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有隨大流的傾向?星座為什麼會有市場?長期看電視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情侶視角偏差怎樣造成衝突的?戒菸的人為什麼總是會失敗?….
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他的行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來自他人的影響?
我們作為旁觀者,有一種本能的傾向,就是使用一個人的內部因素,比如性格、思想、動機等等,來解釋這個人的行為。然而實際上,很多時候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個人的這些內部因素,而是社會情境。所謂的社會情境,指的是一個人所在的外部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別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狼書今日共讀書目是《社會性動物》,這本書傳達了一個顛覆以往觀點的核心觀點:許多時候,恰恰是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社會情境,才是我們做出各種行為的根本原因。
《社會性動物》是阿倫森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社會心理學的聖經。這本書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有趣的心理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匯點的獨特魅力。幫助我們從全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生活。
作者:艾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美國]
當代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師從20世紀最偉大的社會心理學費斯廷格, 是美國心理學會110年歷史上唯一一位獲得所有三項大獎的心理學家:傑出研究獎(1999年)、傑出教學獎(1980)和傑出著作獎(1975)。1981年, 他被授予美國教育促進與支持理事會的年度教授稱號,1992年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這些是一位心理學家的至高榮譽。
核心內容
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四個觀點:
1,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2,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
3,許多時候態度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對於行為的事後解釋;
4,如果想要拉近和一個人的關係,最好的辦法可能是讓他幫你的忙。
第一部分
為什麼說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社會情境對我們有著怎樣的影響?
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裡有一段話:「從本質上講,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些生來離群索居的個體,要麼不值得我們關注,要麼不是人類。」這段話被作者引用來說明核心觀點。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文明社會中,每時每刻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如果把這種影響全部扔掉,一個人不再和別人發生任何互動,那麼這個人其實已經不算是人類了。
所謂社會情境,指的是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受別人的影響。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社會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樣一個人,放到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表現。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社會情境的影響,將人的行為歸結為個人內部的動機、態度等因素,在心理學上也稱為「基本歸因錯誤」。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人做了一件非常討厭的事,通常會推論說,這個人是壞人,品性惡劣。但事實可能並不這麼簡單。
情境影響行為的另一個例子是從眾。比如工作閒餘,大家組隊玩王者榮耀,如果你不玩可能會被孤立。即使你很不喜歡這個遊戲,但為了更多的話題和參與,多數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加入。也就是說,你可能覺得自己是一個思想獨立的人,不會輕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從眾,情境的力量可能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除了從眾之外,我們還很容易服從權威的壓力,做出正常狀態下自己不會做的事。
作者將這些情境對人類的影響總結為阿倫森第一定律:做出瘋狂舉動的人未必瘋狂。
第二部分
你的思維中存在著哪些沒有意識到的偏差?
人類存在許多認知偏差。也許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思維開放的人,能夠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做出理性的決策,實現最大化的利益。然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卻表明,大多數人並沒有那麼理性。人類其實是「認知吝嗇者」,因為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有限,我們並不會理性分析全部信息,再做出最優的判斷,而是會找捷徑,依賴於直覺偏見,做出一個說得過去的決策。這種傾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維比自己想像得更保守,傾向於維護現有的知識、信念、態度和偏見。
證實偏差,意思是說,當我們持有某種信念時,就會主動尋找那些支持我們信念的證據,而忽視那些與我們的信念相違背的證據,這使得改變觀念就能成了一件很難的事情。
事後聰明偏差,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事後諸葛亮。如果知道了一件事的結果,我們經常會誤認為,自己之前已經預測到了這樣的結果。
消極偏見,人類進化的一個奇怪的特點是它傾向於消極,通常壞事比好事具有更大的威力。
記憶是真實的嗎?作者的一個讓人震撼的觀點:記憶是重構的過程。人們會對記憶進行過濾和改造,根據外在暗示和心理述求對記進行修正,以和自己的情感和信念保持一致。
第三部分
究竟是行為決定態度,還是態度決定行為?
在生活中,我們一般會認為,人們先有一個態度,再去做一件事。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在一些情況下,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其實並非那麼簡單,而是受到許多外在因素的影響。許多時候態度不是行為的原因,而是對行為的事後解釋
有時候,態度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甚至是反過來的,我們首先做出某種行為,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認為自己是合乎邏輯的、合理的,是反映了我們的態度的。這種認知偏差,也就是認知失調,是指一種緊張衝突的狀態。如果一個人同時擁有心理上不一致的兩種認知,比如矛盾的想法、態度、信念、意見,就會進入這種狀態。這種認知失調會讓我們感到不愉快,於是我們就會有意化解這種衝突的狀態。
第四部分
想要拉近和別人的關係,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想發展人際關係,常見的一種思路是為對方付出。但心理學研究卻發現,這種刻意討好的做法,未必總能奏效,有時甚至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如換個思路,請對方幫你個忙。幫完之後,你們的關係反而會接近許多。這是因為,態度很多時候是對行為的事後解釋。對方幫了你的忙,事後就會說服自己:「我為什麼要幫他呢?因為他是個很好的人」 讓自己相信你是一個值得被幫助的人,也值得交往。
理性&思考
這本書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心理學這門學科的魅力。它告訴了我們,社會情境這個常常被人們忽略的因素,在很多時候其實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不管你是從事哪一個行業,或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今天的共讀都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更加理性的角度審視自己,幫助我們避免各種各樣的思維偏差。其次,也可以讓我們更加寬容地看待別人的行為,不去急於下結論,通過冷靜客觀地分析,更加靈活地處理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