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時候能進行「如廁訓練」一直都是寶媽們很熱門的話題,今天咕媽給大家做一個「如廁訓練」總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發育節奏,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長」,而是順應寶寶的發展節奏做好引導。
1歲以內的孩子尿道及控制膀胱的肌肉、神經系統尚未發育成熟,不宜進行如廁訓練。
如過早的訓練,對發育還未完善的肌肉和神經系統來說,會帶來不良影響,這種方式會讓指揮膀胱和肌肉的神經系統產生混亂。
因此,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的前提,那便是孩子準備好了(也就是基本月齡能達到了)。那如何知道寶寶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
一般來說,寶寶要到3歲左右,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才完全發育成熟。訓練可以比成熟提前一點,1周八到2周歲之間都可以,那會兒寶寶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控制大小便能力。
1.如廁用具準備
給孩子準備一個專屬的小馬桶,在購買小馬桶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寶一起選擇,喜歡的東西更會激發孩子的興趣。如果是男孩,可以準備一個小便器,讓寶寶學會站著尿尿,他會特別有樂趣。其次父母們在訓練如廁的時候,儘量給寶寶穿一些方便脫的褲子,不然半天沒脫下來,可能會影響孩子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2.鍛鍊如廁順序
可以先從大便開始,因為人體腸道周圍的肌肉比膀胱周圍的有耐力一些,相對便便比尿尿更能憋住一點,孩子也相對更好控制些。一般來說,寶寶如廁訓練的順序是:白天的大便控制、夜間的大便控制、白天的小便控制、夜間的小便控制(先搞定大便,再集中精力去搞定小便)。
3.鍛鍊孩子如廁一定要循序漸進,耐心引導
家長要少責罵,避免孩子對大小便產生牴觸和畏懼感,潛意識裡認為「大小便會招來責罵,我不喜歡大小便」,於是更不願意表達。
孩子可能因此會進行反抗,會開始拒絕使用便桶,憋住大便,甚至拉在褲子上。憋住的大便,等再次排便時,堅硬的大便可能會讓孩子感到疼痛,因此會讓孩子更加抗拒自己排便。
所以要耐心等待,1周八的時候試一試,連著幾天孩子都不願意表達,那就是我家孩子的意識還沒覺醒,隔上3個月半年再試試,沒準兒幾天就全會了。
孩子的發育都是跳躍性的,到了合適的節點,會發生質的進步,反而積累的時候變化很小很慢,所以沒必要在不合適的階段勞心費力。
當你把如廁訓練留給孩子做主,她就能決定自己的節奏,然後自己決定如何進行這個過程,這會真正成為他自己的成就。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對孩子施加壓力的阻抗轉化為她自己做決定的過程,主張自己的獨立性,如廁訓練過程使孩子有機會體驗到為自己身體做主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