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允許犯錯的孩子,終其一生都無法愛自己

2020-09-05 多樂媽媽育兒

疫情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了。對很多家庭來說,這一個多月的朝夕相處,可能大大增進了彼此的感情;但對有倆娃以上的家庭來說,也許就有點小頭疼。

最近抖音上有一個非常火的視頻:

疫情持續近2個月,父母空降,熊孩子們享受著爸爸媽媽的24小時陪伴。

孩子們怒刷存在感,尤其是家有倆娃的,媽媽,弟弟在牆上畫,媽媽,姐姐搶我玩具,爸爸,弟弟拉粑粑在褲子上了,而媽媽門的日常,是罵老公孩子,這樣的場景在疫情期間更加嚴重。

近日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男孩把新買的衣服弄破了,被他母訓斥:剛買的衣服就破了,你說說你有啥用,都不會珍惜媽媽的血汗錢,每次新衣服買來沒兩天就破了,你再這樣我下次不給你買了。而男孩則是滿臉驚恐的握著小手。

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陌生,生活中,大多數父母其實也如故事中男孩母親這般不允許孩子犯錯。

蘇聯作家盧納察爾斯基曾說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誤乃是取得進步所必須交付的學費 」。


心理學家說過: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才能進步才能成長。

孩子成長這一路,我們總是試圖阻止他們犯錯,然而錯誤是進步必須要交的學費,也是我們能給他們的最好的一份禮物。

1早點犯錯,長大後少走彎路


前些日子看到一則新聞,河南鄭州,高二學生閆同學因逃課被媽媽批評,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慶幸的是在出走3天後終於發現自己的錯誤安然回家。閆同學是幸運的,這次的錯誤讓他提前體驗到了社會的殘酷,並吸取教訓,相信他未來的路會走的更加堅定。

終有一天,孩子們犯過的錯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寶貴經驗

我有一個朋友向我抱怨,婆婆成天圍著4歲的孩子,吃飯不讓孩子自己動手,非要一勺勺喂,孩子大點的時候就追著喂。其實孩子早些時候已經產生了自己吃飯的意願,然而每當孩子把飯吃地滿地都是婆婆就會責罵。


殊不知這些大人眼中小小的錯誤便是孩子的成長路上必須交的學費。


孩子的人生路很長,我們終究是無法時時刻刻護他左右,適時的放手讓他自己去經歷錯誤去認識錯誤才是長久有效之計。

有些錯必須犯,有些道路非走不可,請相信人生沒有白犯的錯。


胡適說過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後,怎麼收穫,怎麼栽。

孩子在年少時犯錯,能幫助他們更早地積累人生經驗,提升綜合素質,心靈更清澈,身體更健康,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更加堅定。


2、會犯錯的孩子,能得到更多學習的機會


北大學霸吳謝宇曾經是是母親眼裡的好孩子,老師口中的乖學生,人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被要求不犯一點點錯誤。但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孩子卻犯下了弒母的大錯,走上了人生的不歸路。

每一個人都會犯錯,孩子更是需要通過犯錯來不斷學習。不犯錯的孩子是脆弱的,他們的內心必然缺少了愛的位置,缺少了自己的位置。而被允許犯錯無疑是幸福的。

《偷影子的人》裡面呂克從小夢想當醫生,兜兜轉轉,最後發現自己還是喜歡當麵包師繼承了父親的麵包店。有人說走了這麼多彎路還是回到原點,還不如一開始就聽父親的話去繼承麵包店。但正是經歷這錯誤的選擇才讓呂克更加深刻了解到自己想要什麼,在犯錯之後懂得了人生的意義。

停止犯錯,就會停止成長,讓犯錯變的有意義。


犯錯不可怕,一路走來,錯誤能讓我們更加接近真實的自己,面對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


3、制定規則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成長最終是為了適應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因此規則是必須遵循的。


談及規則,家庭是第一個社會戰場必然也是需要規則,而制定規則的人,通常情況下都是父母長輩。吾不以為然。孩子是父母制定規則主要的對象,所以不能忽視孩子的地位,要在在制定規則的過程讓孩子參與進來。

例如,孩子喜歡玩手機,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玩多少時間,什麼時間一定要把作業寫完,寫完作業後爸爸媽媽會陪孩子一起玩。諸如此類規則。站在孩子的角度,邀請他們一起參與到家庭規則的制定中來。

1.讓孩子參與進來,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小右這些日子在學校裡老是和同學打架,父母每每都是領回家打罵一頓可是沒過幾天又傳來了孩子打架的通知。

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終於吐露心聲。原來前些日子小右是想要買一個平板,但父母一口回絕表示買平板耽誤學習,並且絲毫不給小右解釋和開口的機會一口否決。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自己不受尊重便通過相對偏激的方式來釋放自己內心的需求。


而打架事件就是孩子在爭奪父母的注意力,爭取自己在家的話語權。

尊重孩子表達的的權利,多給孩子一些傾聽的時間讓孩子更健康地發展。

2.規則制定後,家長和孩子都要遵守


樓上李姐家,每到飯點老公孩子各捧著手機,很是頭疼,感覺自己像老媽子,李姐決定和老公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吃飯時不準時玩手機,老公孩子都要遵守。吃完飯要一起做家務。在制定這一規則的過程中一家人都要求發言,孩子的話竟然比平時多了許多。

並且每人都要籤字畫押,最後由孩子親手將寫著規則的紙進行張貼。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孩子竟然神奇的不玩手機了,每當丈夫掏出手機反倒被監督制止。

在制定規則過程中,父母儘量讓這過程趣味化,模擬契約籤訂比如按手印、籤字、錄像,同時也要以身作則絕不帶頭搞特殊,嚴格遵守契約精神。

3.規則制定時請換位思考,站在孩子角度


換位思考,讓我們更懂孩子。

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曾分享一個父親和孩子之間的小故事。約莫是這樣子,孩子放假了,父親想著原本上學時每天讓孩子玩5分鐘手機遊戲,而現在每天在家時間多了,作業也都按時做完那就給孩子每天玩20分鐘遊戲,於是做下來和孩子商量自己的想法。

孩子一聽,趕忙搖頭說不行,每天多玩15分鐘一個月就是好多時間,太浪費了。父親不禁感慨,很多時候我們大人真的不懂孩子,孩子在成長,有時候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懂事。


4.當孩子犯錯時請,為孩子樹立榜樣


《正面管教》中魯道夫.德雷克斯提出的矯正錯誤的三個R,非常值得父母借鑑學習。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首先父母們一定要嘗試著改變自己對孩子犯錯誤的任何負面觀念,然後讓孩子們去犯錯。


當孩子犯錯時問問,今天有沒有犯過什麼錯誤,以此來減少對失敗的恐懼並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又或者是「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麼?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犯錯,孩童時期的大錯小錯會為他們的成長留下痕跡,這些痕跡會滋養著未來所走的每一段旅程。


允許孩子在成長中通過不斷犯錯,給與犯錯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能給與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相關焦點

  •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媽媽,是有多可怕
    平時幾乎不給家裡打電話,打了我不知道說什麼,甚至無法表達思念和愛。04.不允許犯錯,孩子長大容易成為「甩鍋俠」對於自己的錯誤,很少有孩子能夠爽快地承認「是我幹的」。有時候就算你親眼目睹,孩子都不願承認自己犯錯了,他們甚至會想出各種離奇的甩鍋理由。
  • 《帶我回家》: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被愛的證據
    父母愛孩子,但是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他們在有限的知識與環境裡,按照他們的思維給一個模式,以為那就是所謂的幸福,想讓孩子按照這個固定的模式繼續下去。跟我媽有著類似的感覺。家,應該是溫暖的避風港,但很多父母不知道應該怎麼給孩子愛,他們很愛孩子,卻沒有正確的方式,他們總是自以為那就是愛,不去了解孩子的想法,老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 不允許孩子「犯錯」的家庭,正在悄悄毀掉孩子一生,希望沒有你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怪圈:有些人做事的風格是從不嘗試新事物, 從不做出頭露面的事,他們每天按部就班的重複著機械式的工作,想犯錯卻很少有機會。他們最擅長的卻是對做事的人喋喋不休、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如果對方一旦做錯事,或者失敗了,都逃不過他們的指責與非議。為什麼這樣的人不敢嘗試創新,不願敢為人先?
  • 父母不要和別人進行對比,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學會自己調節
    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一些性格缺陷或者經常犯一些錯誤時,不要著急的去否定孩子,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因為家庭中每一個人都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事方法,或者不太注重自己的說話方式,才讓孩子學會了這些。其實每一個人都會經常的犯錯,但是犯錯之後都要有能力去承擔這個錯誤,不論孩子的年齡有多大,再犯錯之後一定要讓他明白錯誤的原因,並且讓他及時改正。
  • 摩羯座終其一生都鬥不過這些星座!
    摩羯座終其一生都鬥不過這些星座 第三名:金牛座 摩羯座最引以為傲的優勢,就是他們的情緒非常穩定,不容易被他人所影響,相反,不動聲色的他們反而會令對方著急犯錯。
  • 「允許孩子犯錯」到底什麼意思?
    這段時間,孩子的錯誤越來越多的被大家看到,因為有些甚至嚴重到讓某些人口誅筆伐的地步。所以,我想說說允許孩子犯錯到底是什麼意思?1. 允許孩子做不好,做不到你期望的好。例如:你認為這些簡單的數學題,他早都應該會做。2. 允許孩子做不到,看看是不是我們定的目標太遠或標準太高。例如:孩子還沒有學多久的鋼琴,就讓他每天1個小時,紋絲不動,不能休息的練琴。3.
  • 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允許犯錯是第一步,試著做一次
    &34;,想要孩子更好的成長,適當的犯錯必不可少,但是小編卻發現,很多孩子不敢犯錯,與其說是不願面對失敗,倒不如說是害怕受到父母的責罵。這時候,家長就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犯錯的態度,真的是正確的嗎?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在正確的引導下,每次犯錯對於孩子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並且學會對孩子犯的錯寬容。每一個錯誤都可以成為生命的轉折點。我們無法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並慢慢進步。
  • 尋其所愛,終其一生,滿是遺憾,你是怎樣放下求而不得的痛苦
    即使,我們有無限感慨在故事中,但是,身在故事的他們,終是有遺憾,也必不畏懼面對。世人皆道他倆是悲劇,我卻道「為自己的心,就是值得的。」也許曾經,大家都以為無限地投入愛情,要是哪一天沒有愛情了自己絕對會死掉,但,其實,愛情是死不了人的。
  • 孩子犯錯後,只有嚴厲批評才能幫其改正?這種認知錯誤家長要糾正
    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要批評孩子,其理由也非常簡單直接,自己就是這樣被訓大的,難道不能繼續訓孩子?對於犯錯的孩子,不立即批評還不助長了其「囂張」的氣焰?只有將孩子的錯誤氣勢打壓下去,他才能長記性,並且能改正。
  • 《她被給予的人生》:不被命運厚待的女孩,終其一生都在尋愛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能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深以為然,童年過得是否快樂,也許對人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童年的好壞則取決於是否有愛你的父母和良好的家庭氛圍。從小在關愛中長大的孩子,陽光開朗,自帶光芒;而那些被虐待、被忽略的孩子,也許窮極一生都在尋找這份缺失的愛,無法理解最愛的父母為何帶給自己最深的傷害。正如《她被給予的人生》裡的兩個女孩,奮力掙脫原生家庭造成的傷害,努力活成自己最驕傲的樣子。
  • 不允許你的孩子說「不」,將使他的一生都殘缺不全
    當孩子表達需求時,必須得到其父母的同意。父母一個「不」,孩子就必須沒有異議地服從。否則,就會被貼上「不懂事」或者「不是一個乖孩子」的負面標籤。而這個孩子一旦被制約了,就會慢慢壓抑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若是讓父母為難了,TA會有罪惡感,會覺得自己真是一個壞孩子,不乖的孩子,差勁的孩子。
  • 《鶴唳華亭》蕭定權終其一生都在等待,結局依舊被利用,他後悔嗎
    《鶴唳華亭》蕭定權終其一生都在等待,結局依舊被利用,他後悔嗎?文/巖姐 原創內容,抄襲必究!《鶴唳華亭》還是結局了,在一片疑惑中結局了,八個字概括:疑點重重,續集可待。其實,看過《鶴唳華亭》的小夥伴都知道,這部劇十分虐心,讓原本壓力就很大的現代人有一種壓抑的情緒在其中,但又無法不追劇,《鶴唳華亭》中的演員實在太好了,劇情也吸引人,即便有不合理和虐心的地方,依舊牽動著觀眾的心。
  • 《犯罪心理》:我們終其一生,都希望成為更好的人
    都是特別虐的故事。王爾德,最開始是八卦他的某種傾向。其實,真的需要鬧得沸沸揚揚嗎?哦,他不在乎。好的,看完《犯罪心理》的「四聲」系列——再看完《夜鶯與玫瑰》,我理解宋聲聲當時的心情。為了保護粉絲,寧願選擇結束自己性命是最後的鬥志。
  • 「終其一生,你不會因為優秀而被愛.」
    他們給她灌輸了這樣一個觀念:你如果是90分,我就愛你90%。你如果只有20分,我只有20%的愛會給你。如果你因為一些原因,例如考低分、發生車禍,變成一個不如人意的人,那麼我可能就會少愛你一些。潛臺詞就是:於是,從小我們學會了,要獲得足夠的愛和關注,必須不斷追逐優秀。無論怎麼追,都很難夠到父母的優秀標準,所以只能疲於奔命。一旦這個模式根植內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 不去犯錯就是錯,不犯錯的人生,才真的可怕
    02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最大的傷害。「你怎麼又犯錯了!明明說過你了!」「我是不是說過很多次了,不可以犯這樣的錯誤!」 從小到大,你是否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不允許犯錯,因為犯錯就是失敗,等到長大以後,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身殘志堅的孩子多,但無條件愛孩子、包容孩子的父母少。說起愛孩子,大多數父母都應該聽過阿德勒的一句話「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幸運的人,童年得到了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童年滿溢的愛,所以成年後依然可以用童年滿溢的愛來治癒自己失意的心。而那些童年沒有得到足夠愛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尋愛來彌補遺憾的童年。但說起愛孩子,孩子與父母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 不被允許犯錯的孩子,比文盲還可怕
    可是,某父母發現而自己的兒子進入鄰家偷錢的事後非常生氣,除讓兒子寫檢討之外,平時還是不是把這件事翻出來數落他。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機會。父母們不如給孩子犯錯權力,加強對孩子犯錯之後的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視,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說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 教室是唯一允許犯錯的地方
    失敗是成功之母並非我們必須奉行的人生圭臬,一者並非所有人都能失敗得起,二者失敗帶給人的永遠是心靈的折磨,但是有一個地方,它允許失敗,還經常鼓勵你失敗,希望你失敗的多多益善。學生回答不上來,有時教師自己就失了風度,亂了方寸,狼狽不堪,覺得顏面掃地,鬱悶不樂,久久難以釋懷。為了少出錯不出錯,有的公開課竟然不知要預上多少輪,甚至寫好腳本,上課時師生之間一問一答,對答流暢,好像事先彩排好的一幕話劇。人生如果也能夠這樣經過事先彩排,那麼你我的人生便都不會這樣一塌胡塗,可惜人生每天都是現場直播。
  • 《無法松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車夫,卻終其一生不敢表白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關於「舔狗」一生的故事——《無法松的一生》。01故事發生在明治時代晚期到大正時代的九州小蒼市。故事的主人公松五郎是一個人力車夫,不過他在當地是一個聞名遐邇的人物。敏雄這個孩子生性軟弱,心理和生理上都不及他的父親。作為一個女人,良子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學會堅強,便拜託松五郎,希望有時間照顧一下敏雄,讓敏雄也能像松五郎一樣,多一些男子氣概。松五郎當即就答應了下來,但是具體該怎麼做,松五郎其實心裡沒底。不過松五郎的性格五大三粗,沒大沒小,屬於那種很招小孩子喜愛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