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怪圈:有些人做事的風格是從不嘗試新事物, 從不做出頭露面的事,他們每天按部就班的重複著機械式的工作,想犯錯卻很少有機會。他們最擅長的卻是對做事的人喋喋不休、指手畫腳、評頭論足,如果對方一旦做錯事,或者失敗了,都逃不過他們的指責與非議。
為什麼這樣的人不敢嘗試創新,不願敢為人先?智維力美藤博宇託尼老師認為,那是因為,這類人的童年時期,曾經由於錯誤或失敗,招來父母太多的指責與批評。
所以,再來看看身為父母的我們:
1、你允許孩子犯錯嗎?
2、孩子如果犯錯了,你是怎麼做的?
在我們的教育觀念裡,出了差錯往往就代表著失敗。我們本身在童年時期就不被允許犯錯,現在有了孩子,同樣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
我們很多家長為了保證孩子的人生「正確、順利」地成長,有意無意間在"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嘗試的願望。我們習慣於用自己生活中通過多次失敗獲得的經驗教訓,為孩子開闢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
但是孩子雖然是我們的孩子,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獨立意志,孩子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觸碰世界、了解世界。他們需要經歷歷思考、探索、失敗的過程後才能真正成長,才能適應社會生活。
如果因為孩子淘氣、害怕孩子學壞,就特別害怕孩子犯錯,牢牢的看著孩子,把他的各種想法給抹殺掉,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設定的規則下去成長,時間久了,孩子會變成沒自信,膽小,悲觀,不敢嘗試新事物的一個人。等到孩子長大,他會變成一個逃避,很多事情不會做、不敢做,把家中當作溫房的一個普通人。
所以,家長們,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有好的未來,請我們相信孩子,在可承受的容錯範圍內,給孩子一個充裕的空間讓他去嘗試。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要溫和地引導孩子來理性地對待他的錯誤或缺點。而不是用打罵來解決。
人的成長,本身就是從不斷的犯錯和失敗中開始的,不是嗎?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試錯也是孩子成長路上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