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之殤(一)——如何利用意定監護安享晚年生活

2020-11-10 胡大狀講法

本文原創作者:周澄銓,胡勁科律師


一、什麼是意定監護

意定監護就是具備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根據自己的意願與他人訂立監護協議,待其因疾病、智力、年老等因素喪失行為能力,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時,由其自己選任的監護人,代替自己管理或者處分財產等事項的一種制度。

在特殊情況下,如果成年人預見到自己可能因為疾病臨時喪失行為能力,也可以與他人籤訂意定監護協議,約定在臨時喪失行為能力期間由監護人履行監護義務。

通常這項制度老年人使用比較多,及其特殊情形的如殘疾人、婦女也有使用的情況。


應用案例:

甲年過七旬,擔心自己將來因病昏迷,子女會因醫療和照顧問題起紛爭,於是和自己最信任的小兒子乙商量,由他來做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

公證員李某通過與甲談話聊天,確認了甲神志清醒,希望通過籤訂協議指定小兒子乙作為自己的監護人.公證員首先將意定監護法律概念法律意義法律效果告訴雙方,甲明確表示願意在自己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指定小兒子乙作為監護人。公證員又向乙告知監護人應當承擔的責任,隨後,公證員向甲乙雙方告知了意定監護生效條件監護人的職責範圍意定監護的撤銷等內容。公證員進一步告訴甲,他可以在神志清醒的情況下以公證形式單方撤銷監護協議,並由公證機構負責送達給乙,此後就依法恢復成法定監護。

甲和乙對意定監護協議內容達成一致,公證員李某對協議內容進行了審查,甲、乙現場籤字捺印。公證書出具後,甲、乙各持一份。

案例意義:2015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首次提出了意定監護制度,2017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將意定監護的適用人群範圍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有力地保障了我國公民在特定情況下將部分權利授權給特定人代自己行使權利,特別是老年人喪失或是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能有所養、有所依。

真實法定監護損害老人權益的反例:

甲某有五個孩子,丈夫早在二十年前去世,十年前大兒子和三兒子也相繼去世了。後期由於甲某患上海爾默茨症(老年痴呆症),由其二兒子作為監護人照顧,甲某三兒子的女兒在甲某清醒時候曾經提出要照顧奶奶甲某,當時遭到甲某其他子女反對,甲某無奈處置。後期甲某老人痴呆症越發嚴重,二兒子不堪重負直接將甲某接到老人看護院,入院不久甲某因身體原因及不適應環境半年即去世。

案例點評:本案中甲某家庭條件較為優越,有退休金和獨立的住房,退休金足夠聘請保姆進行看護和照顧的。因此甲某完全可以在自己清醒的時候,和孫女約定意定監護然後對甲某進行照料,由於其三兒子一家人均為醫療人員,既然有如此家庭環境,孫子也願意照顧,是可以通過意定監護制度規避親兒子的甩手掌柜行為。


二、意定監護制度實施後遇到的風險及解決方式


1、法律未規定監護協議內容與形式和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意定監護協議作為意定監護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協議內容尤為重要。

《民法總則》中只規定了當事人可以自己選擇信任的人擔任監護人,監護人需要履行監護職責,代理被監護人實施授權的民事法律行為,但是對於監護人在實施監護的過程中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職責以及被監護人的權利及義務,目前法律的規定都沒有涉及

在意定監護協議應詳細約定雙方權利和義務,對於被監護人處理的事務包括照顧日常生活、醫療看護以及財產處置等各個方面進行詳細說明和約定:

  1. 日常生活方面:意定監護可以約定被監護人個人意願居住地點,居住條件不低於的水平,居住租金或者居住環境的具體約定,餐飲條件具體約定,日常照料甚至聘請保姆方面約定,代理辦理養老機構手續,對養老機構或者聘請保姆提出監督,保管個人用品或者印鑑,作為民事代理人,代理參加訴訟、仲裁。
  2. 醫療看護:代理締結醫療服務合同、籤署術前同意書、特殊治療、特殊檢查同意書。
  3. 財產處置方面:有學者提出,可以依據是被管理財產在被監護人的日常生活是否不可或缺,把財產管理事項分為即普通財產管理事項和特殊財產管理事項。如受領退休金、個人儲蓄、稅收、支付房租、日常生活費用支出等這些常規化的財產處分,監護人可以從有利於被監護人的角度出發對這些財產進行自由處分。對於特殊財產管理事項,例如涉及金融領域的投資理財;對被監護人的不動產進行處分;對於在公司有股權的被監護人對公司股權的表決事項等。如果在訂立意定監護協議時,被監護人對財產如何進行處分有明確指示條件,則按照被監護人個人意願處分,否則不得任意處分;如沒有明確表示,而在監護開始後,監護人私自處分該財產,對被監護人的現實利益造成損害,那麼被監護人的近親屬或基層組織就可以根據《民法總則》第36條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的監護資格。

實踐中,多數意定監護是屬於無償監護,在特別情況下選定非親屬作為意定監護人,如律師或者公證員,也可以在約定意定監護人付出了相應勞動時候,能夠依法獲得相應報酬。


2、規定意定監護監督條款

若想意定監護制度作用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對意定監護人的監督。引入監督程序無論是從被監護人利益角度,還是從我國意定監護制度發展來看,都是至關重要的。

從監督者的選任來看,為體現出民法意思自治的特點,對於監督人的選擇和確定,應當交由被監護人自己作出意思表示。如果被監護人已經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無法做出意思表示的情況下,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可以引入公權力機關,由法院或者民政部門在被監護人的近親屬或者是社會福利組織中有經驗的人員中選任。也可以直接在意定監護協議由被監護人自行選定監督人。

監督者的職責來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要對監護人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必要時可以要求監護人向自己報告監護情況。
  2. 定期檢查被監護人的財產狀況,可以要求監護人提供財產處分的相關憑證。
  3. 在監護人不能履行監護職責或者其監護行為不利於被監護人時,應當及時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監護人的監護資格。



3、謹慎選擇意定監護人

《民法總則》規定,在法定監護和指定監護中,監護人一般由其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姐妹等優先擔任,在這些人不能擔任監護人時,才由其親友、其他近親屬或者相關組織擔任。而意定監護中的監護人,不僅限於被監護人的近親屬

如果由近親屬以外的與被監護人無利害關係的第三人擔任監護人,對第三人擔任監護人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法律目前並沒有明確規定。

因此對意定監護人選擇更應慎重,胡律師優先建議選擇值得信任的近親屬作為意定監護人,優先考察無失信執行人歷史的近親屬或者任職公務員、事業單位、醫療系統的近親屬,其次可考慮聘請律師作為意定監護人,聘請律師作為意定監護人好處是律師和任何親屬無利害關係,嚴格按照被監護人指示條件執行意定監護任務,最大限度保證被監護人法定權利。


4、儘可能將意定監護協議公證

根據《公證法》第36條的規定,經公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公證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作為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公證機關可以對監護協議進行合法性、真實性審查,幫助雙方當事人修正協議中約定不當的內容,以保證意定監護能夠順利地進行。目前,已有地方通過立法進行體現,《上海市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並通過公證等方式予以明確。


結語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規定了老年人可以設置意定監護,但主體範圍較為狹窄,只是規定了老年人才可以進行意定監護,而對於本來具有行為能力,但因車禍或者疾病等原因喪失了行為能力的人是否能夠使用,仍然語焉不詳。直到我國頒布了《民法總則》,才將這一制度以規範化的形式確定了下來。但是,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這一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在現行法律框架範圍內,充分發揮意定監護制度的特殊之處,為老年人安度晚年,自由選擇自己在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時候,自己所希望度過晚年的居住地和財產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慧. 我國意定監護制度完善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20.

[2]謝麗娜. 我國意定監護制度問題研究[D].河北師範大學,2020.

[3]李霞:《成年監護制度研究—以人權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7頁。

[4]司法部公布的2017年公證典型案例

相關焦點

  • 意定監護讓「空巢老人」無憂備老
    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因為膝下無兒女,或者兒女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照顧自己晚年生活,這樣的「空巢老人」該如何「備老」呢?別擔心,您可以了解一下民法典中「意定監護」的規定。民法典將意定監護適用人群範圍從老年人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並進一步明確,被監護人和意定監護人要通過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予以確定。
  • 江西兩名老人試水「意定監護公證」給出不同的答案
    近日,上海一88歲獨居老人馬林(化名)通過「意定監護公證」方式,將一名非親非故的水果攤主指定為「監護人」,並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與對方,令老人親屬強烈不滿一事引發社會熱議。由此,讓「信得過」的親屬甚至故交好友來取代配偶、直系親屬等法定監護人位置的「意定監護」為人們所認知。
  • 海口市瓊崖公證處為六旬空巢老人辦理意定監護公證
    空巢老人擔心自己一旦失智後無人人照顧,甚至無人能在醫療文書上簽字,不少年邁的老人都提前做好了打算,委託自己信任的人作為自己的意定監護人,以解決後顧之憂。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瓊崖公證處就為一名六十多歲的空巢老人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
  • 上海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攤主引爭議!律師解讀:意定監護如何落地?
    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上述「意思自治」以及「意定監護」的法條在即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中亦有規定」。因此,明月律師認為:老人未雨綢繆,為自己做好意定監護安排,自主決定未來的監護人選,保護自己的晚年生活,是合法合情合理的。
  • 「意定監護」背後的人心冷暖
    近日,上海一88歲老人將樓下水果攤主意定為自己的晚年的監護人,並予以房產相贈,由此引發熱議。據了解,老人的老伴走的早。最親的兒子也在幾年前也去世了。要說這樓下的水果攤主心好,幫著老爺子給自己去世的兒子安排後事,買墓地,下葬等等。
  • 鄰居也可能成為老人監護人,意定監護,有多少人了解和知道?
    這一制度至今已經出臺一年多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辦理的人就更少了,也許大家不是很明白,一位多年從事老人法律事務的律師這樣解釋的:意定監護,對老人晚年的生活至關重要,老人根據他本人的真實意思,選定的監護人。
  • 「意定監護」需且行且完善
    馬老先生是一位獨居老人,前些年老伴去世,後來兒子也在家中意外猝死。老人隨後讓小遊一家五口住進自己家裡。2017年,老人帶著小遊到上海普陀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同時決定將自己300萬房產都留給小遊。(11月22日《央視網》) 一則「老人贈房給水果攤主」的暖心故事,向社會傳遞出尊老敬老、「好人好報」的人間溫情,也讓人們對鮮見的「意定監護」法律概念產生興趣並引發關注。
  • 淺析「意定監護」的適用問題
    它與「法定監護」有什麼區別?普通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如何依靠法律保障自己的權益呢? 一、什麼是「意定監護」? 早在2017年,太原市城南公證處便完成了我省首例意定監護公證。九旬老人指定自己的鄰居作監護人,在自己因病或其他情況喪失行為能力時由沒有血緣親屬關係的鄰居全權代理他的事情。
  • 「意定監護」聽過嗎?公證員詳解「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攤主」
    就像這位老人,他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也願意,他需要通過「意定監護」這種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作為最早一批「意定監護」公證員,李辰陽曾辦理過國內首例意定監護生效案例。他所在的公證處,八成案件是類似這位老人一樣的獨居獨身、或者失獨、孤寡等老年群體,且大部分是無血緣關係案。
  • 央視關注「老人將300萬房產送給水果攤主」!公證模式,意定監護如何...
    專家說法:該案意定監護、房產贈予協議有法定效應家屬表示早在2017年老人的醫院診斷中顯示其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一些症狀,而意定監護公證是在2019年進行,如何證明老人是在清醒意識下的選擇,由此對意定監護協議產生質疑。對此,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開回應,經過調查,當時的公證如實反映了當事人的真實意願。
  • 老人300萬房產贈外人遭親屬質疑,這份意定監護協議還有效嗎?
    辦理公證、贈予房產、與無血緣關係的人籤訂意定監護協議……近日,一位上海老人的選擇在網上引發了熱議。什麼是「意定監護」?它適用於哪些人群?該怎樣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昨晚(27日),央視《新聞1+1》欄目聚焦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 坊間微議|什麼是「意定監護」?阿姨爺叔這樣理解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養兒防老」,但是對於一些老人來說,他們沒有子女或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沒有親屬可以為他們來養老,那麼他們的晚年生活將託付給誰呢?眼下,一個新的名詞正在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那就是「意定監護」。對於「意定監護」,申城市民的了解有多少?看看新聞Knews記者去街頭做了個調查。
  • 老人300萬房產贈外人遭親屬質疑 這份意定監護協議還有效嗎?
    昨晚(27日),央視《新聞1+1》欄目聚焦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新聞中的老人今年88歲,和水果攤主遊先生已相識多年,沒事就到攤位上和遊先生聊天。老人的老伴已經去世,患有精神疾病的獨生子猝死後,身後事由遊先生陪伴料理。
  • 意定監護:自主選擇監護人
    >案件詳情現居上海的馬林(化名)是一位退休工人,今年已有88歲高齡。2017年的一天,他做了一個讓親朋鄰裡都無法理解的決定,他把所有遺產,留給了家附近的水果攤主小遊(化名)。小遊表示,自己從始至終照顧老伯,如今所得都是老伯贈予,自己會繼續履行贍養義務,也不會排斥老人親屬前來探望。並出示了除了「意定監護」公證材料外的另一份關鍵材料——「遺贈扶養協議」材料。而老人的親屬對於意定監護的有效性表示質疑,同時對於老人未來能否得到有效照顧表示擔憂。
  • 「意定監護」了解一下→
    老人還可以提前設定「意定監護人」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啥是「意定監護」?對於老人來說,「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是否可以尋求「意定監護」呢?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證員表示「意定監護」效力優先於法定監護如此看來「意定監護」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一份選擇也多了一份保障還有哪些情況
  • 央媒關註上海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攤主事件:意定監護如何依法又依心?
    2017年7月,老人在家摔倒昏迷,水果攤主遊先生發現後送醫照顧,出院之後老人邀請水果攤主一家人共住。 2019年3月,老人和遊先生辦理了意定監護和遺贈撫養協議的公證手續,約定在其去世後將房產贈予遊先生。 今年11月,家屬通過媒體報導了解此事,提出質疑,上海普陀公證處進行了回應。
  • 「意定監護」:我的養老我做主
    隨著「意定監護」協議案例越來越多地出現,這個新名詞正逐漸走入老人們的生活。「意定監護」解後憂    今年9月,青島西海岸新區辦理了首例意定監護協議公證。一位王女士到西海岸新區公證處服務大廳向公證人員諮詢:「如果將來我因意外或者疾病,造成意識不清醒,如何處理自己的相關事宜,又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 意定監護怎樣才能不走樣?
    家住上海寶山區八旬老人,老伴和兒子均已去世。常年獨居的老人,通過意定監護的方式,將家中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與一直照顧自己的水果攤主。老人的做法,在引起社會熱議的同時,老人的家屬也對此表示了質疑。
  • 「意定監護」是什麼?有什麼好處?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水果攤主
    就像這位老人,他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也願意,他需要通過「意定監護」這種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  「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  作為最早一批「意定監護」公證員,李辰陽曾辦理過國內首例意定監護生效案例。
  • 《民法典》:意定監護的「是是非非」
    《民法典》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即回應了此類成年人的需求,這一規定充分地尊重並保護自我決定權,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項重要進步。案例君註:與《民法總則》相比,《民法通則》沒有規定意定監護制度,將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等同視之,忽略了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在行為能力出現欠缺之前安排自己監護事宜的意志,缺乏對其選擇監護人、確定監護職責範圍等意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