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閱金融楊丙卿:從腓特烈大帝的土豆看英國的群體免疫

2020-12-09 新浪財經

來源:首席看市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開玩笑,一個是婚姻,另一個是馬鈴薯。——愛爾蘭諺語

馬鈴薯(土豆)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土豆有三好:營養價值高、產量豐富、容易種植。

土豆原產於南美洲。1565年,土豆被當時統治南美的西班牙殖民者進貢給當時的國王腓力普二世。這是土豆第一次登陸歐洲。之後,逐漸推廣到英國、尼德蘭(荷蘭),以及義大利等國家,最終逐漸成為歐洲大陸的主食之一。

那時候歐洲的主食是小麥,麵包是所有人的主食。然而,小麥的產出極易受到氣候影響,如果出現災年,大面積饑荒真是分分鐘就死一片人。對於每個國家的統治者來說,這當然是不可接受的,必須得找個替代品。

然而,當時的土豆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的改良品種。那時的土豆,又黑又小,麻麻賴賴,乾乾巴巴,都沒人願意盤它。

未知帶來恐懼。

眾所周知,土豆長在地下。當時長在地下且挖出來就能吃的,歐洲人只見過松露,別的東西誰敢亂吃?所以一開始,土豆被叫做「白色松露」,德語中的土豆「kartoffel」就是從義大利語的松露(tartuffo)演化而來。然而,長在地下,就是原罪,一看就是心裡有鬼,或者你自己就是鬼,不然你憑什麼長在地下,不能像小麥一樣光明正大的長在地上嘛?鄙視它!

新鮮土豆切開後,由於氧化作用,很容易變黑。現代科學知識讓我們知道,只要不是發芽的土豆,變黑本身並不是土豆壞了。但當時的歐洲,16xx年,誰知道這些個後現代知識?切開變黑,那肯定是有毒啊!有人說這是被惡魔詛咒的食物,有人說吃了這種食物會得麻風病。更有甚者,由於歐洲大陸普遍信教,而聖經裡並未提及土豆可食用(這不是廢話麼,誰也不能在一千多年前憑空預測一種未來的食物吧),主都沒說能吃,你們這些教眾們敢吃嘛?

所以,土豆自從引進歐洲之後,就一直不受待見。但前面說了,老百姓的食物不可能押寶在一個農作物上啊!所以作為統治者,各個國家為了農民們種植這種食物,可謂是操碎了心。

腓特烈大帝是普魯士帝國的統治者。他想了個騷操作:

既然你們不想種,那好,我就禁止你們所有人種植,只能由皇家來種植。

所有皇家農場都建立圍欄,由士兵把守著,接管所有種土豆的農田。

老百姓好奇的不得了啊,這什麼情況?皇家蔬菜?皇親國戚專享?咱們都看不上的東西,真的這麼好?沒毒麼?難吃麼?好想知道啊!

於是,總有好奇的心痒痒的且膽子大的,想去偷個雞摸個狗。腓特烈大帝私下授意士兵們看管的時候,總是會不小心鬆懈一些,打打秋風,還真讓不少老百姓得手了。

偷了土豆回去的人,煮了一吃,心都化了。

吃完了也沒得啥病,謠言也不攻自破。

看來皇上果然英明啊!真的好吃。所以,偷到土豆的人,自己也悄咪咪的偷偷種起了土豆。當然面兒上不能被皇家發現。所以在黑市上,土豆突然就成了搶手貨。

想吃嗎?來黑市買。皇上吃的東西,那能不金貴麼?

所以,土豆逐漸的從埋在地下的魔鬼,變成埋在地下的黃金。

腓特烈大帝的操作不可謂是不經典。你讓他種,他偏不。你不讓他種,他偷著搶著種。

對於民眾的逆反心理,大帝的「正話反說」的藝術,被發揚的淋漓盡致。

土豆說完,得回到今天的主題:病毒。

中國舉國之力,通過短時期的經濟休克,用嚴格隔離政策,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小的代價,基本結束了國內的本土病例。現在除了陸續的國外輸入型病例,全國甚至武漢都已經進入掃尾階段。

但我們不要忘記,湖北,尤其是武漢,在醫療資源被擠兌之後,是何種慘狀!每個地區的醫療資源(床位、配套器械)是有限的,一旦病例突破資源限制,就會有病無處求醫,即使是住院的重症,由於關鍵醫療設備也不可能一比一配置,死亡率會極大提升(湖北死亡率一度突破5%)。相比較而言,湖北省外由於病床冗餘度高,即使出現重症也能得到全面治療,死亡率相對而言非常低(不到1%)。

國外,尤其是歐洲,疫情蔓延正進入加速期。防控措施上,有的地方如義大利開始shutdown,有的地方如新加坡則相對佛系。這和各國國情以及動員能力直接相關,我們也沒辦法說誰的更好,誰的更正確。只能說,各國只能在各自的框架內,尋求最優解。

英國大統領鮑裡斯·詹森就「在相關醫學專家的指導下」,提出了「群體免疫」的概念。

簡單來說:

1、我控制不住了,也不打算繼續控制;

2、從今天開始,確診/疑似數字也不報了;

3、因為年輕人身強力壯,得了也基本死不了,等到有60-70%的人都感染上並且好轉之後,自然而然有了抗體,這樣更容易被感染的老弱病殘人群由於周圍被有免疫力的人群包圍,因而更難被傳染。

4、會有相當多的家庭會承受親人的離去,我很悲傷,但政府也不會做什麼;

5、我們開始多建停屍房。

我們知道,傳染病的控制步驟無外乎三點:一是控制傳染源,二是斷開傳播路徑,三是保護易感人群。兩點一線都防住,才能算是控制。病毒是需要抗體才能被消滅,而人們是需要感染病毒或者打疫苗來獲得抗體的。也就是說,要麼得過並且治癒了,要麼在感染之前打過有效的疫苗。

簡單舉個例子。

每年都來一次的甲型H1N1,也就是甲流,是有疫苗的。

如果一個群體的人,都沒得過病,也沒打過疫苗,那病毒來了,沒有人有原生抗體和外在抗體,那麼只要傳染係數R0大於1,遲早會傳染所有人。

而如果有一大半的人打過疫苗,那麼一個尚未被感染的人在社會上,周圍大多數都是打過疫苗的,有抗體的人,那麼這個未被感染的人被感染的概率就會大減。

即使是生病的人,出了門,周圍也都是打過疫苗的人,他繼續人傳人的概率也會被極大削減。

這,就是群體免疫。

只是,疫苗的研發不是一蹴而就的。疫苗從毒株分離,到動物實驗,到臨床一期二期三期,,再到相關衛生部門許可生產,再到產成品面向大眾,是需要時間積累的,而WHO表示,這個時間不會低於一年。

而歐洲面臨著什麼情況呢?

2月底,日韓已經開始大規模發現被感染人群,3月初的時候,疫情剛剛在歐美悄無聲息的蔓延。可歪果仁也不知道是天性使然還是真不怕死,一點「覺悟」都沒有。

擠爆演唱會:

看球:

見面繼續貼面、擁抱:

德國出臺禁令,禁止千人以上集會。於是,嚴謹的德國人辦了多場999人的音樂會。嗯,非常德國。

當然,習慣肯定是一時半會很難改過來,讓群眾們乖乖待在家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英國醫療系統的背景情況。

我們用人均病床數來作為醫療資源的計量標準。在世界範圍內,日本、韓國和德國屬於人均病床數比較高的,而英國、美國、義大利、西班牙則是人均病床數較少的國家。武漢的床位水平其實已經位於世界前列了。

目光回到英國。從下圖中可以看到,從87年到09年,英國的床位數從30萬張下降到20萬張。根據最新的數據,現在已經不到18萬張。

床位數的減少,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醫療水平的進步,讓原本需要住院病人通過門診治療或者社區醫療、遠程醫療的方式即可完成,對病床數的需求量整體下降;

二是,英國、美國實行「按照病種定額收費」的醫保模式。也就是說,一個病確診後,費用固定,徹底顛覆以往「多住院-多消費」的模式。這倒逼醫院和醫生提高診療效率,加快病床周轉率。

其實很多施行國家醫保的歐洲國家,也大都採用這種模式。只要符合出院標準,立馬送走。英國的床位平均時間甚至只有4天!做完手術剛能下地就送回家去了。

這種模式在平時的確高效而省錢,但在嚴重疫情之下,這種模式就顯露出嚴重的先天不足。因為,新冠病人的住院時間是非常長的!所以只要多一些人住院,病床資源很快就消耗完了,剩下的住不了院的重症,真的只能等死。

作為英國大統領,鮑裡斯詹森拋出的「群體免疫」政策,看起來就有點意思了。

「群體免疫」的說法一推出,立即受到全球各界的抨擊。但他必然知道英國國內的醫療實際情況,他既不能學中國模式,搞隔離,搞休克療法,也沒有美日韓擁有充足的床位都安排上。所以,拋出這個說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通過先感染的,帶動後感染的,最終實現共同感染。

是不是聽上去有點耳熟?

英國大統領沉痛地說:我很悲傷,很多家庭會失去親人。但是不要怕,我們建了很多停屍房,管夠!海德公園也足夠大!大家放心聚會吧!

但效果無疑是良好的。

越來越多的英國人現在知道了四字真言:穩住,別浪!出去就有可能感染上病毒,雖說只有1%死亡率,落在自己頭上可就是100%。先出去,先感染,後出去,後感染,說不定就能熬到疫苗出來。

掐指一算,最好的策略,就是自己呆在家裡,讓別人去群體免疫吧,到時候咱自個兒就安全了。這個秘密我只告訴了她,結果一傳十,十傳百,變成全國皆知的秘密。

於是乎,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酒吧夜店裡浪的人少了很多,大街上浪的人也少了很多。雖說大統領說不惜一切代價抑制病毒傳播,但大家都怕成為那個「代價」,自然而然,搶完罐頭啤酒和衛生紙,就乖乖居家隔離了。

你說要是平時,說不準他們外出,那比拿槍指著他們還難。現在來個群體免疫,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這幫人還真就老實了。

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妙計。實乃腓特烈大帝再生。

作者單位:北京天閱金融信息服務股份公司特邀顧問

相關焦點

  • 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誓約換裝立繪 腓特烈大帝誓約圖鑑介紹
    碧藍航線中腓特烈大帝誓約是很多玩家喜歡的艦娘,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誓約換裝立繪,也是腓特烈大帝誓約圖鑑介紹,非常全面的內容,想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希望能幫到大家。 碧藍航線中腓特烈大帝誓約是很多玩家喜歡的艦娘,本次就為大家帶來了碧藍航線腓特烈大帝誓約換裝立繪,也是腓特烈大帝誓約圖鑑介紹
  • 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魅力有時比「大炮」更有用
    腓特烈大帝是公認的德意志之父,也是拿破崙希特勒崇拜的偶像,腓特烈的畫像曾經掛在希特勒的臥室,希特勒每天都要膜拜他。且看腓特烈大帝的傳奇人生。一個人的魅力竟然能抵百萬雄兵,看腓特烈大帝的「帝王之路」文藝青年青年時期的斐特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他不但擅長樂器,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曲家,並且會11門外語,在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中文。這是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有著深度的哲學思想,他十分崇拜伏爾泰,自己也投身到啟蒙運動中去。
  • 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腓特烈大帝
    昨天寫英國軍艦,以德國公海艦隊彩虹事件開頭,突然覺得要把德國的一些東西寫一下。第一個想到的是德國的腓特烈大帝(弗德裡希大帝),是不是個很德國的名字?這是個牛人、還是個才子、也是個戰爭狂人。一、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要說腓特烈大帝這個大帝,先要從日耳曼人講起,德國人的祖先就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
  • 管中窺豹:清朝乾隆帝和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通過兩件事高低立判
    即使是從這些較為保守的國家裡面挑出一個和同一時期的大清國進行對比,就能看出來它們之間存在著全方位的差距,這種差距將極大地影響雙方的國運和歷史的走勢。在這裡,我們就以普魯士王國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和大清國的乾隆大帝進行比較,通過兩件事來窺一斑而知全豹。01無憂宮和磨坊的故事腓特烈二世是普魯士國王,1740至1786年在位,被尊稱「腓特烈大帝」。
  • 碧藍航線SSR土佐強度測評 擁有三種彈幕 不完全體的腓特烈大帝
    碧藍航線對於這次蒼紅迴響活動復刻登場的SSR土佐,具體的實際強度這裡帶來詳細的測評和說明,目前初步評價是超一流戰列,差不多算是不完全體的腓特烈大帝。這個被動彈幕和大帝的觸發模式差不多,不過鎖定平射,射程有限。
  • 被誤讀的英國「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英式抗疫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 德國最偉大的五位君主,腓特烈大帝只排名第四,前三位比他更偉大
    第一名:加洛林王朝查理一世相信讀者們對查理一世都很熟悉了,筆者就不再詳細介紹,他尊稱查理大帝、歐洲之父,引入歐洲封建文明,對歐洲封建歷史有巨大影響和貢獻,所以筆者認為德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第一名是加洛林王朝第2位國王查理一世。
  • 絕對壓制,逆境之中腓特烈大帝如何絕地反擊?
    七年戰爭是歐洲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與法國,奧地利,俄羅斯三國同時交惡,導致三大帝國聯手對其展開進攻。毋庸置疑,三大帝國的實力相對於普魯士一國來說,可以說得上是絕對壓制。
  • 數學模型:群體免疫等消極策略或致英國26萬人死亡
    截至當地時間3月16日,英國感染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增至1543例,死亡55例。3月16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新華社 圖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家中有人出現發燒或持續咳嗽的症狀,政府建議所有家庭成員自行隔離14天。上周,英國政府的建議是,出現症狀的患者本人在家待七天。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被腓特烈大帝稱其為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他謙虛低調卻認真鑽研
    拉格朗日曾為普魯士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工作20年,被腓特烈大帝稱做「歐洲最偉大的數學家」,後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邀請定居巴黎直至去世。拉格朗日一生才華橫溢,在數學、物理和天文等領域做出很多重大的貢獻。他的成就包括著名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創立拉格朗日力學等等。
  • 英國群體免疫理論聽起來好,但做起來難
    在本周四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英國政府的防疫政策——「群體免疫」,一時間,一個疑問拋向大家心中:什麼是群體免疫?有效嗎?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靠譜嗎?病毒多久會感染整個歐洲?
    3月12日,英國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不會採取停課、取消大型集會等方法來應對病毒,但每一個英國人都要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英國首席科學家派屈克也說:也許新冠肺炎會感染英國60%的人口,才能讓英國人獲得群體免疫。那麼,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英國的這種措施能奏效嗎?
  • 雙語:英國「群體免疫」引爭議!200多名科學家聯名反對
    近日,英國推出的「群體免疫」防疫策略,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討論。   據BBC報導,當地時間3月12日,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召開眼鏡蛇緊急計劃委員會會議,強調英國將進入抗疫「延緩」階段(delay phase)。   詹森在會上說確診的輕症患者只需居家隔離,並建議有症狀的人不要撥打急救電話,而儘量在網上自行查找信息。
  • 群體免疫是否可行?
    3月 13 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讓 4000 萬英國人接觸新冠病毒,以便達到 60% 的人群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這樣我們就能夠減少傳播,同時保護那些脆弱的群體。」
  • 「群體免疫」爭議背後:還原英國抗疫邏輯
    英國政府並非直接舉雙手投降、「0舉措」,首席醫療官明確表示在延遲階段,為了延緩病毒傳播,會採取更多行動。英國政府也不是不隔離,而是選擇在最合適的時機進行隔離3. 「群體免疫「的核心主張是如果絕大多數人(60%)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那麼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過分抑制可能會在之後造成疫情反彈。
  • 「群體免疫」靠譜麼?
    比如,英國政府的防疫策略在首相詹森發表了那次關於「群體免疫」的講話一天之後就又發生了改變,宣布將從下周開始禁止大規模集會,這大概是因為很多英國民間組織已經在自發地這麼做了。誰也說不好,因為目前沒人知道新冠病毒到底會不會發生基因突變,中青年人的病死率是否能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以及英國的醫療系統是否有能力應對可能到來的急診高峰。英國所謂「群體免疫」策略是否靠譜?
  • 英國「群體免疫」科學嗎?帝國理工大學:不科學
    英國「群體免疫」科學嗎?幾天前,英國政府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提出了震驚全世界的「群體免疫」方案,還一度稱此舉是「依據科學」,指責其他國家的積極抗疫是「民粹」行為。然而,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最新研究成果顯示,英國政府的「科學依據」很不「科學」。
  • 英國無力面對新冠疫情,搞群體免疫與輪盤賭有何區別?
    英國說國家已經無法控制這個病毒傳播,我們會努力控制這個病毒到達頂峰的時間,需要讓部分居民感染並產生抗體???這意味著,英國已經準備推行新措施——群體免疫政策(herd immunity)。 啥叫群體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