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深度閱讀?深刻地理解知識

2020-08-22 都是一夢浮生

精讀(或者說深度閱讀),是我們希望可以透徹掌握書中某個重要內容時採取的手段。相較於速讀,它更加強調進行深度地思考。而對於想要學習主題閱讀的閱讀者來說,掌握精讀是必須跨過的一道門檻。

何時精讀?

精讀並不是說一定要把一本書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進行分析。對於一本需要精讀的書,我們同時可以採取速讀的方法進行輔助。

精讀的對象是書中我們認為重要的內容。從自身的需求出發,自己感興趣的、顛覆過往認知的、爭議性的、可以作為參考範例的、可以作為素材內容積累的、可以應用到生活工作中的,都值得精讀。



值得精讀的內容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會誘發我們的某種情緒反應,迷惑不解或者茅塞頓開、引人深思或者振奮人心、驚奇、喜悅、牴觸和不滿等等。

不是說經典都需要精讀,任何一本書是否需要精讀,都要考慮到我們的理解能力和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多少價值。太晦澀或者太簡單,以及價值貧乏的書則不必精讀了。

以下是具體精讀的方法:

解構

閱讀文本,並寫出它的綱要來。劃分層次,並概括每一部分,重新梳理各部分間的關係。各部分間是什麼關係?總分?並列?順延?按照時間先後、從因到果、事件發展等符合思維邏輯的方式重新排列,並用結構圖的方式表現出來。

有時候我們需要對內容進行不斷地細分。劃分層次並分析,對子部分進行分析,對子子部分再進行分析,直到你對內容的結構徹底明了沒有任何疑惑為止。

聯繫與遷移

書中在提及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時,往往會舉一些實例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例子往往和作者本人的經歷有關。

而對於讀者而言,我們需要把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內容,就需要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我以前在哪裡遇見過相同或者類似的內容?可以用來解釋我知道的哪些現象?可不可以把書中的觀點進行遷移和推廣?如果可以,那麼它有沒有需要注意的適用邊界?

我們需要不斷地反覆向自己提這些問題,以此來發現反覆現象背後共同的原理。

深挖

所謂深挖實際上就是追本溯源的過程。我們很多時候接受到的知識都是二手的、甚至三手四手的。這些知識往往出自於某些具體的學科理論:心理學、經濟學、系統科學、物理學等等。

一手的研究資料以論文的形式發表,然後被寫成了暢銷書或者科普書,然後另一些人讀到後摻雜自身的理解再進行轉述,最後呈現在我們面前。

這樣的好處是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易懂、貼近生活,卻也因此承擔著扭曲誤解、過度推廣、斷章取義、誤用濫用的風險。只有追本溯源,我們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背後的原理,了解它們的適用範圍、存在的不足與批評反對的意見。具體深挖的方式,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文章:如何邂逅一本好書?

練習與實踐

對於技能、方法和思維方式等以程序性記憶(或者說內隱記憶)為基礎的知識,我們需要反覆地練習、應用來內化,以此形成條件反射,形成習慣,熟能生巧。

練習的方法建議採取「刻意練習」的方式,可以做到高效掌握和快速提升。(刻意練習的方法我之後會寫文章介紹,這個方法網上也已經有了很多普及的書籍和文章,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讀一讀)

精讀是一種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和時間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想要深刻地掌握某種知識來說,精讀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相關焦點

  •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
    長期下來,我們雖然通過碎片化閱讀獲取了很多知識,但這些知識都是孤立的存在,無法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也就出現了「讀了很多書,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的結局。02 碎片化時代,如何進行深度閱讀史學博士廖峰曾說,人或成為碎片化信息的奴隸。
  • 如何避免深度閱讀變成深度睡眠?
    快速閱讀可以提高閱讀的速度,主題閱讀可以提升閱讀的廣度,但閱讀的核心必須圍繞兩個字——理解,要理解所有閱讀的內容。某個知識點被我們不斷地應用,不斷地掌握,不斷地去做分享,這種反覆的過程就會讓我們對這個知識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掌握得越來越牢固。
  • 閱讀 | 深刻閱讀需要背景知識
    這一期簡要談及背景知識在深刻閱讀時扮演的重要角色。這裡所說的背景知識指的是內化在我們心中的內部背景知識。「我們的內部背景知識之於深刻閱讀的其他部分,就像鹽巴之於李爾王的豬肉一樣重要,或許也跟鹽巴一樣,要等開始消失才會為人察覺。太早或太過仰賴外部知識,我們讀了什麼和我們知道什麼之間的關係將會徹底改變。」
  • 如何帶領孩子進行深度閱讀?
    如何帶領孩子進行深度閱讀?孩子不願意深入讀書,該怎麼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讀書的方式,哪怕是囫圇吞棗式的讀書,我們也要尊重孩子、肯定孩子。不要著急告訴孩子你要進入深度閱讀的內容。想讓孩子深度閱讀,你需要掌握如下的引導方式。
  • 閱讀理解與背景知識
    文化背景知識在閱讀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授文化背景知識是閱讀理解教學的重要內容, 同時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必然要求。1. 背景知識與閱讀理解的關係pearson and johnson(1978)把閱讀理解定義為「聯繫新舊知識的橋梁」,強調了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 深度閱讀和閱讀變現筆記
    深度閱讀就是升級我們的視角。某個知識點被我們不斷地應用,不斷地掌握,不斷地去做分享,這種反覆的過程就會讓我們對這個知識理解得越來越透徹,掌握得越來越牢固。深度閱讀分為三個步驟——「練兵場」。「練」指的是尋找聯繫,「兵」指的是發現冰山,「場」指的是多場景練習應用。
  • 閱讀是語文化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進行有效地進行閱讀教學?
    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進行課堂閱讀教學的時候,就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把閱讀教學當成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語文工具的交際能力的一種手段。每一篇例文都是精品,都得讓學生讀通讀懂,摒棄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各種能力,學到一些自己領悟的知識,不能不說是一種新的收穫。從閱讀題的各種形式來看,題目類型很多,這就需要學生靈活掌握。
  • 擺脫固化的知識階層,帶你真正理解深度學習
    羅振宇曾分享他的學習方法:我每天要求自己寫夠五篇閱讀心得,不用長篇大論,短短幾個詞就行。因為真正的學習就像是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後把這個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
  • 要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方法之一是閱讀偉大的小說丨帕慕克
    但是,無論我們如何受到景觀中樹林、建築和江河的吸引,或者無論我們如何迷戀每一棵樹或每一座懸崖的神奇、奇特和美,我們仍然不會忘記這片景觀之中深藏著某種更為神秘的東西——它比其中包括的所有單個樹木和物品的總和更加深刻,更加有意義。偶爾,我們也許明確地感受到這一點,而有時候我們的意識則伴隨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憂慮。
  • 如何深度閱讀一本書?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筆記本讀書法」,即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5個步驟,教讀者全方面地掌握書籍內容。其中,這本書的重點就是如何記錄讀書筆記並且活用!雖然很多人認為摘抄原文沒有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摘抄確實可以讓我們加深對書中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但有的時候需要摘抄的內容非常多,用作者逐字逐句的抄寫方法不太適用。我覺得可以適當調整,將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話語,提煉精簡列個大意提綱,這樣既鍛鍊自己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加深記憶。
  • 深度閱讀正在被拋棄?
    不為深度閱讀而恐慌,解決它深度閱讀能力喪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肉眼可見地為大家所切身感知。一些研究發現,數字閱讀已經在讓小學生群體遭遇理解能力低下、同理心缺失、批判性思維缺失等問題。那麼只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深度關注時長,在電子產品上找到深度閱讀習慣就變得很簡單了。比如在關注一個話題或知識點時,我們可以參考紙質閱讀或知識課程的習慣,設立一長段不被其他娛樂、外部資訊打擾的時長,聚焦在這一個知識點上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
  • 《深度閱讀》:多本書關聯閱讀,完善知識體系,需掌握這5個技巧
    僅僅了解一本書,並不是閱讀的目的,而是要通過深度閱讀進入相關領域內去全面學習。所以,由深度閱讀一本書開始,以嚴謹的方式去閱讀相關書籍,才能更快捷、更系統地將該領域的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深度閱讀》主張始終堅持主題為原則,選擇主題相同或者相關的書籍進行閱讀,這樣可以在節省時間的前提下,迅速打造出自身的專業領域的知識體系,並在原來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主題相同或相關的一類書籍,閱讀起來更加得心應手,更加容易理解,不僅可以提升閱讀速度,還可以提高閱讀質量。
  •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深度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通常將知識和能力目標放在教學的中心。因此,他們在閱讀教學中過度追求語言知識的教學和掌握,忽視了學生的閱讀過程,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豐富的文字價值。因此,為了使小學語文課堂具有深度,教師需要在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整合閱讀教學內容。具體來說,首先,教師應擴大教學內容。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應僅限於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他們應該運用自己寬廣的閱讀視野和足夠的資料鋪平道路,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對教科書文本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造性的處理,以挖掘出文本背後隱藏的深刻意思是擴大課堂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
  • 【ACL】深度融合模型KT-NET增強機器閱讀理解
    ,孫靜正,劉博藝,數據挖掘組機器閱讀理解 (Machine Reading Comprehension)是指讓機器閱讀文本,然後回答和閱讀內容相關的問題。該技術可以使機器具備從文本數據中獲取知識並回答問題的能力,是構建通用人工智慧的關鍵技術之一,長期以來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近兩年,預訓練語言表示模型在機器閱讀理解任務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在海量無標註文本數據上預訓練足夠深的網絡結構,當前最先進的語言表示模型能夠捕捉複雜的語言現象,更好地理解語言、回答問題。
  • 如何鍛鍊孩子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呢
    學習,很多時候,為什麼思考不深刻,理解不到位呢。孩子和家長溝通,總是能理解透徹的,在面對閱讀理解的時候,就理解不了呢。溝通中,會有思考,才能表達。所以聽到對方的話,要思考了,才會理解。在思考了之後,才會做出對應的表達。如果對方理解不了,會採用多種方式來解釋,一直到明白為止。所以溝通中,總是能夠達到需求的。家長和孩子溝通,是有語境的;基於條件和環境的。
  • 深度學習是什麼,如何進行深度學習?
    因此,當機器已不只以存儲為功能,而開始像人一樣思考的時候,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教學絕不是知識傳遞,甚至知識學習本身也只是培養人的手段,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幫助學生通過知識學習、在知識學習中形成核心素養,在知識學習中成長和發展,成為教學的首要任務。
  •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教材分析」,怎樣進行閱讀分析
    (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分析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
  • 如何學好語文?閱讀理解力差怎麼辦?如何提高寫作能力?
    對課文內容進行分類,結合不同種類的文章進行有效朗讀,只有在朗讀中收穫良好的體驗與深刻的感悟才有可能愛上朗讀。例如,不要機械式的朗讀,要帶著感情朗讀,在朗讀語氣方面進行把握,保證語氣運用與文章的特點相符,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與朗讀內容融為一體,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悟。很多學校在語文的學習中,有朗讀比賽、情景朗讀話劇表演,這都是對朗讀的很好的訓練。對提高語言能力和閱讀能力有很大幫助作用。
  • 家長如何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可是作為家長,如何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呢?希望下面的分享或許可以幫到你。詞語理解是提高小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一個先決條件,只有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才能讀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要從理解詞語入手。
  • ACL 2019論文分享:百度閱讀理解知識和文本融合模型KT-NET
    通過在海量無標註文本數據上預訓練足夠深的網絡結構,使當前最先進的語言表示模型能夠捕捉複雜的語言現象,更好地理解語言、回答問題。然而, 基於語言表示的機器閱讀理解模型通常還是從詞法、句法層面抽取答案,缺乏相應的背景知識以支撐對問題的深度理解和精準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