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政府近日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部區合建」寧夏大學工作方案》,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全會《決定》,精準聚焦寧夏大學高層次人才不夠、學科綜合實力不強、科技創新能力不高、辦學治校活力不足等發展短板,圍繞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明確具體目標,提出落實措施,緊扣12個方面的任務,著力深化學校綜合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全面提升寧夏大學高水平人才培養、科技和服務供給能力,引領全區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建設目標
經過3-5年建設,學校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達到15個左右,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10個左右。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2個、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1個,化學工程與技術、民族學在本學科領域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8-10個學科進入全國學科評估排名前50%。學校綜合實力進入西部地區高校前25名、全國前200名。
到2035年,學校基本建成成熟規範的一流本科教育體系、結構合理的一流學科建設體系,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20個左右。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3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4個、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2-3個。新型煤化工、民族研究、現代農業、資源環境等領域若干學科進入國內一流學科行列,有3-4個學科領域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學校綜合實力進入西部地區高校前20名、全國前100名。
主要任務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認真落實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突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實施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動計劃,對照「新工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目標,優化專業結構布局,著力打造一批一流專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推進卓越拔尖人才培養,提高新時代人才培養質量。
加強一流學科建設。緊密對接自治區能源化工、新材料和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需求,重點建設「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群」和「民族學學科群」建設,打造一流學科高峰,輻射帶動相關學科水平快速提升。積極回應社會需求,明確學術突破方向,加大力度建設草學、水利工程、區域經濟學、生物學、生態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園藝學等優勢特色學科,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形成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提升寧夏大學整體建設水平。
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示範校建設。加大寧夏大學 「網際網路+教育」試點單位建設力度,重點推進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驗室和智慧校園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支持寧夏大學建設開放共享的教育資源平臺,推進教師信息素養從技術應用向能力素質拓展,積極構建「網際網路+」環境下的人才培養、教育服務和高校治理新模式,推動教育理念與模式、教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寧夏大學示範引領作用。
加快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用好用足自治區現有人才政策,重點支持院士、「長江學者」、「傑青」、「優青」等高層次人才和團隊的引進培養工作。在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群、民族學學科群實行人才政策傾斜,加大柔性引進高水平人才力度,建立流動開放的人員聘用機制,積極探索首席科學家制、特別研究員聘任制、資深教授聘任制和海外客座研究員聘用制,實施合同工資制、年薪制等全新分配機制。支持學科群建立項目博士後制度。開展校企雙聘高水平人才引進試點。力爭到2025年,以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總量明顯增加,總規模達到200人左右,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具有1年以上國(境)外學習研究經歷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創建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推進葡萄與葡萄酒研究院建設發展,力爭新增一批自治區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圍繞自治區產業發展需求,主動對接市場,爭取國家和自治區科研項目、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集聚。科學凝練已有研究成果,積極推進科研成果推廣應用,力爭實現國家和自治區科技成果獎勵新突破。對標中國智庫綜合評價核心智庫標準,重點建設一批新型高校智庫。
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大力引進優質教學資源,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才聯合培養,爭取新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3個。支持寧夏大學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加大國際聯合實驗室建設力度。擴大留學生規模,到2025年力爭在校留學生規模達到800人以上。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寧夏大學實行人員總量管理試點,在核定的人員總量和黨政管理機構限額內,學校內設機構調整設置、選人用人、職稱評聘、績效考核分配實行備案管理。允許寧夏大學突破區內事業單位績效工資調控水平,逐步調整到事業績效工資調控線2.5倍,最高不超過3倍。同時,根據其所承擔的科研、教學任務及新技術推廣等需要,可在核定工資總量標準內再適當提高。
完善學校內部治理。全面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提升立德樹人水平。健全以學術委員會為核心的學術管理體系和組織架構,保障學術權力的相對獨立行使和規範運行。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釐清校、院兩級管理權責,轉變機關職能,強化基層教學科研單位辦學主體地位。完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建立師生代表有序參與學校決策機制。推進資產、財務與後勤制度改革,切實提高對建設高水平大學保障能力。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按照現有支持政策和資金渠道,繼續加大對寧夏大學的資金支持及政策傾斜力度。落實《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西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案的通知》(寧政辦發〔2016〕221號)精神,持續推進寧夏大學「雙一流」建設,做好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進一步完善符合高校特點的國庫集中支付範圍劃分,逐步擴大財政授權支付範圍。支持寧夏大學按照規定程序動態調整學生學費標準,給予政策傾斜,進一步健全成本分擔和多元籌資機制。
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強寧夏大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教學綜合樓「未來教室」、新聞學院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學實驗樓等建設項目。支持寧夏大學朔方校區建成新農科人才培養與創新基地。加快推進寧夏大學學仕園、學怡園、南湖園、寧大附中住宅小區等銀川市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並適當規劃預留教育用地。
選優配強領導班子。落實中組部、教育部《高等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目標要求和好幹部標準,依照「部區合建」協議,積極主動與教育部溝通商榷,選優配強寧夏大學領導班子。建立教育部、教育部直屬高校與寧夏大學領導幹部的雙向掛職交流機制,寧夏大學幹部納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幹部培訓計劃。
持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鞏固擴大對口支援工作成果,進一步完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深化與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的對口合作建設,聚焦一流學科建設、博士學位點增設、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精準對接、提質增效,提升寧夏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 編輯:張聆萍 王兆清
| 來源:教育廳高等教育處
如果你有好故事好信息,給我們投稿吧!
電話:0951-5559320 郵箱:nxdjzy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