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理論聽起來好,但做起來難

2020-12-27 騰訊網

在本周四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了英國政府的防疫政策——「群體免疫」,一時間,一個疑問拋向大家心中:什麼是群體免疫?有效嗎?會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群體免疫第一次被使用是在1923年,當時人們發現大量兒童對麻疹免疫後,新感染的數量暫時減少了。從那以後,我們開始了用疫苗來獲得群體免疫,以阻斷傳染病的傳播——對,群體免疫其實主要是針對疫苗起效的機制

傳染病有三大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任何有效措施,必須減少這三者中的一個或者多個:

中國是三管齊下,治療以減少傳染源,戴口罩、洗手以阻斷傳播途徑,隔離、所有人在家待著來保護易感人群;

群體免疫呢,主要是減少易感人群,來阻斷傳播。

圖為牛津大學群體免疫示意圖,紅色的是容易死亡的高危人群,黃色為傳染源,綠色為接種了疫苗的人,有了綠色圈圈之後,是可以阻斷傳播的,也可以減少紅色的數量,以達到保護的作用。

以上僅僅是理論模型,英國的政策在實際實行中,會有很大的風險:

病毒突變

新冠病毒是單鏈RNA病毒,相對容易發生突變,目前已經記錄了 149 個位點,注意突變並不能代表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突變不一定明顯影響功能

我們人身上也時刻在發生突變,但並沒有把我們變得奇形怪狀,但是有的突變就影響深遠,比如癌基因。

在英國這種政策之下,病毒為了讓自己更容易傳播,因為有足夠的可感染病例,很可能會進化出新的病毒株,那前期建立的所謂群體免疫力就基本失效了,又需要重新建立;如果再來一個新的,又要重新建立,所以英國政府宣稱的 60% 感染即可產生,除非病毒不會出現這類進化

搭便車問題(free-rider problem)

在接種疫苗上,是指那些宣稱別人打了疫苗,自己就不打的人,搭了接種疫苗的人的便車;在英國這件事指可能無法獲得長久免疫力或未獲得免疫力的人,這樣可能會喪失群體免疫,反而引起更嚴重的爆發

社會穩定性問題

在感染過程中,高危人群不可避免的會死亡,如果引起民眾大量恐慌,所暴發的社會動蕩,人群聚集,很可能會導致病毒提前暴發,一旦提前暴發,不少人會因此暫時失去工作能力,社會停擺就在眼前。

時間差問題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後產生的免疫力是終身免疫,那肯定會有一個持續時間。

而感染到一定人數產生群體免疫,也需要一定時間。

如果在達到群體免疫之前,第一批被感染人群的免疫力已經消失,那這將是一個無限循環

對中國的衝擊

結合前面說的搭便車問題,其實中國人就屬於沒有免疫力的人群,英國由於不做防禦,那麼他將長期作為輸出國,中國防輸入所投入的工作量將大大增加,影響的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安全和收入問題了,以及在英國留學的留學生、外派工作人員的安全問題也將受到衝擊。

能不能起效,可能就看病毒會不會意想不到吧。

相關焦點

  • 「群體免疫」靠譜麼?
    這麼做對他的孩子來說問題不大,但如果這樣的家長越來越多的話,群體免疫就無法維持下去了,這就是為什麼公共衛生領域的群體免疫計劃是必須強制執行的,這是典型的國家行為。與此同時,國家必須為疫苗的質量擔保,出了事必須全額賠償,這是國家必須承擔的責任。總之,群體免疫的核心思想就是保護老弱病殘。
  • 被誤讀的英國「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英式抗疫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靠譜嗎?病毒多久會感染整個歐洲?
    3月12日,英國召開緊急內閣會議,英國首相詹森說:英國不會採取停課、取消大型集會等方法來應對病毒,但每一個英國人都要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英國首席科學家派屈克也說:也許新冠肺炎會感染英國60%的人口,才能讓英國人獲得群體免疫。那麼,群體免疫究竟是什麼?英國的這種措施能奏效嗎?
  • 「群體免疫」爭議背後:還原英國抗疫邏輯
    英國政府並非直接舉雙手投降、「0舉措」,首席醫療官明確表示在延遲階段,為了延緩病毒傳播,會採取更多行動。英國政府也不是不隔離,而是選擇在最合適的時機進行隔離3. 「群體免疫「的核心主張是如果絕大多數人(60%)感染這種病毒後能夠建立群體免疫力,那麼更多的人就會因此而受益,過分抑制可能會在之後造成疫情反彈。
  • 英國專家詳解"什麼是群體免疫" 饒毅:這是英國首相的謊言 本質就是...
    的確,形成群體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或是疫苗免疫,或是自然免疫。如果形成群體免疫主要依靠接種疫苗,可新冠病毒的疫苗尚在研發中,這種情況下就只能依靠新冠肺炎病人痊癒後產生的免疫能力。一位北京援鄂醫療隊的專家稱,雖然群體免疫確實是對抗傳染病的有效手段,但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這麼做,風險是難以預料的。
  • 疫論·社會|英國「群體免疫」風波:一場新自由主義危機
    分析,指出「群體免疫」概念在沒有疫苗情況下的荒誕性。這一報告迫使英美政府幾乎同時加強了幹預的力度,也宣告了英國政府短暫的「群體免疫」口徑的逆轉,放棄此前詹森宣布的「延緩」。目前,英國已經開始加緊防控,學校陸續停課,絕大多數企業也開始採取遠程在線辦公的方式運作。
  • 群體免疫是否可行?
    3月 13 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倫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讓 4000 萬英國人接觸新冠病毒,以便達到 60% 的人群感染,在全國形成群體免疫效果。這樣我們就能夠減少傳播,同時保護那些脆弱的群體。」
  • 英國「群體免疫」科學嗎?帝國理工大學:不科學
    英國「群體免疫」科學嗎?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
  • 「群體免疫」的前世今生
    自由主義漂洋過海,傳播到美國,美國的經濟社會制度與英國如出一轍。由此不難理解「群體免疫」之說發端於英國,又事實上實行於美國。美英兩個典型的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都損失慘重。一直以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自詡的美國,沒有全國性的防疫措施,公共衛生問題與政治鬥爭糾纏在一起,醫療機構的左支右絀與政治精英的口水戰平行出現,而長期掩蓋在經濟繁榮之下的社會問題浮出水面:種族不平等,貧富分化嚴重,廣大普通民眾缺乏基本保障,弱勢群體更加苦不堪言。英國政府在3月宣布採取「群體免疫」戰略,引起輿論激烈反彈。事實上,美國走的也是「群體免疫」之路。
  • 英國決定讓60%民眾感染新冠!此次「群體免疫」,超10w民眾急了!
    當歐洲國家紛紛開始採取封國、停課、停學等等措施來控制新冠疫情時,只有頭最鐵的英國依舊我行我素,憑藉「群體免疫」的大膽防疫策略引起了全球熱議! 今天就和小洛一起來漲知識吧~~ ●●●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群體免疫
  • 英國無力面對新冠疫情,搞群體免疫與輪盤賭有何區別?
    對,不給輕症做核酸檢測,挺不住了在去醫院這種看起來就是看起來是胡扯的事情已經不是最可怕的了, 比如後邊還有,英國雖然只查出了幾百例感染,但現在可能有5000-10000人已經患病了,英國距離義大利只差了4周,大概就是說一個月以後的英國就是現在的義大利(確診人數過萬)。
  • 天閱金融楊丙卿:從腓特烈大帝的土豆看英國的群體免疫
    他想了個騷操作:既然你們不想種,那好,我就禁止你們所有人種植,只能由皇家來種植。所有皇家農場都建立圍欄,由士兵把守著,接管所有種土豆的農田。老百姓好奇的不得了啊,這什麼情況?皇家蔬菜?皇親國戚專享?咱們都看不上的東西,真的這麼好?沒毒麼?難吃麼?好想知道啊!
  • 「群體免疫」是怎麼回事?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ence)在接受BBC Radio 4採訪時提出了一個「群體免疫」的概念,讓世界為之譁然。對公眾而言,個體免疫是一個熟悉的名詞,但群體免疫卻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那麼什麼是「群體免疫」,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數學模型:群體免疫等消極策略或致英國26萬人死亡
    截至當地時間3月16日,英國感染新冠病毒確診病例增至1543例,死亡55例。3月16日,在英國倫敦,英國首相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講話。 新華社 圖詹森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家中有人出現發燒或持續咳嗽的症狀,政府建議所有家庭成員自行隔離14天。上周,英國政府的建議是,出現症狀的患者本人在家待七天。
  • 英國「群體免疫」不靠譜?機票高達18萬留學生也要回國
    據英國衛生部公布的最新數據:截至3月14日,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累計已達1140例,單日新增342例,累計死亡病例21例,單日新增10例死亡病例。「群體免疫」的背後是醫療資源的緊張與英國日益嚴峻的疫情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英國政府採取的「溫和」抗疫方式。
  • 「新常態」到了,你站隊還是diss群體免疫?
    安德斯·尼斯特也向國家廣播公司SVT闡述了人群免疫的觀點,幾乎所有居民或至少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將在幾年內經歷這種感染,才成為對我們影響不大的普通感冒。「如果年輕人能迅速但和平地經歷這種感染並獲得免疫,那就太好了。我們的目標是在人群中緩慢建立免疫力,以使感染不會迅速擴散。」瑞典事實上就是這樣做的。
  • 李蘭娟院士狠批英國「群體免疫」法:不負責任!嚴重失職!
    近日,英國面對疫情可能採取「群體免疫」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爭議。3月16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採訪中也首次對這種觀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李院士說:這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是非常失職的行為。
  • 你沒看錯,一些頂級科學家呼籲英國政府以「群體免疫」對抗新冠病毒
    英國一些頂級科學家呼籲詹森首相領導的保守黨政府轉變抗擊新冠病毒大流行病的策略,採納「群體免疫」方法,允許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太可能出現重症的人恢復正常生活。科學家們在被稱之為《大巴林頓宣言》的呼籲書中說,「通過平衡方法來實現群體免疫的最有愛心的做法是允許那些死亡風險最低的人通過自然感染建立對新冠病毒的免疫,繼續正常生活,同時更好地保護風險最高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