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報貴州訊(記者 劉延平)說「啊!裡山!先生」是中國公路建設BOT模式的創始人,未免有些誇張,但經中國新報記者考證核實,「啊!裡山!先生」確實是中國西部公路建設BOT模式雛形的探索者。
近些年來,在我國的公路建設中,有一種被廣泛採用的模式,叫做BOT模式,這種模式如今正在全國甚至世界被普遍推廣。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通常直譯為「建設-經營-移交」,BOT模式實質上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近些年來,BOT這種投資與建設方式在中國用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BOT是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特殊的投資方式。傳統的BOT概念指政府部門或政府性的公司就某個基礎設施項目與社會投資者籤訂特許權協議,授予籤約方的社會投資者來承擔該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融資、建設、經營與維護,在協議規定的特許期限內,項目公司向設施使用者收取適當的費用,由此來回收項目的投融資、建造、經營和維護成本並獲取合理回報。
BOT作為PPP重要模式之一,廣泛適用於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同其他基礎設施項目一樣,公路項目社會效益顯著,具有投資規模大,壽命長,使用邊際成本低等特點,世界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中也認為公路設施比較適合市場化,因此,公路項目一旦建立起收費機制,就很容易得到投資者的青睞。
在我國,《公路法》明確規定我國可以設立收費公路,為公路BOT項目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保證,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又對收費公路的建設和經營等具體管理辦法做了詳細規定,為公路BOT項目的實踐奠定了一定的法規基礎。
而「啊!裡山!先生」,則早在1999年,就開始了對BOT模式的探索——
「啊!裡山!先生」,從這個名稱來說,咋一看,他是何許人也?感覺有點複雜。
但真正接觸了「啊!裡山!先生」,其實,他並不複雜,而且很簡單。
二十多年前,中國新報記者還在畢節日報做記者時,就與「啊!裡山!先生」結緣了。
還記得,那時的「啊!裡山!先生」,帥帥的,是一個大鬍子,雷厲風行,幹起事來相當的精煉,一天總是很忙,在當一個修路公司的總經理,貴州省畢節試驗區金沙、黔西、大方、納雍、織金、威寧和七星關等多個縣區的公路,他都帶隊修了,而且多數是修好之後收費還貸。
1998年,「啊!裡山!先生」當上了畢節路橋公司總經理,次年,他就開始修建金沙到新化的水泥公路,當時作為畢節日報記者,筆者親自參加了這條公路的開工儀式。
2000年七月,金沙到新化水泥公路正式通車,行走在寬闊的水泥公路上,金沙人歡欣鼓舞。
新化是金沙最重要的產煤大鎮,新化豐富的煤炭資源要運往金沙電廠,必須經過這條水泥公路,因此,這條公路不僅是金沙人的致富路,而且更是金沙財政的經濟路。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啊!裡山!先生」確實是為這條路立下了汗馬功勞,為金沙經濟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
後來,「啊!裡山!先生」和他的團隊還修了金沙楊柳到遵義三合、黔西縣城到金坡、大方城關到百納以及納雍電廠周邊等多條水泥公路,裡程多達數百公裡,為百裡杜鵑旅遊發展、黔西和納雍經濟騰飛作出了較大貢獻。
客觀的說,年輕時候,作為大鬍子的「啊!裡山!先生」,是實實在在的修路,修具體的水泥公路,在中國畢節試驗區的公路建設史上,創造了獨特的畢節公路建設的BOT模式,留下了他自己輝煌而又精彩的人生。
如今,58歲的「啊!裡山!先生」,在與中國新報記者近二十年未見後重逢,他仍然在修路,不過,這一回,他不是修具體的水泥公路,也不是帶著一個團隊修路,而是自己一個人,遊遍千山萬水,踏盡千溝萬壑,週遊世界,修一條新路、心路——一條通向人類美好心靈的道路。(未完待續,請看下期《走近「啊!裡山!先生」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