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我國年輕人負債率已經達到了1850%,以貸養貸的人更是佔據整個負債群體的30%,90後的平均負債高達12萬元。
年輕人借債的錢幹什麼去了?無疑就是消費了,基本上是房貸和消費貸。最新調查顯示,消費貸款年齡分布中,80後佔比佔3成,90後佔比更是高達5成,可以說90後真正的已經成為了消費貸的主力軍了。
提前消費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原則也要掌握,不該借的錢不能借,否則就有可能被拖入無底的深淵。雖然曾經的借款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償還的,但是如果你遇到以下七種情況的任意一種,國家規定,你不用再還錢了。
第一種情形,砍頭息。
砍頭息是指貸款公司在放貸時直接從本金中預先扣除應償還的利息,但是今後還款利息的計算仍然是按照全款計算的。
這種情況一般都發生在民間借貸的小額貸款公司身上,表面上這些小額貸款公司的利息並不是很高,於是很多急於用錢的人就從這些小貸公司借款。實際上,如果借款人不懂,看似不怎麼高的借款利息,最後的實際利息卻比名義利息高了很多。
我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張三向某小貸公司借款12萬元,利息為12%,約定一年還本付息,每月還本金1萬元,一年的利息是1.44萬元。這個條件咋一看,也沒有什麼問題,也是符合國家規定的,但是,這個時候的小貸公司可能就會給借款人挖了一個「坑」。小貸公司先要求借款人從借款本金中支付利息,這樣借款人實際到手的借款10.56萬元,但是以後卻仍然要求借款人還12萬元本金。最後綜合算下來,借款人實際借款利率為24%,比名義利率高出一倍。
這種借款的砍頭息是國家禁止的,借款人不需要還款12萬元,而只需要還實際到手的借款10.56萬元,多餘的本金就不用還了。
第二種情形,超出國家規定借款利率的「高利貸」。
民間借貸這一約定俗成的稱謂由來已久,為廣大群眾所熟知,執行的是兩線三區模式,「兩線」指的是年利率24%的司法保護線和年利率36%的高利貸紅線。三區分別是司法保護區、無效區和自然債務區。即約定利率超過年利率24%的,人民法院不予以保護。對出借人起訴要求借款人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司法保護的上限是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支付超過年利率24%的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對於年利率24%至36%之間的利息,借款人已經支付的,人民法院也不予幹預。
但是在《民間借貸修訂規定》之後,通行的標準是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每月20日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目前一年期LPR為3.85%,4倍也就是15.4%,也就是說,當借款利率高於15.4%的時候是無效的。
第三種情形,套路貸。
套路貸是在借款人不懂得條款的情況下,被「忽悠」不明不白稀裡糊塗地按下了「手印」,被忽悠的對象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輕人,這些出借人利用借款人缺乏社會經驗的缺點「慫恿」年輕人借款,而年輕人往往對條款重視不夠或者理解不夠,導致對籤下的借款合同不是很了解,當發現問題的時候,又不懂得請求協助,最後被迫還了很多錢。
比如曾經的「校園貸」就是典型的例子,部分學生由於深陷還款陷阱,甚至走向了不歸路。
第四種情形,借貸資金用於違法犯罪活動。
如果貸款人明明知道借款人借錢不是走正道,而是用於國家明令禁止的行業,這樣的欠款也是可以不還的。
比如張三明明知道李四借款用於賭博,但是仍然把錢借給了李四,一旦出現借款糾紛,法律是不會支持這樣的借款的。除非李四自覺願意還錢,如果李四賴帳,李三想追回欠款就會比較困難,如果起訴,法律不會支持。
第五種情形,超過了訴訟時效的借款。
訴訟都是有時效的,對於借款而言,法律規定是3年。
即將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對於訴訟時效做了規定(第一百八十八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從訴訟時效的角度看,如果借條註明了還款日期,那麼訴訟時效就從還款日期的次日起計算三年。
如果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內沒有主張自己的權利,那麼錢款自然就追不回了。
第六種情形,向無民事行為能力放款。
無民事行為能力是指公民不能獨立進行民事活動,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進行民事活動,包括未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別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比如向8歲以下的小孩、精神病患者放貸,法律是不會提供保護的。
第七種情形,盜取信息的借款。
網際網路的發展也給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空間,他們利用各種途徑盜取了用戶信息,違法進行買賣,然後利用這些被洩露的信息進行違法活動,有些人就有可能莫名其妙地背上債務。
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只要能證明債務不是自己操作,就不需要償還這筆借款。雖然不用償還,但是在處置過程中勢必會給當事人帶來身心健康損害,所以大家平時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要輕易洩露個人的身份信息。
如果你遇上了以上幾種情況的任意一種,你都是有理由拒絕還錢的,但是在平臺的絕大部分都是要還的,所以借款不要有僥倖心理。
在這個互聯科技高度發達的年代,金融科技也得到了高度發展,各種平臺鋪天蓋地的廣告鼓勵大家去消費。但是作為有理性的消費者,消費一定要量力而行,適度消費,不能為了消費而大量從平臺借款,否則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上了「老賴」名單,甚至影響個人徵信,出現不應有的麻煩。#自媒體錢途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