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讀(或者說深度閱讀),是我們希望可以透徹掌握書中某個重要內容時採取的手段。相較於速讀,它更加強調進行深度地思考。而對於想要學習主題閱讀的閱讀者來說,掌握精讀是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何時精讀?
精讀並不是說一定要把一本書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對於一本需要精讀的書,我們同時可以採取速讀的方法進行輔助。
精讀的對象是書中我們認為重要的內容。從自身的需求出發,自己感興趣的、顛覆過往認知的、爭議性的、可以作為參考範例的、可以作為素材內容積累的、可以應用到生活工作中的,都值得精讀。
值得精讀的內容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誘發我們的某種情緒反應,迷惑不解或者茅塞頓開、引人深思或者振奮人心、驚奇、喜悅、牴觸和不滿等等。
不是說經典都需要精讀,任何一本書是否需要精讀,都要考慮到我們的理解能力和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多少價值。太晦澀或者太簡單,以及價值貧乏的書則不必精讀了。
以下是具體精讀的方法:
解構
閱讀文本,並寫出它的綱要來。劃分層次,並概括每一部分,重新梳理各部分間的關係。各部分間是什麼關係?總分?並列?順延?按照時間先後、從因到果、事件發展等符合思維邏輯的方式重新排列,並用結構圖的方式表現出來。
有時候我們需要對內容進行不斷地細分。劃分層次並分析,對子部分進行分析,對子子部分再進行分析,直到你對內容的結構徹底明了沒有任何疑惑為止。
聯繫與遷移
書中在提及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時,往往會舉一些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例子往往和作者本人的經歷有關。
而對於讀者而言,我們需要把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就需要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我以前在哪裡遇見過相同或者類似的內容?可以用來解釋我知道的哪些現象?可不可以把書中的觀點進行遷移和推廣?如果可以,那麼它有沒有需要注意的適用邊界?
我們需要不斷地反覆向自己提這些問題,以此來發現反覆現象背後共同的原理。
深挖
所謂深挖實際上就是追本溯源的過程。我們很多時候接受到的知識都是二手的、甚至三手四手的。這些知識往往出自於某些具體的學科理論:心理學、經濟學、系統科學、物理學等等。
一手的研究資料以論文的形式發表,然後被寫成了暢銷書或者科普書,然後另一些人讀到後摻雜自身的理解再進行轉述,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
這樣的好處是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易懂、貼近生活,卻也因此承擔著扭曲誤解、過度推廣、斷章取義、誤用濫用的風險。只有追本溯源,我們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背後的原理,了解它們的適用範圍、存在的不足與批評反對的意見。具體深挖的方式,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如何邂逅一本好書?
練習與實踐
對於技能、方法和思維方式等以程序性記憶(或者說內隱記憶)為基礎的知識,我們需要反覆地練習、應用來內化,以此形成條件反射,形成習慣,熟能生巧。
練習的方法建議採取「刻意練習」的方式,可以做到高效掌握和快速提升。(刻意練習的方法我之後會寫文章介紹,這個方法網上也已經有了很多普及的書籍和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讀一讀)
精讀是一種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和時間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想要深刻地掌握某種知識來說,精讀是必不可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