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格基金的創始人徐小平曾說過:「合伙人的重要性超過了商業模式和行業選擇,甚至比是否處於風口上更重要。」其實翻看任何一家成功企業的歷史,無論是馬雲創辦阿里巴巴時的18個聯合創始人,還是小米初創時雷軍到處網羅優秀合作夥伴,最後都驗證了合伙人在創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樣,投資界也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讓我投資一個只有一個創始人的企業,除非真的發生奇蹟。」這也說明了合伙人的重要性。所以說,創業需要的是一個系統,而非某一個人的才幹。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時代,單獨一個人不可能具備創業需要的所有技能和資源,況且,有些還涉及到專業領域的問題。所以,我們老闆始終要記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創業者自己不要過於逞強,不要以為自己是十項全能。
我記得,徐小平老師還說過這樣一句話:「不要用兄弟情義來追求共同利益,這個不長久,一定要用共同利益追求兄弟情義。」否則很容易上演兄弟式合夥,仇人式散夥的悲劇。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如果合伙人選錯了,那分道揚鑣也成為必然。我舉個案例啊,西少爺肉夾饃,可謂是餐飲界的明星品牌,我也無數次提起這個很有網際網路思維的餐飲品牌,但他們也曾因為合伙人問題,導致昔日並肩作戰的創業夥伴,最後對簿公堂!差點導致企業一蹶不振。
西少爺在2014年4月8日成立,創始人孟兵佔股40%,宋鑫佔股30%,羅高景佔股30%,在開業不到一周後,估值就達到了4000萬,然後公司信心滿滿地開始了壯烈的股權融資之路,並在海外進行了複雜的VIE結構設計。然而,在看似一片大好情勢下,2014年11月13日,西少爺創始人之一宋鑫在知乎上發布了一篇名為《西少爺賴帳,眾籌的錢怎麼還》一文,指責CEO孟兵將其逼走,拖欠早期眾籌股東的錢不還。14日晚,另外兩位創始人羅高景和袁澤陸公開回應宋鑫的指責,稱其全文污衊,孟兵則以新品研發為由表示不再對此事件說明。於是,1月30日,宋鑫起訴了公司。其實本次內亂,首先就像孟兵自己說的,大家在合作之初對彼此不夠深入了解,沒有在一起的工作經歷,後來才發現大家合不來;第二呢孟兵說宋鑫在價值觀,經營理念和企業目標上都跟他不同,然後呢有沒有很好的交流,所以導致了矛盾的總爆發。在我看來啊還有三個更重要的原因,第一就是創始人股權設計不合理,創始股東和眾籌股東都存在嚴重的股東架構問題,你想想啊,本來大家的股權就很相近,最開始還無所謂,可短短一周時間企業估值就達到了4000萬,你想這個時候,在沒有一個絕對核心股東的情況下,誰還能淡定呢。第二呢,在創始人股權問題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有草率進行眾籌引發了事件的餘火。第三呢,本來創始人股權設計就有問題,融資正好是彌補這個硬傷的最好機會,可是融資後股權又沒有進行優化和彌補,一個個問題連環錯雜,最後導致西少爺創始人難以招架。
那麼創業的合伙人怎麼找?尋找合伙人的標準是什麼?我給大家總結三個標準。
標準一:共同的價值觀
這是選擇合伙人的核心要素。性格可以各異但價值觀必須相同,只有那些擁有相同或相近價值觀的人,才會有共同的認識和追求。就像幾個合伙人,你問其中一個,你的夢想是什麼,他說,我的夢想是讓我的企業成為行業第一,能夠最大的實現企業價值甚至改變一個行業現狀;你問另一個,他說,我的夢想就是儘快賺錢買房買車然後退休享受生活,那我估計這個合作很難長久。一句話,價值觀不同,合作就是空談!
標準二:與自己優勢互補
只要是人就會存在不足之處,創業者也不例外。所謂互補,是指合伙人之間需要在不同的領域各有所長,以此彌補各自的不足。只有合伙人各有所長,才能各有分工。西少爺就是因為他們幾個創始人呀,都是BAT這樣網際網路公司出來的IT男,大家的能力和優勢太過近似,沒有形成有效的互補,再加上股權又很接近,所以導致了誰也不服誰。就像雷軍當初創建小米的時候,首先就是到處網羅所需不同領域的頂尖人才作為合作夥伴,後來連雷軍也說,他們幾個初創合伙人平常其實很少見面,因為每個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有明確的分工,所以只要在手機上互通有無,就可以做到高度默契。每個人負責自己專業內的一攤兒事,只要自己做好自己負責的事情,企業就可以很好的運轉。這就是擁有優勢互補的合伙人的好處,我們很多老闆之所以累,企業之所以發展緩慢,很大原因就是一個人經營或者合伙人選擇的不好,沒有形成互補。當然,合伙人選擇一定要謹慎,寧缺毋濫,有時候找合伙人比找老婆還難找,老婆找錯了還可以將就著過,合伙人找錯了那就只能散夥了。因此,尋找合伙人還有第三個標準。
標準三:擁有共同經歷
合伙人之間呀一定要有有共同的經歷,起碼發起人和各合伙人必須有著共同的經歷,因為共同經歷讓雙方更加知根知底,彼此了解和熟悉,在合作過程中,配合默契程度才會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