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議生風丨質量文化:一種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建設

2020-12-15 澎湃新聞

眾議生風丨質量文化:一種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價值建設

2018-07-11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這為「雙一流」建設指明了方向,即「雙一流」建設重在內涵建設;也為我國新時代高等教育確立了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向。

所謂內涵式發展——

指的是發展模式的一種類型,即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著眼於結構優化、質量提高、效益提升、實力增強,它是與外延式發展相對應的概念。顯然,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一種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發展理念與發展價值。而發展模式與發展價值的高度內洽便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文化樣態。

如果說質量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那麼質量文化則更注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中質量的價值建設。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質量文化問題受到廣泛的關注,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二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從質量保障的角度提出了高校質量文化這一概念:質量保障不僅要求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模式,而且要求促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的發展。這至少表明了以下兩方面意蘊:一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必須著眼於質量主體的高校,二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應著力於高校內部質量文化(以下簡稱「高校質量文化」)的發展。自20世紀末以來,伴隨著我國大力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引起了政府、高校及社會的高度關注,各種質量保障的政策舉措也紛紛出臺,如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國家、省、高校等各個層面的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等等,這些政策舉措無疑對保障高等教育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毋庸諱言,這些質量保障政策舉措收到的成效並未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這些政策舉措使得對高校質量保障的制度性約束大為加強,尤其是對影響高校質量的負面行為進行了有效約束。但因其帶有強烈的「自上而下」色彩和傾向,這些政策舉措也不可避免地約束了作為質量主體的高校在保障和提升質量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責任感。二是這種制度性約束過於「剛性」(如主張統一化、標準化的量化評價等),與高校質量的多樣性、發展性、內生性等「柔性」特質並不相融,甚至有時因過於追求和看齊量化指標的「標準」。但當這些「標準」未能反映高校質量的本質時,反而造成了高校質量保障的錯位。此外,由於某些功利導向及認識誤區,使得許多高校質量保障的政策舉措並未得到切實實施,從而使制度性約束的「剛性」因實施過程中的「彈性」而消減。

由此可見,高校質量僅有制度性約束(約束力多來自於「剛性」的獎勵和懲罰)是不夠的,而且這種制度性約束常常是以功利為導向,其效果往往是短期且外在的。如果這一制度性約束違背了高等教育規律和高校質量的本質,就更無效果可言。特別是若還存在一種與保障高校質量完全相悖的制度性約束,且更為「剛性」,並擁有更為強力的功利導向,加之機構和個體的趨利行為,將大大抵消高校質量「剛性」約束的效果,甚至對高校質量帶來摧毀性的後果,高校成為「失去靈魂的卓越」也就在所難免了。

高校質量亟需形成一種「柔性」約束,而這種所謂的「柔性」約束,也就是一種高校質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實質上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價值性約束。當下高校質量建設更需要正確的價值引領和文化建設,並通過文化的功能與力量使高校質量保障從一種被動、外在的規約要求,逐步轉化為一種主動、內生的動機需求。正如劉振天教授所指出的,這種質量文化強調質量本身的目的性、質量主體的內在自覺性,改變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保障的外在性和技術性,使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真正成為國家、社會、高校及師生等每一個質量主體的內在成長需要,成為質量提升的內在動力。喚醒每一個主體的質量意識、質量責任、質量態度和質量道德。構建良性的高校質量文化的價值向度及路徑選擇可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人本價值

這是與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時代趨勢相一致的。具體而言,高校必須圍繞學生成長成才和教師專業發展來構建質量文化。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高校的一切活動和所有功能都必須服務於人才培養,如建立教學與科研的融合和內洽機制,設立高校科研評價的「教學因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的資源作為評價教師科研的重要標準。而新時代教師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要求與教師崗位的幸福感、事業的成就感、職業的榮譽感需建立起內在的關聯。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創新開放

高校質量文化是發展著的文化,包括創新發展與開放發展。所謂創新發展,就是要促使高校現有質量文化與時俱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在高校質量標準上更注重培養創新性人才,更重視人的思維力、學習力的培養,更關注人工智慧時代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和教師角色的轉變。而開放發展則是從高校與社會、與世界更為密切的關係,來定義高校質量的理念、標準和模式等質量文化要素。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寧靜致遠

高校質量文化構建首先要從安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開始,特別是面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高校如何做到氣定神閒,而不為眼花繚亂的現實功利需求所迷惑,以至急功浮躁、迷失自我。同時,高校不能只培養「關註腳下」的人,更要培養時常「仰望星空」的人,而培養「仰望星空」的人,這同樣離不開一張「安靜的書桌」,亟需大力倡導「板凳甘做十年冷」的精神。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個性多樣

不同高校都有自己的質量文化,避免「千校一面」有賴於高校質量文化的異彩紛呈。被譽為「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家」的肯·羅賓遜認為,未來的教育不應是標準化的,而應該是定製化的,我們需要的教育不是提倡集體思維和「去個性化」的教育,而是培養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種人才的教育。他對比了餐飲業裡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質保模式: 快餐模式與米其林指南模式。所謂快餐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標準化模式,在這種模式中食物的質量是有保證的。從快餐連鎖店會指定什麼應該出現在菜單上,用什麼油來炸薯條……一切都是標準化的。這種標準化的快餐,不僅缺乏選擇,甚至還不利於健康。而米其林指南模式(Le Guide Michelin),則著重於確立優秀的餐飲具體標準,但並不明確如何滿足標準的方法,而由餐廳自己裁量。每個餐廳都會以他們認為最好的方式來達到這種標準,其結果是每一家米其林餐廳都是個性化的。當下在重視高校質量標準化管理的同時,應從過程意義上為每所高校質量文化的特色化發展、個性化成長留出足夠的空間和餘地。

高校質量文化應當體現剛柔並濟

即在對高校質量保障上要把「剛性」約束與「柔性」約束緊密結合起來,且相輔相成、相互轉化。具體來說,「剛性」約束要承載著「柔性」約束的價值主張,並通過長期不懈的堅持,最終使「剛性」約束升華為一種高校質量文化。2009年10月由歐洲大學聯合會(EUA)發起了對歐洲各高校進行的一次質量文化調查。這次調查是利用問卷調查,以實證的方式對抽象質量文化的具體化考察,成為文化研究領域的突破。特別是巧妙而嚴謹的問卷設計,將質量文化的元素體現在質量保障的各項活動中,並以具體項目的形式反映出質量文化建設的進程和內部質量保障建構的進展。當前,質量文化建設成為歐洲高校推動內部質量保障進程的一種新路徑。實際上,這次調查的技術路線實現了「柔性」的價值約束與質量保障制度的「剛性」約束的有機結合。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高校質量文化的構建應不單是高校自身的事,而有賴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尤其亟需政府從政策制度層面為構建良性的高校質量文化創設一個優良的外部環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眭依凡:引領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研究適逢其時的責任
    如果說加快「雙一流」建設是指向極少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旨在通過卓傑的創造性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縮小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距離,那麼「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則是針對所有大學改革發展提出的要求,旨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質量。「加快」「雙一流」建設及「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不能分割的一體兩翼,它們共同構成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旋律。
  •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著力點
    原標題: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今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
  • 「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題中之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1995年11月啟動的「211工程」到後來實施的「985工程」,我國一直在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懈努力。新的歷史方位之下,提出建設「雙一流」大學,有怎樣的時代意義?  劉獻君:高等教育重點建設是我們黨一貫的政策。
  • 對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幾點思考
    [摘  要]堅持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應在把握高等教育時代使命的基礎上,從價值、目標、動力、路徑、精神、資源六個維度全方位推進,科學定位高等教育價值理念和目標,通過構建動力機制、優化結構路徑、培育大學精神、強化資源保障,形成以質量提升為核心、辦學規模與質量協調推進的發展道路。
  •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概念來源、歷史變遷與主要內涵
    關鍵詞: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政策內涵  內涵式發展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 發揮高校四大基本職能,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到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的發展」,這對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外延式發展偏重於數量和規模的增長,內涵式發展則是在強調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提升。堅定不移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就要充分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基本職能。
  • 《中國高等教育》| 遊旭群: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
    《中國高等教育》2020年第5期刊登了我校校長遊旭群的署名文章《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探析》,文章從新時代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具體含義、新時代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主要路徑等三個方面對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進行了深入闡述。
  • 努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今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根本目的是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主要部署是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具體要求是教師隊伍建設。 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的發展,是更好、更快、更全面、更協調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質量的提升、結構的優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綜合效益的提高。在當前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要求,也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內涵式發展是以提升質量為核心的發展,強化特色是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注重創新是內涵式發展的內在要求。
  • 張煒在《中國高教研究》刊發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
    西工大新聞網1月2日電(記者 王凡華)日前出版的2018年第1期《中國高教研究》雜誌上,刊發了學校黨委書記張煒撰寫的理論文章《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演進與實踐探索》。該文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從關注規模擴張轉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適度規模發展,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探索。
  • 眾議生風丨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時代到來,高職院校...
    本文原標題:《眾議生風丨職業教育「學分銀行」時代到來,高職院校如何構建學分制?》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從2019年開始,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個人學習帳號,實現學習成果可追溯、可查詢、可轉換。
  • 練就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過硬能力
    高校年輕幹部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不斷在解決問題、破解難題中提升能力本領,為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堅定理想信念,淬鍊過硬政治定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幹部幹好工作所需的各種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
  • 加強高校教材建設 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
    二、編寫優質教材,夯實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實現內涵式發展,是高等教育新時代的戰略任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實現內涵式發展,把握好著力點是關鍵。我國近代教育家陸費逵曾明確提出:「國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實在教科書」。
  • 15年華商學院迎新生 邁步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原來,該校前身為原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此次改名迎來新生,揭開了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篇章。華商學院創辦於2005年,2006年經國家教育批准試辦獨立學院。為加快獨立學院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華商學院於2020年12月正式獲批轉設為獨立建制的民辦普通高等學校,並更名為「廣州華商學院」。
  • 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代意蘊與實現路徑
    一、研究生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現代意蘊 內涵式發展是一種非常中國式的表達,也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政策的核心。從高等教育自身發展邏輯來看,在4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經歷了由小到大、由弱向強的歷程,站在了從規模擴張到質量提升的新方位。
  • 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創新;辦學;建設;高等教育發展;高等教育強國;實現 內容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 薛成龍 鄔大光: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命題的國際視野——基於《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的分析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03.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其研究最主要目的是了解發展中國家內部質量保障現狀並提出內部質量保障原則,從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鑑和示範意義。  與此同時,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即質量文化建設。2009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舉行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會上發布的《社會變革與高等教育發展新動力》公報指出:「在當代高等教育中,質量保障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須包括所有利益相關者。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藍鯨教育2月26日訊,今日教育部召開教育新春系列第四場發布會,介紹2018年教育事業發展有關情況。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全面振興本科教育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情況介紹》。重要內容如下:總體而言,我們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2018年,高教司圍繞內涵發展、提升質量幹了十件大事,在這裡作簡要介紹。
  • 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文化內涵與層次結構
    這樣,質量就具有了文化的屬性,質量是文化的產物,質量是文化的結晶,從文化內涵上來看,質量本身就是一種文化,[5]是一種人為的心理建構,而不是自然的生成物。換句話說,文化是質量的「本體」,質量在我們的心中。
  •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有專家學者認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構成高等教育治理的兩個主要要素,二者內涵不同但相輔相成。治理體系包括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建立起來的參與辦學、管學與治學的所有組織及其結構關係,而治理能力是對高等教育治理主體的要求。即治理體系是一種組織架構及其關係,而治理能力是在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參與治理的主體所具備的能力或水平。對二者內涵的闡釋有助於釐清各治理結構與主體間的關係,進而更好地推動大學治理。
  • 以文化建設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今年是浙江大學的「文化建設年」,本屆「雙代會」 以弘揚求是精神、建設優良校風、提升學校文化軟實力為主題,深入探討如何通過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推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途徑。黨委書記張曦和校長楊衛出席會議並講話。        張曦在開幕詞中指出,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和靈魂,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