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的到來,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家辦公、上網課、開學延期......面對這些變化,我們的心理也在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孩子們,超長的假期使得他們必須長時間宅在家中。如今,適應了在家生活的孩子又要回歸學校了,不免得出現各種不適應。
面對復學,不少孩子出現了焦慮情緒,而且生活作息紊亂,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學習。
由於疫情延遲開學,親子之間相處時間增多,有些孩子與父母也產生了不少爭執。父母生氣之餘,也開始擔心孩子的心理。
相對成人來說,孩子的心理調節尚未發展成熟,因此在面對一些突發的事件時,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不過,適當的焦慮其實具有積極的意義,可以充分調動身體各臟器的技能,適度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和警覺性。
除非孩子持續感到緊張不安,並且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家長們就要重視起來,及時向心理醫生諮詢,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
面對孩子復學產生的焦慮情緒,以及親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家長一定要放平心態,與孩子好好溝通。
不要急於對孩子提出學習上的要求,而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日常生活習慣。多給予孩子正面的支持和引導,寬容孩子的不適應階段,給孩子慢慢調整的時間。
長時間宅在家裡,生活方式單一,親子之間的矛盾容易激化。有的孩子會出現不服管教、故意跟父母作對的逆反心理。這時候家長們要保持克制,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多尊重孩子,與孩子理性溝通。
對於孩子沉迷遊戲、不專心學習的問題,家長的指責、謾罵只會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導致問題惡化。家長儘量以身作則,帶動孩子減少慢慢減少遊戲時間,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家長應該先放下對孩子學習的要求,體諒孩子對復學的不適應。從日常作息入手,幫助孩子恢復良好的作息習慣,一步步調整好生物鐘,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迎接學習生活。
在調整過程中,孩子的一點進步也值得鼓勵和肯定。千萬不要說出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比如「開學都好幾天了,怎麼還是不認真學習」「你再玩遊戲,人生就廢了」「作業怎麼還沒完成」等等。這些話只會打擊孩子的信心,毫無積極意義。
長時間停課導致的知識斷層,會讓孩子的學習效率降低,跟不上學習進度,自然容易產生學習焦慮。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孩子及時補上遺忘的知識點。閒暇之餘,可以帶動孩子聽聽舒緩的音樂,或者多運動,跑跑步,有效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
孩子沉迷於遊戲而不想學習,有些是因為遊戲帶來的成就感,有些是因為學習太難,或者覺得學習過於枯燥,有的是因為家庭問題......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平等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才是解決的問題有效手段。
家長在擔心孩子的同時,也應該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以平和、積極的心態,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理解,包容和接納孩子的不適應,鼓勵孩子多與同學、老師交流,相信孩子很快可以調整好狀態,適應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