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兩篇短文談了單反的平擊球和上旋球,索性再講一下單反的下旋球。意在戳破人為塗抹在單手反拍上的懸乎肥皂泡,讓網球單反更接地氣、更親民,就像雙反一樣,業餘玩家都可練習。而所謂單反的下旋球,即反手切削。
要削球,先要將打單反慣常的半西方式握拍或東方式反手握拍,即時轉換為大陸式握拍,並儘量保持手腕和球拍大約成90度角。引拍時以持拍手的肩頭對著來球方向,由轉肩帶動手臂向後向上拉拍,整個過程手腕要保持固定,手臂自然彎曲,讓大小臂與球拍成U字形,拉拍須保持拍頭一定高於擊球點,左手扶在拍喉處。和單反擊打上旋球一樣,也需迎球上步,以保證重心向前的力量。
一般在擊球前,拍面是稍微打開的,但在揮拍擊球瞬間,因隨著身體的重心前移,拍面會豎起點,似平擊球時的拍面。這樣打出的球會低平前衝,會更有力道。同時也要注意,如果來球越高,拍面的角度相對與地面垂直一點,來球越低,拍面角度相對要打開多點。對付低球,需要雙膝彎曲,人要蹲下去擊球。決不能伸直手臂去切削,一是失去力度,二是容易切偏。
另外是千萬要緊鎖住手腕,如果手腕鬆動,在遇到快速來球時往往難以頂住,導致擊球失誤或擊球偏軟。同時掉下手腕的動作也會影響球的旋轉方式,將下旋球變為側下旋。切削時,肩膀要用力,要有往前頂的感覺。擊球後繼續向前隨揮,自然停止。此時身體應該保持側對球網,如果身體展開正對,則分散了揮拍力量,擊球質量也差。
引起這個問題的原因是,我們在引拍過程中身體向側轉動,而在擊球時覺得身體迴轉更能加力。其實不然,讓球前衝的力,主要是切削時來自身體重心的前移,其中就包括肩膀前頂的力。還有的人為增強球速,在隨揮時有意將拍面前推。殊不知這反減弱了球的下旋,還會使擊球方向容易出偏。
需記住的是,用揮拍幅度的大小調節擊球的深度,比用速度調節更為有效。而球路則以打擊的角度,是對著什麼方向完成後續動作來決定的。我嘮叨了這麼些,其實大家練起來也並沒有這麼複雜 ,可能是本人文字表述的能力問題。不對之處歡迎批評!(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牧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