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選拔機制引爆超前教育 全民「雞娃」開展「軍備競賽」

目前家長塑造「雞娃」的途徑已經越發極端。

本報記者鍾楚涵蔣政上海報導

近日,清華教授、知名知識分子劉瑜在發表的題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一文中指出,自己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劉瑜同時表示,應該接受這一點,並且應該沿著孩子的獨特性幫他找到所歡喜的事。

有意思的是,這篇演講隨即引發了爭議。不少網友表示,自己和劉瑜對於普通人的定義是不同的。「清華教授的孩子在很多人看來並不屬於普通人。因此這碗雞湯不喝也罷。」

一直以來,教育引發的焦慮始終存在。去年,一線城市家長爭奪ket/pet考試名額,搶票難勝過春運的新聞曾經引發關注。近日,記者注意到,一線城市存在嚴重的孩子超前學習、課外培訓等現象,從小開展「軍備競賽」。可見目前家長塑造「雞娃」的途徑已經越發極端。

「雞娃」極端化

「孩子一年級入學時,就發現周圍同學基本都是三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水平。他們在幼兒園時期都是玩耍得很少,不斷學習的狀態。」

「我家孩子六年級,目前報了5個課外班。數學已經提前學到初三數學水平。英語已經是大學水平,四年級就考過了PET。語文已經把初中必背古文都學完了。物理也已經開始學了。」北京海澱區家長陳霞(化名)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雞娃」現象同樣存在於上海。在經歷了四個幼兒園之後,戩媽(化名)的孩子在3年前進入了上海某頭部小學學習,而在入學之後,孩子身邊同學的「雞娃」程度令她瞠目。

「孩子一年級入學時,就發現周圍同學基本都是三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水平。他們在幼兒園時期都是玩耍得很少,不斷學習的狀態。據我了解,目前孩子同學沒有不報課外培訓班的,一般都在六七門。」戩媽說。

在戩媽看來,幼升小、小升初的要求是促進孩子超前學習的直接原因。「目前上海頭部小學招生題目的難度大致在正常小學二年級的水平。在搖號政策之前,上海頭部初中招生題目的難度大致在正常初中二年級的水平。」

在浙江杭州,今年9月,教育行業KOL「杭州虎爸」在對杭州180組一年級學生家長進行調研時發現,其中學奧數或者奧數和提前學同時進行的家庭比例佔到近一半,其中有少部分家庭學到了四年級及以上,其中有2人學到初一,有5人學到了初二及以上。並且有家長直接表示,提前學的目的在於高考。

在此背後,是家庭對於課外培訓費用的巨大支出。戩媽告訴記者,孩子從幼兒園至今,每年在課外培訓上花費在20萬元。綜合上海、北京等家長的說法,目前在不算房貸的情況下,基本家庭年收入的50%會用作孩子課外培訓費用,平均每年花費在10萬元的居多。並且這類支出幾乎沒有上限,有北京地區教育專家表示,北京順義有家庭一年支付80萬元用於孩子課外培訓,其中40萬元花在學習網球上。

記者了解到,「雞娃」在不同地區的程度不同。「杭州虎爸」告訴記者:「杭州『雞娃』和北京、上海的並不能夠相比。不同地區家長學識和經濟程度不一樣。上海、北京『雞娃』更愛衝擊頂尖大學,對孩子全面發展更在意。浙江的廣大三、四線小城市只要高考,講不了那麼多素質教育。」

此外,春風時雨教育創始人王思鋒還向記者指出,「全民雞娃」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很多縣城的家長既沒有理念也沒有資源。在此背景下這些地方幾乎見不到『雞娃』現象。因此這種現象更多只是存在於一線城市裡面。」

 升學需求是主因

在「雞娃」現象愈演愈烈背後,也有家長的心態助推。

「為了上清華。」當被問及對六年級小孩「雞娃」的原因時,陳霞如此回復。

近日,海澱家長安柏出版的《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一書指出,北京海澱區承包了全北京50%以上的清華、北大錄取名額,而六小強(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首師大附中)又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的清華、北大錄取名額。要想進入六小強,小升初時繞不開奧數、PET考試等。

綜合多位教培機構創始人的說法,在北京,小升初非常關鍵。因為進入好的學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是不是可以進入清華、北大。另一方面,由於北京約一半的好學校資源集中在海澱區,導致一些有實力的家長會提前布局,直接買房買到海澱區。

而在家長看來,小升初只是短期目標。「提前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小升初,家長考慮的還有之後中考、高考。從高考的角度來看,至少在高二之前拿到學科競賽的證書,才有可能提前進入清華、北大。再從高二這個節點向前助推,孩子需要在六年級就確定要準備什麼競賽。至少要在初二前,需要把該門學科高中的內容學完。」陳霞進一步表示。

在「雞娃」現象愈演愈烈背後,也有家長的心態助推。「我們這一代家長都是考一代。經過激烈的競爭從家鄉考到北京。在老家,全省前50才能上北大清華,而在北京,全市前500名就有希望上。這是離清華、北大最近的一次機會。」陳霞表示。

「在北京和上海,現在有大量的家長,當時自己是在中國教育制度下通過考試改變人生環境的。這部分人做了家長之後,他們對孩子最低的期望就是孩子上的學校不比自己差。」王思鋒表示。

近幾年,這種程度正愈演愈烈。戩媽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比之下,目前正在讀初三的孩子『雞娃』程度是不及目前讀小學的這批孩子的。」在採訪中,這一情況也得到很多教育專家的認同。

在王思鋒看來,這是一個時代現象。「在五六年之前,由於微信等平臺的滲透,大量的教育類文章在網際網路上越來越多,對家長育兒的教育比之前普及了很多。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劇場效應,有孩子提前學,其他孩子立刻也去提前學。有了教育的需求,同時又有產業生態,產業就起來了,並不存在哪一方故意推動。」

而這種效應目前滲透程度厲害。「杭州虎爸」告訴記者:「網際網路,特別是雞血群放大了輿論效應。北京一個『牛娃』爸媽發的朋友圈,10分鐘後可以傳遍全中國雞血群。」戩媽也曾經撰文提到,在一次家長聚會之後,得知其他家長都在培訓方面有超前學習的情況,一個最「佛系」的二年級學生家長回家之後立即搜索家附近的各大培訓班,報了數學和英文課。

在上述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培訓機構得以蓬勃發展。民生證券研報表示:「據教育局摸排數據,2018年我國共有K12課外培訓機構超過40萬家。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K12課外培訓市場於2020年將突破5000億元。」

「明顯感覺到,僅五六年來,培訓機構的生意較過去好了不少。現在主要支撐新東方、學而思營收的已經都是K12教育業務了,而在以前,新東方還是主要依靠英語,學而思是依靠數學。」教育行業專家、從業者朱培元表示。

未來何去何從?

當代人的焦慮並不會隨著進入大學就停止。

在家長不斷「雞娃」的同時,「雞娃」現象也存在很多迷思和爭議。一直以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伴隨著應試教育體系而受到關注。在王思鋒看來,對於目前「雞娃」的情況並不能一概而論。「『雞娃』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科學『雞娃』,即孩子本身願意學,並且具備學習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雞娃』是在培養更好的人才。比如語言類教育,其實非常適合在年紀小的時期學習。以大部分孩子的思維水平來說,在小學階段就達到高考英語水平其實是完全可以的,而且完全能夠在『無痛』的情況下完成。」

王思鋒同時表示:「不科學『雞娃』即違反孩子自然生長規律和違反興趣導向,比如孩子對數學毫無興趣和信心,家長一定要其超前學習,這就會對孩子造成損害。」某教培行業從業者也表示,家長「雞娃」最大的風險在於很多家長沒有研究好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就已經開始動手了,最後給孩子灌輸了不適合的教育。這就會導致孩子在某個階段不再能夠繼續提升。

上述教培從業者表示,「曾經有在中央美院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周圍的同學裡面,有相當一部分比例的人在成功上了美院之後就再也不畫畫了。因為他們本身就不喜愛,只是為了上學而畫。」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發布,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實行電腦隨機錄取。

但政策出臺之後,給家長帶來的壓力更大。根據自媒體「上海學區房攻略」的統計,上海多處學區房近一年來的價格上漲超過30%。「這麼做的結果,就是讓我們從拼孩子成績改成了拼爹。」一名網友稱。

在教育行業專家、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該政策的目的也是為了避免目前小升初時期的擇校熱。但是推進這樣的政策,需要解決公辦學校辦學質量均衡的問題。如果公辦學校辦學質量不均衡,會出現的情況一是公辦學校的擇校熱;二是如果被劃到的學校比較薄弱,就會導致家長更加大量地報培訓班。我認為目前這些政策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實際上,如果不改革升學評價體系,不破除教育等級化、職業等級化,就不可能改變『內卷』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人的焦慮並不會隨著進入大學就停止。記者注意到,類似「為什麼考上985還會這麼焦慮?」等話題時不時會出現在知乎、微博等平臺熱榜,並且引發大量討論。「考上好的大學必然對未來發展的幫助是很大的。比如,百度、騰訊等名企只會在名校招,不會去三本學校。但是並不是說,學歷可以決定一切。工作過的人都知道,通過成年階段的努力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成就。但毫無疑問,考大學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朱培元表示。

相關焦點

  • 教育「軍備競賽」中的虎爸虎媽
    問題是,虎爸虎媽所倡導的「軍備競賽」式的教育會有光明的未來嗎?為什麼在美國和中國虎爸虎媽那麼流行?如果從經濟學視角去分析,至少有兩個外部環境的維度可以考慮:社會平等程度和社會流動性的程度。新保守主義,推動了很多國家不平等的加劇,這種不平等首先體現在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帶來的收入不平等。
  • 全民雞娃戰, 中國家長到底有多焦慮
    在杭州,是「前八所」;在深圳,是「四大名校」;在上海,是「四校八大」;在南京,是「拉力琅,芳銀金,南北遊」……把北京換成任何一座大城市,把六小強換成該城市的任意一所名中學、名小學,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都具有相似性,雞娃也成了許多家長不得不做的選擇。
  • 一批小學生竟在衝刺「大學英語專四」,中國父母的教育「軍備競賽...
    不僅是英語,在這場日益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中,對孩子各類成績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面臨「通貨膨脹」的困局。文 | 舒靜 鄭天虹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漫畫:曹一 「KET、PET出成績了!」11月15日,有人在親子群裡甩出這句話,立即濺起一片「水花」。
  • 你雞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
    在查看雞娃的相關資料時,一場焦灼的教育競賽和圍繞著它的龐大焦慮中產在我眼前浮現。現在來看,七八十年代的人,還知道放養式的童年是什麼感覺;九零後,開始享受應試教育的流水線工廠模式;新世紀後出生的一代,被投入素質教育的軍備競賽,已辛苦如斯。
  • 「雞娃」雞出個啥未來
    教育從屬於社會,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傳遞價值觀的一種方式。我們討論雞娃,根本上是尋求一種焦慮共鳴。1教育「軍備競賽」「我不想雞娃,但周圍親戚朋友都在雞娃,我不雞,孩子以後會不會怪我?」「國外純玩兒的森林課是好,但首先你得有一片森林……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層次的雞娃?」雞娃,釋義是家長給孩子打雞血,是以孩子能考上更好的學校為目標、督促孩子去拼搏、帶娃一路狂奔的家長們的專屬名詞。教育內卷背景下,雞娃被看作是對抗焦慮的處方,教育也因此切換為「軍備競賽」模式——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考上985、211還要讀研、讀博,國內讀完國外讀,拿了第一學位再拿第二學位,還要拿各種資格證書。
  • 一批小學生竟在衝刺「大學英語專四」,中國父母的教育「軍備競賽」有多殘酷?
    不僅是英語,在這場日益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中,對孩子各類成績的要求也水漲船高,面臨「通貨膨脹」的困局。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華每日電訊」(ID:xhmrdxwx),原文首刊於2019年1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周刊,標題為《小學六年級達到大學英語專四隻能算「標配」?焦慮蔓延加劇英語考級「通貨膨脹」|調查•觀察周刊》。
  • ...將聯合美國研製高超音速飛彈:我們沒有與別國開展軍備競賽的興趣
    (原標題:#外交部回應澳大利亞將聯合美國研製高超音速飛彈#:我們沒有與別國開展軍備競賽的興趣)
  • 「雞娃」時代裡的「普通孩子」
    而雞娃的媽媽們似乎就成為了劉教授批評的對象,進入了教育的「軍備競賽」,導致了諸如孩子憂鬱症等惡劣的後果。 而我作為一個普通孩子的媽媽,對劉教授的觀點也只能部分認同。「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我很同意這一點,但是說實話我也不能評價是不是在高處的人真的沒那麼快樂,因為畢竟我也沒有到達那個位置。
  • 是軍備競賽,燒錢的遊戲
    一個人的上限取決於天賦,他的發揮能夠接近上限的程度,取決於教育,教育的本質就是軍備競賽,燒錢的遊戲。而天賦取決於基因變異,你注意重點,重點是變異。換句話說,只要人夠多,天才就夠多。這一點在數學競賽上特別明顯。我是90年代初就開始參加數學競賽的,見識過這種特殊的選拔機制。
  • 「軍備競賽」模式的中國教育,很容易讓孩子長成空心人!
    在現代社會,我們有了選擇職業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業的自由;我們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試可能不及格的風險。自由,好處是無限的可能性,壞處是無限的競爭。於是,為了應對這種風險和競爭,人類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保障機制,比如社會保障,金融和保險,慈善等等。
  • 【教育】陽明讀書會來了——教育的軍備競賽
    有小孩的家庭負擔尤其沉重,因為他們在房屋(住家必須靠近好的公立學校)、託育和教育付出的金額不成比例地多。有小孩的伴侶購買昂貴的郊區住宅,他們其實是為了「購買孩子的教育」,因為公立學校以郵遞區號分配學區。我們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在教育上花這麼多錢?」噢,他們不得不如此。在一九七〇年代,一個人只要有高中文憑和良好的工作倫理,就能成為中產階級。
  • 北京化工大學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日系列教育活動
    2020年9月19日,是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今年全民國防教育日的主題是「奮進新時代 聚力強軍夢」。圍繞今年全民國防教育日主題,北京化工大學開展了系列教育活動。  9月19日早7時,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拉開了北京化工大學「全民國防教育日」系列教育活動序幕。
  • 接受了我的孩子終將平凡的事實,我從雞娃的戰車上解綁了自己
    在仔細品讀了文章之後,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劉瑜教授的演講視頻——《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如今的家長真的太焦慮了!劉瑜教授只是想要將家長們從盲目雞娃的戰車上解綁,引導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成功,思考教育的意義,並非某些人解讀的「叫你認命」。
  • 全民「雞娃」了,就能讓孩子過好一生麼?眾多雞媽為何「退群」
    全民「雞」娃大潮相信「雞娃」這個詞,父母們應該都已經不陌生了。前運算階段是啥?不知道哎,反正三四年級已經把小學數學都學完了,而且,這還不是極少數的個例,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前不久,就有一位寶媽說:自己不再是以往那個意氣風發、充滿鬥志的寶媽了,而變成了一個歷盡滄桑、見慣世面、看破迷夢、參透人生的小學生家長,並隨即「退出雞娃圈」。實際上,退出是不可能退出的了,這輩子是不可能退出了,只是「雞娃」不會再那麼猛烈了。
  • 美國正在打造全球最大網絡武器庫 引發網絡軍備競賽
    美國軍隊和情報機構正通過打造堪比核武的全球最大網絡武器庫,在全球引發網絡軍備競賽。冷戰期間的美蘇陷入瘋狂的軍備競賽,發展出足夠把地球毀滅幾十次的核武器,令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之下。在網絡時代,美國利用其所擁有的技術優勢,以及美國企業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壟斷地位,大量開發網絡武器,引發軍備競賽,給全球網絡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和風險。
  • 【更懶星期日】從明星代言到內容合作,在線少兒英語軍備競賽日趨...
    【更懶星期日】從明星代言到內容合作,在線少兒英語軍備競賽日趨白熱化 作者:六月 發布時間:
  • 「雞娃」背後的「暗」力量到底是什麼?
    「雞娃」是個網絡用語,是近些年北上廣深等「小升初」競爭相對比較激烈的大城市家長中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意為「虎媽」「狼爸」望子成龍,「給孩子打雞血」,不斷地給孩子「報班」、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不停地激勵孩子去拼搏的行為。  「雞娃」這種行為方式並不是剛剛流行起來,只是每到學期末、考試前或者升學季來臨的時候,「雞娃」更容易成為輿論討論的焦點。
  • 【考研英語】同源文詳解234期:是時候停止這種學術上的軍備競賽了
    ②結構清晰:引出現象「政府痴迷高等教育」並作出總體評判(第一段)——— 論證觀點「高等教育的擴張對個人和社會收益不大」(第二至四段)———提出建議(第五、六段)———總結呼籲「停止學術軍備競賽」(第七段)。
  • 【小鑰匙】全民雞娃時代,別讓你的孩子捲入這場「內卷」戰爭
    所謂雞娃,不是小雞仔,而是指用打雞血的方式教育小孩。「雞」作為動詞,挪用了「雞血療法」的典故,生動地形容出這屆家長育兒的瘋狂程度。雞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話語體系。老師看到你們三個成績都拿了第一名,於是拿出了競賽題,結果你們考了80/85/90。於是你們又開始犧牲其他的時間,來延長學習時間了。但考試難度不變,下次你們仨依然能考100,只是競賽題考不了滿分。    於是,內卷越來越嚴重。    我們成績都提高了,大家又回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    有人想搶跑,就要不斷加碼。
  • 「軍備競賽」式的中國育兒焦慮,在德國有解藥嗎?
    學前教育小學化,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還是父母的「軍備競賽」?讓人real迷茫,不得不求藥四方。一些德吹文說德國幼兒園的小朋友純玩,立法禁止學齡前教育,真實情況是這樣嗎?Nonono,在回顧了德國學齡前教育理念的歷史變化後,會發現,在兒童教育競賽上,根本沒有「倖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