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要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我們該如何應對?

2021-01-09 廣州日報

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代表作

《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

關於基因工程、

物種進化與人類未來的暢想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假如有一天,外星人發現了人類的致命缺陷,還要對人類進行「基因編輯」,我們該如何選擇,又該如何應對?

這是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說《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破曉》《成年禮》《成熟》)中的終極拷問。這部美國非洲裔女作家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的長篇代表作將於近期上市。

圖:新書實拍

《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講述了人類的某次大規模核戰後,地球文明被摧毀,倖存的人類被外星人拯救的故事。外星人想要拯救人類種族,條件是人類必須與外星人進行「交易」,即讓外星人獲取人類的基因並進行編輯,人類與外星人生下混合孩子。這樣做的後果是,純粹的人類種族將不復存在。若人類不同意交易,則會因核輻射而慢慢消亡。小說講述了作為人類代表的莉莉絲作出艱難抉擇,以及她與外星人所生的後代為人類謀發展的故事。

圖:新書實拍

這部小說是一個關於基因工程、物種進化與人類未來的暢想,同時,通過外星人的眼睛來審視人類的局限性與矛盾。它還提出一個深刻的命題:人類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高貴與渺小之處。《莉莉絲的孩三部曲子》不僅長期作為小說和寫作課程的主教材(康乃狄克大學、佛羅裡達大學、杜克大學),還被用於人類學(MIT)、哲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性別教育(布朗大學)和其它跨學科課程。它還是《啟示人類進化新階段的20部精華著作》之一,目前,《星球大戰》女導演維多利亞·馬奧尼正在製作劇集。

圖:新書實拍

本書作者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是科幻界頗負盛名的作家,1947年巴特勒出生在加利福尼亞州,由寡母撫養長大。她從小害羞、孤獨,卻喜歡寫作。她曾在號角科幻寫作班學習寫作,與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大滿貫作品《夢蛇》的作者馮達·麥金泰爾成了室友。後來,巴特勒在此授課,《你一生的故事》作者特德·姜和《雷切帝國》三部曲作者安·萊基成了她班上的學生。2006年,巴特勒因中風摔倒,在58歲時去世。

圖:新書實拍

她出版了《語音》《血孩子》《傍晚、清晨、黑夜》《莉莉絲的孩子三部曲》《地球之種二部曲》(《播種者寓言》《天賦寓言》,已在國內出版上市)《羽翼未豐》等作品,這些作品為她獲得了包括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以及美國筆會的文學寫作終身成就獎在內的多項大獎。她在1995年成為第一位以科幻小說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的作家,2010年入選「科幻名人堂」。

作 者:[美]奧克塔維婭·E·巴特勒

譯 者:耿輝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吳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戴雨靜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劉慈欣給法學家的啟示
    基因編輯的倫理和法律邊界在哪?為什麼通過對劉慈欣作品的文本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在6月22日晚一場題為「劉慈欣論基因編輯與人類改進」的線上講座中,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頎結合劉慈欣的文本,給出了他的思考。該講座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主辦,該校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沈偉偉主持。只要安全,就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嗎?
  • 陳根:基因編輯的技術審思,我們離基因編輯實用化還有多遠?
    如果當某一個體出於個人的利益考量,藉助基因編輯技術對生命基因進行修飾,試圖改變自身或者下一代的容貌、智商、壽命等,從而獲取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優勢,將是人類進化史上的異變,其可能衍生的不利影響就是打破人類社會發展的公平性。
  • 日本批准利用人類受精卵進行基因編輯研究
    2016年5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日本政府的生物倫理機構日前批准了利用受精後的人類卵細胞進行基因修飾的基礎研究。這一政策上周(4月22日)剛剛頒布,不過,目前他們仍反對利用基因修飾技術進行臨床學研究。主要是基於該技術對人類可能具有未知的危害。基因修飾基礎的臨床試驗,包括在卵細胞水平矯正遺傳缺陷並將其送回子宮,這一過程中包含有眾多的風險以及對後代潛在的危害,因此目前經過基因修飾的卵子還不允許直接送回子宮用於生育。
  • 基因編輯遭遇前所未有危機?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容易造成染色體混亂
    基因組編輯涉及對細胞DNA序列的精確操縱,以改變細胞命運和生物特徵,具有提高我們對人類遺傳學認識和治癒遺傳疾病的潛力。 然而,評估早期人類胚胎中基因校正的研究報告說,突變修復效率低,鑲嵌率高以及可能產生病理後果的意外編輯結果的可能性。
  • 為什麼要阻止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完美的基因不好嗎?
    去年基因編輯嬰兒曾引發熱議,以基因技術敲除某段基因,使得嬰兒天生具備抵抗愛滋病的能力,但是其實是很冒險的,基因編輯過程中要用到內切酶,雖然能夠切除目標基因,卻仍不能控制對其餘基因的影響,這就可能造成具備某方面有基因缺陷的兒童,他們未來結婚生子就可能讓這種缺陷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擴散,危害到更多的人群。而賀建奎也因為這一冒險且倫理學審核不完備的試驗受到了處罰。
  • 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
    全球的食品供給需要應對這一挑戰。基因編輯食品,也就是從源頭來改造食物的特性,或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思路。當然,對於這種不明覺厲的基因技術,我們最關注的,仍然是基因編輯食品能否端上我們的餐桌。什麼是基因編輯食品?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已經介紹過。
  • 英國首次批准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實驗
    新華社倫敦2月1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1日宣布,英國人工授精與胚胎學管理局已正式批准該研究所一個團隊提出的在人類胚胎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的實驗申請,這是英國監管機構首次批准此類實驗。由克裡克研究所生物學家凱茜·尼亞肯領導的團隊去年9月正式提出相關申請。
  • 民法典為什麼要對基因編輯進行限縮、控制?
    文 | 劉雲生提要:基因編輯會扭曲、屏蔽、湮沒人的主體地位。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自為的存在,可能淪為他人意志或利益的產物,要麼淪為實驗室的小白鼠,要麼成為商業帝國的性玩偶。為什麼國家明令禁止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
  • 美國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或能消除家族遺傳病
    美國在2017年初對基因編輯技術謹慎放開後,國內科學家就開始在該領域內邁出大步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科學家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團隊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了美國首例轉基因人類胚胎實驗。由於牽扯道德倫理問題,人類胚胎研究屢屢處於爭議之中。
  • 獨家深度報告:基因編輯改寫人類的未來
    大量創新公司正在引領基因編輯治療產品的開發工作,並吸引了來自風險投資機構和製藥公司的大量投資。然而,我們也應該謹慎地看到,基因編輯產品成為常規療法之前,還需要解決定價和公共衛生政策等這些重大技術挑戰。 最近,在藥明康德「基因編輯專家獨家深度對話」系列中,我們邀請了全球基因編輯領域幾位領先的專家對這一激動人心的新技術進行了深入探討。
  •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限制編輯可遺傳生殖系統基因
    美國華盛頓時間2月14日11時(北京時間2月15日0時),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委員會正式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向全世界發布研究報告。報告將人類基因編輯分為基礎研究、體細胞、生殖細胞/胚胎基因編輯三大部分,分別就這三方面的科學問題、倫理問題以及監管問題進行了討論並提出相關原則。
  • 外星人存在的證據,基因檢測證實,這些長頭人是外星人?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那不過是人類想像出來的形象,但其實這樣的推測是缺乏邏輯性的,試問那些土著民族如果沒有見過類似的形象又是為什麼一定要忍受痛苦去重塑頭骨呢?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的祖先曾經見到過這種長頭骨的人,並且看到了他們身上有一些過人的能力,這才將其作為崇拜的對象並效仿之。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我們真的準備好對人類任何基因動手了嗎?
    儘管現代生物學研究了這麼多年,我們對於絕大多數生命現象、基因功能的理解可以說還只是冰山一角。我們準備好了可以對人類任何一個基因動手了麼?脫靶問題在動物實驗中解決了麼?你們能對這兩個孩子可能的不良後果負責麼?這兩個嬰兒的人生是實驗者有權利決定的麼?ta們本來得愛滋的風險有多大,為了做實驗而枉顧生物倫理學,這是受過訓練的科學家所為麼?對你們,是新聞是噱頭是投資,對ta們,是不可逆轉的一生!
  • 基因編輯嬰兒誕生後 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炸鍋了」
    「整個人類社會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是非常謹慎的。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都沒有權力輕易改變人類的基因庫。一旦改變,風險是什麼,我們現在都不可預料。」翟曉梅說。據一位參會者稱,處於風暴中心的賀建奎已到會議報到,尚未公開現身。
  • 紀錄片人類本性(Human Nature),講述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故事
    這種新的力量將如何改變我們與自然的關係?它對人類進化意味著什麼?要開始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顧數十億年的歷史,展望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影片前半部分:對基因編輯技術介紹電影的第一部分主要關注Crispr背後的科學。CRISPR是DNA的某種編輯器。
  • 基因編輯嬰兒與人類遠景:誰的世界?
    三年前,第一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在華盛頓召開,中國科學院是舉辦方之一。據媒體報導,這屆峰會討論非常熱烈,但最後還是達成了一個共識:在目前狀況下禁止用於人類生殖的相關細胞系的基因修飾和編輯。這個共識,也是首屆峰會為基因編輯技術劃下的一道紅線。為什麼要劃這道紅線呢?
  • 白春禮代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不能因噎廢食
    本報記者 張佳星兩會話題「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發生後,國際學術界非常關注,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等單位共同發起了關於該事件的大討論,並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參加,國際科學界對一些問題形成了共識。9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說,共識包括:就目前而言,在技術不成熟、相應的社會倫理問題未得到充分討論解決之前,我們應當禁止對於人生殖系基因編輯的臨床試驗和應用;而對於基礎性研究則可以允許科學家嘗試探索,否則會影響科技創新的步伐。白春禮認為,生物技術立法應當順應新興生產力發展的需求,為生物技術發展保駕護航。
  • 【案例分析14】-基因編輯事件
    [8]       同時,基因編輯在此引發了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國內外由眾多學者對此進行探索。有在安全前提下支持基因編輯者:當安全性問題解決之後,鑑於該技術對人類所具有的特定價值,一味地禁止該技術的臨床應用並非最好的選擇。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 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徹底改變人類生活,腦機接口的出現讓科幻照進現實,CRISPR基因編輯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未來,科學技術將如何發展?又會怎樣影響人類?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編者按: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徹底改變人類生活,腦機接口的出現讓科幻照進現實,CRISPR 基因編輯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未來,科學技術將如何發展?又會怎樣影響人類?魯白教授介紹道,目前公認的尺度是能夠在體細胞中進行基因編輯,但禁止在精子或卵細胞這樣的生殖細胞中進行;因為前者僅僅會影響你個人,而後者可能通過繁殖影響下一代,甚至改變更多人。而人類有權利決定自己,但沒有權力影響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