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這為「雙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即「雙一流」建設重在內涵建設;也為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確立了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向。
所謂內涵式發展——
指的是發展模式的一種類型,即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著眼於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提升、實力增強,它是與外延式發展相對應的概念。顯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發展理念與發展價值。而發展模式與發展價值的高度內洽便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文化樣態。
如果說質量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那麼質量文化則更注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質量的價值建設。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質量文化問題受到廣泛的關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從質量保障的角度提出了高校質量文化這一概念:質量保障不僅要求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模式,而且要求促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的發展。這至少表明了以下兩方面意蘊:一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必須著眼於質量主體的高校,二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應著力於高校內部質量文化(以下簡稱「高校質量文化」)的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伴隨著我國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引起了政府、高校及社會的高度關注,各種質量保障的政策舉措也紛紛出臺,如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國家、省、高校等各個層面的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等等,這些政策舉措無疑對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毋庸諱言,這些質量保障政策舉措收到的成效並未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些政策舉措使得對高校質量保障的制度性約束大為加強,尤其是對影響高校質量的負面行為進行了有效約束。但因其帶有強烈的「自上而下」色彩和傾向,這些政策舉措也不可避免地約束了作為質量主體的高校在保障和提升質量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二是這種制度性約束過於「剛性」(如主張統一化、標準化的量化評價等),與高校質量的多樣性、發展性、內生性等「柔性」特質並不相融,甚至有時因過於追求和看齊量化指標的「標準」。但當這些「標準」未能反映高校質量的本質時,反而造成了高校質量保障的錯位。此外,由於某些功利導向及認識誤區,使得許多高校質量保障的政策舉措並未得到切實實施,從而使制度性約束的「剛性」因實施過程中的「彈性」而消減。
由此可見,高校質量僅有制度性約束(約束力多來自於「剛性」的獎勵和懲罰)是不夠的,而且這種制度性約束常常是以功利為導向,其效果往往是短期且外在的。如果這一制度性約束違背了高等教育規律和高校質量的本質,就更無效果可言。特別是若還存在一種與保障高校質量完全相悖的制度性約束,且更為「剛性」,並擁有更為強力的功利導向,加之機構和個體的趨利行為,將大大抵消高校質量「剛性」約束的效果,甚至對高校質量帶來摧毀性的後果,高校成為「失去靈魂的卓越」也就在所難免了。
高校質量亟需形成一種「柔性」約束,而這種所謂的「柔性」約束,也就是一種高校質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實質上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價值性約束。當下高校質量建設更需要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文化建設,並通過文化的功能與力量使高校質量保障從一種被動、外在的規約要求,逐步轉化為一種主動、內生的動機需求。正如劉振天教授所指出的,這種質量文化強調質量本身的目的性、質量主體的內在自覺性,改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真正成為國家、社會、高校及師生等每一個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需要,成為質量提升的內在動力。喚醒每一個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態度和質量道德。構建良性的高校質量文化的價值向度及路徑選擇可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人本價值
這是與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時代趨勢相一致的。具體而言,高校必須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和教師專業發展來構建質量文化。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的一切活動和所有功能都必須服務於人才培養,如建立教學與科研的融合和內洽機制,設立高校科研評價的「教學因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的資源作為評價教師科研的重要標準。而新時代教師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要求與教師崗位的幸福感、事業的成就感、職業的榮譽感需建立起內在的關聯。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創新開放
高校質量文化是發展著的文化,包括創新發展與開放發展。所謂創新發展,就是要促使高校現有質量文化與時俱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在高校質量標準上更注重培養創新性人才,更重視人的思維力、學習力的培養,更關注人工智慧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和教師角色的轉變。而開放發展則是從高校與社會、與世界更為密切的關係,來定義高校質量的理念、標準和模式等質量文化要素。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寧靜致遠
高校質量文化構建首先要從安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開始,特別是面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高校如何做到氣定神閒,而不為眼花繚亂的現實功利需求所迷惑,以至急功浮躁、迷失自我。同時,高校不能只培養「關註腳下」的人,更要培養時常「仰望星空」的人,而培養「仰望星空」的人,這同樣離不開一張「安靜的書桌」,亟需大力倡導「板凳甘做十年冷」的精神。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個性多樣
不同高校都有自己的質量文化,避免「千校一面」有賴於高校質量文化的異彩紛呈。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的肯·羅賓遜認為,未來的教育不應是標準化的,而應該是定製化的,我們需要的教育不是提倡集體思維和「去個性化」的教育,而是培養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種人才的教育。他對比了餐飲業裡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質保模式: 快餐模式與米其林指南模式。所謂快餐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標準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食物的質量是有保證的。從快餐連鎖店會指定什麼應該出現在菜單上,用什麼油來炸薯條……一切都是標準化的。這種標準化的快餐,不僅缺乏選擇,甚至還不利於健康。而米其林指南模式(Le Guide Michelin),則著重於確立優秀的餐飲具體標準,但並不明確如何滿足標準的方法,而由餐廳自己裁量。每個餐廳都會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達到這種標準,其結果是每一家米其林餐廳都是個性化的。當下在重視高校質量標準化管理的同時,應從過程意義上為每所高校質量文化的特色化發展、個性化成長留出足夠的空間和餘地。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剛柔並濟
即在對高校質量保障上要把「剛性」約束與「柔性」約束緊密結合起來,且相輔相成、相互轉化。具體來說,「剛性」約束要承載著「柔性」約束的價值主張,並通過長期不懈的堅持,最終使「剛性」約束升華為一種高校質量文化。2009年10月由歐洲大學聯合會(EUA)發起了對歐洲各高校進行的一次質量文化調查。這次調查是利用問卷調查,以實證的方式對抽象質量文化的具體化考察,成為文化研究領域的突破。特別是巧妙而嚴謹的問卷設計,將質量文化的元素體現在質量保障的各項活動中,並以具體項目的形式反映出質量文化建設的進程和內部質量保障建構的進展。當前,質量文化建設成為歐洲高校推動內部質量保障進程的一種新路徑。實際上,這次調查的技術路線實現了「柔性」的價值約束與質量保障制度的「剛性」約束的有機結合。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高校質量文化的構建應不單是高校自身的事,而有賴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亟需政府從政策制度層面為構建良性的高校質量文化創設一個優良的外部環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