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新
理解本書的「權力」概念,要把它放置在社交網絡體系之中,要看清每個人如何影響他人。
我們通常在政治學意義上使用「權力」這個概念。不過,美國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的這一部《權力的悖論》,並非講述政治的勾心鬥角,而是從與我們的日常密切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領域來探討權力的作用。
作者說:「所謂權力悖論,即我們憑藉人性的優點崛起掌權,影響世界,卻因人性的缺點失權垮臺。我們通過改善他人的生活,而獲得影響世界的能力,然而,正是這一掌權的過程讓我們在某些難以自控的時刻暴露了人性的缺點,像衝動失控的瘋子一樣行事。」序言的這段話可作為提綱挈領的論點,全書內容主要圍繞著這個論點展開。
首先,作者把權力定義為「影響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說,理解本書的「權力」概念,要把它放置在社交網絡體系之中,要看清每個人如何影響他人。權力體現在日常行為中,它並非攫取而來,而是他人賦予我們的。作者通過黑猩猩群體、小說《蠅王》以及職場、家庭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說明權力的形成過程。筆者認為,這是全書最有價值的部分。人是群體性的動物,而群體往往是分層次的、上下流動的。通過作者總結的「20個權力原則」,我們可以理解不同領域、不同場合中權力存在和分配的方式,還可以體會到擁有不同層級權力的人的不同情緒及行事準則。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擁有一雙火眼金睛,看清社交場合中每個人的位置以及他們的層級流動趨勢。如果你是企業領導者,你可以對你的團隊成員進行更合理的配置;如果你是和朋友交往,你可以更看清友人的脾性;如果你是家長,你可以幫助孩子在成長環境中獲得更有利的渠道……
儘管有這麼多的好處,筆者讀完全書之後,感覺作者的論調過於理想化了,有些論據過程也顯得片面。從作者對「權力悖論」的解釋中就能覺察到,這一概念是和「人性」一起捆綁的。權力如何獲取?它又因何失去?作者將之歸結為「人性」。
作者說,「為集體謀福利的人,集體會賦予其地位和尊重」;「損害集體利益的人,集體會讓其名聲掃地」。我們都知道,集體由無數個體組成,個體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因此,這兩段表述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做到。何謂集體利益?怎樣做才是對集體最好的?標準在哪兒呢?假如這個集體只是「烏合之眾」,那麼,集體意見的公正性和權威性就更加可疑了。
作者說,「集體會將權力賦予那些外向、勇於表達、堅持己見、關注他人需求的人」。外向者的確容易吸引他人的視線,但他們是否就更容易成功呢?不一定。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蒂·蘭尼的《內向者心理學》,著名的「權力掌握者」可以列出一串長名單,如甘地、林肯、普京、愛因斯坦、貝多芬、村上春樹……在日常生活中,過於外向有時難免輕浮,而適度的內向卻讓人感覺穩重、值得信任。
作者說,理解、奉獻、感恩和真誠交流是在集體中長期掌權的條件;作者還說,權力消磨同理心,泯滅道德情操,使人自私自利、易於衝動,還使人倨傲無禮、倍感優越。事實上,此處梗概的這兩句話,每一項條件、每一個後果,作者都花了一節的篇幅分別詳解。作者對權力悖論場景的比較分析,其意義在於提醒我們要注意個性的修養,就像儒家一貫強調的君子應當修身,要自省、克己、慎獨、寬人,這當然是有好處的。不過,一味的付出是否就能讓他人看重你呢?相較而言,我更推崇理察·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倡導的「互惠利他」,這個進化論觀點在社會學領域同樣適用,而且是更具普遍意義的、讓我者與他者相處更自如、更持久的交往之道。
最大的問題在於,作者著力描述了得權和失權的兩類過程,但他嚴重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情形——特權。權力絕非如作者所描述的,你想獲得就能努力得到,你想維持就能防止失去。就是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因其擁有的地位、背景或者只不過有個好爹,就能在社交領域中掌權。雖然這麼說很洩氣,不符合整本書積極樂觀向上的基調,但作為研究者,對這個現象完全迴避不談,極大地削減了這一理論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