,很可能會映射到寶寶身上。因此,如果父母喜歡看視頻、打遊戲,那麼時間一長,寶寶也會跟著養成這種習慣,也就沒興趣看書學習了,對學習失去自律和熱情。而爸爸媽媽訓斥幾次後發現沒有作用,也會失去耐心,很可能就聽之任之,造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在孩子面前,爸爸媽媽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第二,是讚美孩子的好表現。當寶寶表現出好的一面時,比如整理了自己的玩具,對待其他小朋友有禮貌等等。這種時候爸爸媽媽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你們的讚美會讓孩子做的越來越好。
第三,是建立公平的規則和界限。有的家長為了樹立威嚴,對寶寶不苟言笑,甚至是一個眼神,寶寶就不敢調皮搗蛋了。而有的家長過渡的寵溺寶寶,從而讓寶寶養成了「無法無天」的習慣。這兩種都沒有掌握好給娃立規矩的界限。
那麼怎麼給娃立規矩才科學有效呢?我的建議是:和寶寶協商,讓寶寶能夠認可規則,也明白守規矩的目的是什麼。同時,立規矩應該遵循的原則是「是否對寶寶成長有益」而不是爸爸媽媽的主觀喜好。
第四,是讓寶寶對自己的欲望負責。比如寶寶每次出門都要買玩具,儘管家裡已經有相同的玩具了,但是不給買寶寶就會大哭大鬧,很多家長這時候都會妥協。而正確的做法是,應該給孩子設立一些門檻。當寶寶再問要新款的玩具時,可以適當讓寶寶做一些家務,或者告訴寶寶買了這個就會限制其他的開支,比如一周不吃零食。他做到了,你再答應他。讓寶寶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得到什麼,就需要付出什麼。
以上就是預防寶寶出現不良行為的四個辦法,以身作則,讚美寶寶,給寶寶立規矩,讓寶寶有所付出。但其實這四點還建立在一項特別重要的東西上。
那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試想一下,平時總是對寶寶打罵、漠不關心的父母,突然羅列出一堆規則讓他遵守,就算這些規則是對的,寶寶會願意接受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好的親密關係是管教的基礎,寶寶越信任父母,就越會遵守和父母之間的約定規則。缺乏親密關係,越是管教寶寶,寶寶就可能越叛逆。所以家長平時要努力和孩子搞好親子關係,讓寶寶感受到你們的愛。
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還是會犯錯,當寶寶做錯事時,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引導他們呢?這裡也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當面指出孩子的錯誤。相比於事後回憶,現場管教的效果是最好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被及時糾正,就會變長壞習慣那就更難糾正了。比起暫時的影響親子關係,孩子的健康成長和三觀養成才是更重要的。
第二個原則是,批評教育是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身。當寶寶做錯事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批評這件事做的不對,但不要針對孩子本身,更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比如:媽媽多次叫寶寶吃飯,寶寶因為在玩遊戲,很不高興的充媽媽發脾氣了,這時候可以批評寶寶對媽媽發脾氣這件事做錯了,但是儘量不要衝孩子說「你真不懂事」
第三個原則是,不要在情緒失控的時候管教孩子。當孩子犯錯時,很多家長可能都會有這種經歷,說一些傷孩子心的話,甚至情緒失控打了孩子。等情緒穩定下來又會後悔。所以當自己情緒失控的時候,儘量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來處理這件事。
以上三個原則是糾正孩子錯誤的有效方法。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表示自己願意去改正時,爸爸媽媽應該表示自己的諒解,避免孩子因為愧疚而變得戰戰兢兢。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