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約珥·詹姆斯 約翰·斯特裡特
來源:www.chinamuzhe.com
要用神學思維理解輔導:基督徒不使用神學思維時,就會受到蒙蔽,在輔導中接受異端的思想和實踐。
蘭伯特:輔導者可能明白輔導是一種神學事工,也可能不明白。他們可能是優秀的神學家,也可能是差勁的神學家,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是在神學事業上埋頭苦幹的神學家。
1.心理學的神論:
融合主義者認為心理學能夠而且應該與聖經融合。他們常常忽略的一個事實是,世俗心理學並不是在神學上中立的體系。它在自己的核心思想上對神、基督、人和救恩等已有預先存在的觀點。
(1)問題: 各種世俗心理學中預先存在的神學能否與真正的聖經神學相融合呢?心理學的神論跟聖經神學的融合與它跟其他假宗教(如摩門教、伊斯蘭教或佛教)的混雜一般無二。
(2)資料:塑造現代心理學的一些關鍵人物…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不信仰上帝的人文主義者、現代心理學之父弗洛伊德,創立了他的心理學,為要取代宗教信仰。
證據: 1907 年 3 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與上帝交鋒了,他在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之前發表了一篇論文,文中他得出結論說宗教是一種「普世的偏執性精神官能症。」 弗洛伊德在其著作《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中大肆嘲笑宗教信仰。他對於宗教那種強烈的仇恨在他的書裡表露無餘,而卡爾·榮格、埃裡希·弗羅姆和弗洛伊德的其他大部分追隨者又繼承了這種仇恨。
• 卡爾·羅傑斯:(羅傑斯)在紐約協和神學院學習的時候接觸到了一種關於宗教的自由主義哲學觀。於是他與基督教信仰決裂,決定脫離之前委身的任何信仰的固定模式的限制來幫助人。
• 卡爾·榮格:榮格的多種多樣的神秘體驗包括其所謂的與死人對話甚至交往……榮格的精神導師費樂蒙成了他終其餘生發展的心理學理論的基礎。
要點:心理學的創立者是面對人的,他們故意與上帝和基督教為敵。他們公然想要發展出一種自覺的截然不同的觀點,以取代基督教中的人論。
約翰·麥克阿瑟:我們今天所說的「基督教心理學」其實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說法。其中的「心理學」 不再有探究靈魂的意味,它所描述的是各式各樣以人文主義為基礎的治療及理論。心理學的前設和其中多數的學說,是無法成功與基督教真理相融合的。
二、心理學的神論縱覽:
(1)心理學的神論: 上帝不存在。即使存在,對於改變也是微不足道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被輔導者對上帝的信心並不利於其精神分析的過程,因而必須加以否定或排斥。上帝和信仰上帝是一種神經官能症。
(2)基督教心理學:
李奇·甘茲:「基督教心理學家」出於好意,已在他們的心理諮詢室裡高興地接受了相關的方法論和觀點,而這些方法論和觀點就其本質來說是否定上帝的。
基督教心理學家面對兩個問題:
1) 實用的無神論
基督教心理學家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故意不把上帝帶入心理輔導中。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師從的那些心理學大家都是無神論者,所以在他們的輔導體系中沒有上帝的位置。
李奇·甘茲:撇開輔導雙方對上帝、人和宇宙的觀點,輔導就無法進行。「我在治療中不談論上帝」並不是中立的說法,而是一種關乎上帝的有力聲明——上帝不夠重要,沒必要在輔導中提及。
2)歪曲
基督教心理學家往往在輔導中歪曲或很少言及上帝,因為他們所接受的世俗心理學體系禁止提及神的某些屬性。
大衛·鮑力生:基督教心理學家經常性地忽略上帝的很多屬性,特別是對於他的權能、聖潔、公義、君權和大能幾乎隻字未提。他們最常提到的是天父的愛,然而若不考慮上帝完整的特性,這種愛就就成了天上偉大治療師無條件的肯定。
(3)聖經的神論:
創世記1:1:起初神……
箴言 1:7: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耶利米書 9 :23-24:耶和華如此說:「智慧人不要因他的智慧誇口;勇士不要因他的勇力誇口;財主不要因他的財物誇口。誇口的卻因他有聰明, 認識我是耶和華,又知道我喜悅在世上施行慈愛公平和公義,以此誇口。這是耶和華說的。」
要點: 從一開始就假設上帝不存在、不重要或上帝與輔導背道而馳,這樣的體系怎麼能與聖經相融合呢?聖經的前提條件是上帝。
(1)心理學的基督論:
耶穌基督不是人類歷史的中心,信耶穌也不是生活安穩的關鍵。信仰基督和他在十字架上的代死,以及基督在成聖過程中持續作工,這些對於輔導過程都是無關緊要的。
(2)聖經的基督論:
約翰福音6: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腓立比書3:33: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
歌羅西書1:18:……他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要點:在本質上無基督的體系中被當作是一種附屬品無法使基督得著榮耀。只有當他居首位時,他才得著榮耀。
約翰·麥克阿瑟:基督教信仰是與包羅萬有的基督建立一種完滿的關係。任何相信上帝話語的人都沒有理由糾結於這樣一個不言而喻的真理。
大衛·鮑力生:在最深的意義上,信仰(即基督教信仰)並不是僅僅提供一個與其他模式競爭的「更好、更真的」心理學模型。它帶來的是真實得救的人……
要點:那些既不源於耶穌基督也與耶穌基督無關的體系不應該被「基督教化」,也不應該被納入基督教。
(1)心理學的聖靈論:
聖靈並不存在。即使聖靈存在,他對改變人或解決人的靈性和情感的問題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2)基督教心理學:
麥克阿瑟:心理學上的成聖已取代了聖靈充滿的生命。教會內廣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心理治療往往比使人成聖的聖靈更能有效地改變一個人,特別在處理最麻煩的個案時更是如此。
要點:心理學技巧促使人改變是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聖靈對於改變的過程來說是多餘的。無論採用這種心理分析技巧的心理學家是否是基督徒,假設莫不如此。技巧就是一切;聖靈無足輕重。
(3)聖經的聖靈論:
加拉太書 5 :16、22、23: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 信實、溫柔、節制……
羅馬書 8 :13: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異議:「但心理學有時候不也是起作用的嗎?」
回應:什麼是起作用?輔導是通過仰望上帝、基督、聖靈、救恩和順服基督來榮耀上帝的嗎?從這個層面來看,即使心理輔導也會「起作用」,但它並沒有做工。
要點: 解除痛苦並不是輔導的唯一目標。
(1)心理學的人類學: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反應和態度是由人的原始衝動與大量的個人經歷合在一起支配的,對此人並不自知,也不會有意識地控制。從本質上講,弗洛伊德認為人是受本能支配的野獸,被性衝動和攻擊性所主宰。弗洛伊德是一個形而上的唯物主義者。他不相信人有靈魂。
斯金納:(斯金納說)人僅僅是一種動物,而我們也必須像這樣對待他……斯金納改變人的方式類似於共產主義者洗腦的方法……人從每一層意義上來看,不過是一隻非常複雜的老鼠而已。
卡爾·羅傑斯:羅傑斯的基本前提是:人自身就有他所需要的一切資源。輔導者不需要給被輔導者提建議。尤其是他切不可將權威書本上的指導意見強加於人,因為這樣做會違背被輔導者的個性。
關於改變的智慧和力量:羅傑斯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是與生俱來的,它就像一種指引我們方向的內在導航機制,以致我們憑直覺就知道完成自我實現的途徑。因此,每個人變成了他自己最好的導師……這就是羅傑斯的非指導性輔導法的由來…… 他的理論核心是,我知道什麼最適合我。其他人不知道,也不應該試圖告訴我或影響我。
(3)聖經的人類學:
創世記 1 :23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使徒行傳 17:28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
使徒行傳 17:30-31 (神)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借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
箴言 16 :25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言 28:26 心中自是的,便是愚昧人……
傳道書 9:3 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裡狂妄……
麥克阿瑟:聖經沒有一處建議人們要通過審視內心來尋求答案。
總結: 人不僅僅是一種高度進化的動物。他是按照的形象被具體而獨特地創造出來的,為要與上帝建立公義的關係,並且完全依靠神所賜予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改變。
要點:人僅僅是一種動物,並且擁有與生俱來的內在導航機制,這種機制能萬無一失地引領他通向智慧之路——基於這種觀點的體系怎麼能與聖經關於人的罪和違背神的愚蠢的觀點相調和呢?
(1)心理學的罪論:
1)人性本善。
弗羅姆將人性描述為本質上和天性上是善的,並將一切壞的、惡的歸因於社會…… 羅傑斯認為,人在本質上是善的,不是惡的。根據自尊的信條,世上沒有壞人,只有認為自己壞的人。
2)罪是自我關注不夠。
所有現代心理學關於人的動機和人格的理論都假定自我獎賞……是唯一起作用的道德原則。罪源於未能發展自身的潛能。
3) 思想或行動的道德價值是由人決定的。
臨床心理學對人類的觀點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只有一個重要的例外,那就是他們都認為人與上帝沒有關係。羅傑斯明確說到:「進行選擇的是我」,「為我決定經歷的價值的是我。」羅傑斯認定,當一個人「以這樣一種方式看待自己:任何自我經驗都不能被區別對待,都或多或少地比其他東西更值得積極關注」的時候,就產生了無條件的自愛。
評論:換句話說,羅傑斯告訴我們,一個完全發揮出潛能的人塑造了自己的道德。任何自我經驗(無論是殺人還是行善)並不比其他事情更值得積極關注,只要他是在做自己的選擇。
4) 隨心所欲的神學:
在大多數心理學體系中,心理不穩定據稱都是因為沒有遵從你的情感和本能。羅傑斯強調,人的自主對於成功的人生必不可少。實際上,一個人不能維持這種自主的時候就會生病。人是以下因素的受害者,即惡劣的環境、遺傳、父母的教育、教會或隱秘且無法控制的「潛意識」的作用力。
評論:心理學只是一種變相的推卸責任。弗洛伊德的最根本的前提是,一個人不需要為他的行為負責,應該為此負責的另有其人。所以如果被輔導者表現不好,他切不可因此受到責備。
傳道書11:9 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 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
人是有責任的罪人,並非受害於惡劣的環境、遺傳、父母或隱秘且無法控制的「潛意識」的作用力。
雅各書 1 :14 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
哥林多後書 5:10 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臺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亞當斯:神要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思想、言論和行為負責,無論外部的壓力和影響怎樣。
彼得前書 4 :4-5 他們在這些事上,見你們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就以為怪,毀謗你們。他們必在那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帳。
泰勒和格雷迪:將罪歸入疾病的範疇……等於將人視為生病的受害者,而不是對上帝負責的罪人。這樣就消除了悔改的必要性……罪責和內疚消失了,沒必要有一位救主…… 生病的人需要康復,罪人需要的才是基督。
(2)基督教心理學的罪論:
許多基督教心理學家已經接受了羅傑斯的謊言——自我表達比順服更重要 。所幸的是,其他人沒有接受。但是,那些沒有接受的人仍然傾向於將罪主要(甚至僅僅)定義為給人造成不便的東西,而不是攻擊上帝這位立法者的聖潔標準和屬性的東西。
例子:登山寶訓將人格上的反常概念化為一種憤怒、忍受怨恨和報復的傾向;性慾、通姦和離婚的傾向;仇恨敵人的傾向;比如貪婪……一個在行為態度上沉溺或陷入這種狀態的人,為人處事會很差勁,不會是成熟、幸福和安定的。
注意:羅傑斯的心理學自我理論不允許將這些邪惡的行為或態度描述成違背神的罪。在他看來,這些行為之所以錯,主要是因為它們起了壞作用,並導致人苦惱和不安定。這與神和神的律法不相干。
要點:當你採納一種斷然否認權威道德標準的心理學體系時,就很難將罪解釋為悖逆或違反律法。
(3)聖經的罪論:
1)人生來有罪,天性邪惡敗壞。
以弗所書2:3 本為可怒之子,和別人一樣。
詩篇51:5 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羅馬書3:23 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亞當斯:有關人根本問題的內情就在你裡面。你能從書架上拿下幾十本系統闡述人的問題的書,但你知道,人的問題的答案就在你書桌上的《聖經》第三章裡。
2) 罪是指違背神的聖潔標準。
約翰一書 3:4 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
顧韋恩:罪是指在行為、態度或本性上不符合神的道德律。
(1)心理學的救恩論:
人是自己的拯救者(「我們還不知道人能發揮多大的潛能,」BF 斯金納說)。而且, 耶穌基督的福音與人的改變無關。事實上,指出一個人有罪且需要得到神的饒恕,這樣做不僅適得其反,還會起到消極作用,因為這種說法傷害了人的自尊心,而自尊心正是人類得以穩定、健康生存的基礎。
蓋理·阿爾米論心理學的假福音:在我裡面的是罪性,而不是當今一些基督徒圈子所推崇的受傷的內在小孩。我們不斷地試圖將裡面的罪的事實和外面的救贖的順序顛倒過來,即罪是從外面而來,而救贖是從裡面生發。這種顛倒無疑是頓悟導向心理療法的虛假福音最吸引人的地方。
(2)基督教心理學:
大衛·鮑力生: 對於大多數基督教心理學家來說……上帝在十字架上的愛只是顯明了人在上帝眼中何等寶貴,好提升人的自尊心,並滿足被愛的要求。
觀點:罪、上帝面前無可推諉的過犯、上帝的忿怒和上帝差基督為罪人死所顯出的完全不配得的恩典,這些事實在基督教心理學的教導中根本找不到。
(3)聖經的救恩論:
約翰福音 8:24 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 必要死在罪中。
使徒行傳 3:19 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這樣,那安舒的日子就必從主面前來。
羅馬書 5:1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神相和。
羅馬書 8: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1)心理學的教會論:
改變的地方是心理學家的輔導室,或是由許多非信徒組成的支持小組。在這個過程中教會的角色不是必要的,而且事實上,委身在一個教導聖經的教會可能會令被輔導者事與願違。
(2)基督教心理學:
基督教心理學家傾向於以世俗心理學家的觀點來看待輔導,把它視作一種專業活動,與耶穌基督的教會沒有任何必然聯繫。
(3)聖經中的教會論:
以弗所書4:15-16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
觀點:從聖經的角度來說,教會才是改變發生的地方,因為信徒運用屬靈的恩賜彼此服侍。
羅馬書 15 :14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
麥克阿瑟:正式與非正式的輔導都應在地方教會進行,在每一個事工與團契的層面進行。領受恩賜的教會肢體自然而然地以警戒、勉勵、扶助與教導等各種方式相互服侍……當這些功能從團契中被抽出而轉到心理診所時,整個教會的生命也會受到影響。不幸的是,在心理學融入教會的熱潮中,富有恩賜的信徒經常在以聖經原則來輔導其他信徒上受挫。結果是,信徒的屬靈恩賜被嚴重忽視。
(1)心理學的成聖觀:改變與耶穌基督、福音以及聖靈的工作無關。聖經對於改變的過程來說是多餘的,使用聖經做輔導通常只會適得其反。改變是自生的,而且是由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專業人士運用技巧帶來的。
(2)基督教心理學:很多基督教心理學家都是由屬世的指導老師訓練出來的,他們認為改變主要是由心理分析的方法帶來的。福音、禱告和聖靈的工作能帶來些許的幫助,但不是必要的補充。
(3)聖經的成聖觀:
1)改變是由基督帶來的。
加拉太書 2:20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舍己。
2) 改變是由聖靈帶來的。
哥林多前書 6:11 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
加拉太書 5 :22-23 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3)改變是由福音帶來的。
哥林多後書 5:17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 新的了。
4)改變是由聖經帶來的,不是由方法帶來的。
約翰福音 17:17求你用真理使他們成聖,你的道就是真理。
彼得前書 2:1-2 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
提摩太後書 3: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觀察:基督教和心理學在改變的源頭、標準、能力和方法等方面都完全不同。
(1)心理學的末世論:人死後沒有生命。天堂並不存在,也不會為改變帶來動力。(注意:超個人心理學從根本上來說是新紀元運動的分支,它相信轉世、涅槃以及其他東方神秘主義觀念)。
(2)聖經的末世論:
1)正確的天堂觀是安穩生活的關鍵所在。
約翰福音 14 :1-3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那裡。
2)正確的天堂觀是聖潔生活的關鍵所在。
歌羅西書 3:2、4-5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一同顯現在榮耀裡。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汙穢、邪情、惡欲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
約翰一書3:2-3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所有的心理學系統都具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神學觀念,這種觀念不可能與真正的聖經神學相融合。
由大衛·鮑力森概括的事實:
事實上,各種心理學派系的背後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儘管(它們)表面上看起來互不相容……但它們都一致認為人類是自治的,不用向一位能說話、行事的客觀存在的神負責;它們都主張人的根本問題不是罪……它們都主張人生主要、特殊和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某種決定性因素,而不是關於順服神還是悖逆神的選擇;都主張改變的答案或力量存在於個人、人際關係或是醫藥化學之中;都主張耶穌基督和神話語的事工絕不是罪和痛苦(即功能障礙、煩躁和各種綜合症)的解決方法;都忙於試圖證明基督信仰對事物的觀點根本不正確。融合主義者似乎忘記了心理學是有神學的,只是心理學的神學與聖經神學徹頭徹尾不同。心理學和摩門教、伊斯蘭教或佛教一樣,都不能與基督教融合。
觀察:在嘗試融合時,聖經神學總是服從於心理學神學,並被它抹煞。
巴爾克利:心理學一旦成為真理的主宰,神學就成了失敗者。這樣一來基督教教義就需要根據心理學的學說重新定義。
蓋理·阿爾米:基督教心理學的問題主要是神學問題。雖然心理學療法的教義是異端,但是我們可以使其披上「耶穌的話語」的外衣……就可以把它當作基督教的教義。
麥克阿瑟:今天,沒有什麼比一窩蜂地衝向世俗心理學學說對教會生命更具威協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