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十六鋪」碼頭
清代後期,上海縣城廂內外曾被劃分為若干鋪,南市小東門外黃浦江沿岸屬「十六鋪」。此處早在18世紀末就出現許多沙船商號的簡陋踏步碼頭,後陸續建成許多碼頭,附近所築的信泰碼頭街、生義碼頭街、賴義碼頭街、豐記碼頭街、油車碼頭街、新碼頭街等也都因碼頭得名。
由於「十六鋪」一帶碼頭集中,是重要的水上門戶,所以它一度成為上海港的代名詞。從這裡通往各地的航線,早在開埠前就已十分活躍:從黃浦江出長江口迤北,為最繁忙的北洋航線,連接天津、牛莊(今營口)、芝罘(今煙臺)等港口;出長江口迤南,為重要的南洋航線,連接浙江、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的港口;另外,上海港還開闢了內河航線、長江航線,並有華僑船商經營的來往於申城與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地的遠洋航線。
隨著「十六鋪」的名聞遐邇,上海港成為一個航運中心,南北貨都在這裡集散、轉運。而隨之發展起來的街市,又使該區片成為一個商業中心,如鹹魚、醃臘行多設於裡、外鹹瓜街,南貨、海味行多設于洋行街(今陽朔路),水果批發行多設於今龍潭路,桐油、薴麻號多設於老太平弄和今中山南路,米豆行多設於豆市街,毛竹行多設於竹行街,棉花行多設於花衣街,銀樓、皮貨行多設於小東門口和今
門路;周邊的蘆席街、筷竹弄、火腿弄、麵筋弄、硝皮弄、洗帚弄、湯罐弄(今湯管弄)和殺豬弄(今薩珠弄)等,則從名稱就能看出其特色。「十六鋪」原先只是個籠統的泛稱,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坐落於新開河至小東門黃浦江邊的原金利源碼頭歸屬上海港務局,被改造成以客運為主的客貨碼頭,定名為「十六鋪碼頭」,它才有了具體的含義。2004年12月,這座曾是全國最大的水陸客運樞紐的老碼頭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