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也可能成為老人監護人,意定監護,有多少人了解和知道?

2020-12-13 社會民生微觀察

當人老了之後,行動困難了或是頭腦不那麼清楚了,也就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這時候老人的法定監護人順序為配偶父母和子女,然後就是其他近親屬等等,但其實除了法定監護人,老人也可以提前設定意定監護人。

什麼是意定監護人,對老人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

2017年10月1號,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出臺,我國的意定監護制度正式出爐,《民法總則》弟33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協商確定的監護人,在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履行監護職責。

這一制度至今已經出臺一年多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辦理的人就更少了,也許大家不是很明白,一位多年從事老人法律事務的律師這樣解釋的:意定監護,對老人晚年的生活至關重要,老人根據他本人的真實意思,選定的監護人。

舉個例子:82歲的王女士有一兒一女,丈夫去世後,留下了一套房產,兒子不但不贍養還打罵王女士,想要侵佔王女士的房產,律師首先為王女士申請了人身保護令,禁止其兒子的打罵行為,建議王女士和女兒籤訂了一份意定監護協議書,決定王女士的女兒李某為意定監護人,將來王女士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王女士的養老就醫,財產管理等事務,均有女兒李某全權代理,兒子無權幹涉,如果按照法定監護,如果老人在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後,雖說兒子也有權利來處理了相關事務,但意定監護呢,效率要優於法定監護,我覺得誰對我好我信任誰,他們早就可以跟誰籤訂監護協議,由他作為老人的監護人的監護人,這麼看來意定監護,讓老人的晚年生活多了一種選擇,更是多了一份保障。

那除了子女不孝順,還有什麼情況需要設定一定監護人呢,老人獨居、子女長期在國外不在身邊,另外呢,老人是孤寡老人,沒有子女,那麼老人可以選擇院子裡的鄰居,近一點的其他親屬作為意定監護人,老人在自己身體健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可提前與自己信得過的人或社會組織堅定意定監護協議,確定將來的監護人,具體內容可由雙方共同協商確定,主要針對老人的醫護、人身、財產等具體問題,並將各方的權利義務根據實際情況約定清楚,那具體該怎麼辦理呢?以及他往後怎麼使用?其實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案,雖然自己書寫籤訂的協議也可以,但公證過的意定監護協議更具法律效力,更便於監護人日後去辦理相關事務,之後公證處也可參與監督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履行情況,進一步保障老人意願的實現。

最後要特別說明一點,意定監護人並不是財產繼承人,除非協議中對財產有明確約定,否則意定監護人不能隨意侵佔老人的財產,協議裡也可設定一名監督人員來監督監護人日後監護職責的履行情況。

相關焦點

  • 「養老監護人」可以自主選擇,這是啥情況?「意定監護」了解一下→
    老人還可以提前設定「意定監護人」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啥是「意定監護」?對於老人來說,「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在法律上這被稱為「意定監護」「對此,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證員表示,因為自己家庭出現了變故,老人需要司法部門幫助他們解決身份缺失的問題,通過「意定監護」的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
  • 意定監護:自主選擇監護人
    此案中公證處出具的意定監護公證成為焦點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什麼是意定監護意定監護《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
  • 78歲老人指定鄰居作監護人
    上海一名老人最近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指定鄰居成為他的意定監護人,居委會工作人員代表居委會成為第三方監督人。 指定鄰居作監護人 上海市的蔣老漢今年78歲,由於早年離異,雖然有個親生兒子但從不聯繫,唯一的親姐也早已斷絕往來。
  • 意定監護:替自己找個監護人
    這就是「意定監護」。近日,記者採訪發現,孤寡老人、失獨家長、婚姻危機夫妻等人群對「意定監護」有迫切需要。近日,「意定監護」這一監護關係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意定監護」並非新事物。自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實施以來,各地已陸續出現不少意定監護案例。
  • 「意定監護」:我的養老我做主
    」針對她的疑問,公證人員表示,根據《民法總則》《公證法》等規定,可以申辦意定監護協議公證,以解後顧之憂。當日下午,王女士便與兒子張某來到公證處,詳細了解意定監護協議的法律概念、法律意義和法律後果。隨後,公證人員按照詢問、談話、起草文書等一系列程序,根據王女士與張某的意願,為其辦理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    「意定監護」誕生於2017年出臺的《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區別並高於法定監護人。
  • 意定監護讓「空巢老人」無憂備老
    但現實生活中有些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因為膝下無兒女,或者兒女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照顧自己晚年生活,這樣的「空巢老人」該如何「備老」呢?別擔心,您可以了解一下民法典中「意定監護」的規定。民法典將意定監護適用人群範圍從老年人擴大至所有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並進一步明確,被監護人和意定監護人要通過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予以確定。
  • 淺析「意定監護」的適用問題
    它與「法定監護」有什麼區別?普通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如何依靠法律保障自己的權益呢? 一、什麼是「意定監護」? 早在2017年,太原市城南公證處便完成了我省首例意定監護公證。九旬老人指定自己的鄰居作監護人,在自己因病或其他情況喪失行為能力時由沒有血緣親屬關係的鄰居全權代理他的事情。
  • 意定監護:一張託付生命的協議書
    在過去,這可能是件難辦的事,2017年實施的《民法總則》第33條規定,監護關係不再受限於血緣、婚姻、收養,所有成年人可以自由指定監護人,只要你信任他。在那以後,上海普陀公證處公證員李辰陽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監護關係,有人選擇把餘生託付給樓下賣水果的夫妻,有房東和房客互相成了監護人,有老人找到了曾經在餐館門口扶起自己的年輕人,老同事、曾經的下屬和鄰居都成了意定監護人的選項。
  • 江西兩名老人試水「意定監護公證」給出不同的答案
    「辦理老人意定監護,不僅要考慮是否是他的真實意願,而且也要將被委託人是否有能力擔責的情況詳細考慮。」沈楚鋒說,被委託人的配偶及子女如果對意定監護持反對意見,必然影響今後其監護責任的正常履行。因此,退休老教師關於辦理意定監護、將好友作為自己監護人的意願被迫擱置。
  • 「意定監護」是什麼?有什麼好處?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水果攤主
    就像這位老人,他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也願意,他需要通過「意定監護」這種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  「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  作為最早一批「意定監護」公證員,李辰陽曾辦理過國內首例意定監護生效案例。
  • 上海贈水果攤主300萬房產老人家屬發聲:老人患老年痴呆 意定監護不...
    所謂「意定監護」,是指年滿18周歲且精神健全的人,通過協議方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意定監護關係的建立需通過書面形式進行公證確定。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解釋:「意定監護相對應的是法定監護。法定監護就是配偶父母、子女實際是法定的監護人。
  • 「意定監護」聽過嗎?公證員詳解「老人將300萬房產留給攤主」
    老人尋求一種安定感,他需要一個司法部門幫助他解決他身份缺失的問題。就像這位老人,他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也願意,他需要通過「意定監護」這種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作為最早一批「意定監護」公證員,李辰陽曾辦理過國內首例意定監護生效案例。
  • 丈夫兒子過世 80歲婆婆通過「意定監護」選擇侄兒當監護人
    廖婆婆提出,想讓侄兒當自己的監護人,等自己老得不能自理的時候,就讓侄兒代為處置自己的財產、房子,並用那筆錢來為自己養老。經過全面的了解過後,4月2日,廖婆婆和帶著侄兒楊某夫婦一起到了公證處,分別在意定監護協議書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除此之外,還有社區負責人也在協議書上蓋上了社區的公章。「社區在意定監護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監督人。」
  • 民法典確立意定監護制度 老人可書面指定監護人養老
    內容提要:趙奶奶已經86歲高齡,曾患腦梗,有兒女三人,近期卻為子女贍養照顧自己的問題犯了難。因老人名下有房產,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爭相贍養自己,並且矛盾越來越尖銳,甚至訴訟到法院,要求鑑定老人無行為能力,並爭奪老人的監護權。
  • 讓「意定監護」成保護老人權益的屏障
    文/李英鋒獨居老人,一旦出了什麼事,送到醫院要做手術,沒有監護人籤字,是很麻煩的事情。還有的老年人想住養老院,也需要預設監護人籤字。根據《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與近親屬、其他個人或組織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監護人。這就是「意定監護」。
  • 「意定監護」緣何成熱詞?它可以為養老兜底嗎?
    楊磊說,在現實中有的老人子女都在,有多個法定監護人,但是法定監護人之間有較大的糾紛,老人在失能失智以前沒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監護事宜,很可能導致他的兒女們就老人的監護權問題搶佔、推諉,搶佔因為有遺產,推諉因為怕麻煩。而對於那些心智障礙子女父母、失獨父母、自閉症子女父母、唐氏症候群子女父母,他們往往也需要為子女尋找法定監護人以外的人員進行監護。
  • 老人300萬房產贈外人遭親屬質疑 這份意定監護協議還有效嗎?
    公證機關的公證員在同老人溝通的過程中發現他處於清醒狀態,言語表達能力也是清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要求做意定監護協議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屬於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目前來看,不管是意定監護還是房產贈予協議都是有法律效應的。如果查閱公證處當初的錄音錄像和資料,發現老人在做意定監護協議時處於不清醒的狀態,即民事行為能力不完善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推翻這份意定監護協議。
  • 老人300萬房產贈外人遭親屬質疑,這份意定監護協議還有效嗎?
    辦理公證、贈予房產、與無血緣關係的人籤訂意定監護協議……近日,一位上海老人的選擇在網上引發了熱議。什麼是「意定監護」?它適用於哪些人群?該怎樣保護被監護人的權益?昨晚(27日),央視《新聞1+1》欄目聚焦其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 意定監護公證助力實現「餘生我做主」
    出院後,老人邀請遊先生一家住進自己家中,並與遊先生一起做了意定監護公證,指定遊先生為自己的監護人,同時公證在其過世後將價值300萬元的房產贈予遊先生。  非親非故也能成為監護人?公眾關注新聞的同時也帶「熱」一個法律概念——意定監護。  什麼是意定監護?哪些人會去辦理意定監護公證?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嗎?近日,帶著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展開調查。
  • 老人300萬房產贈與水果攤主 家屬質疑:意定監護怎樣才能不走樣?
    比如他說,我現在找到人了,我和他沒有親戚關係。老人尋求一種安定感,他需要一個司法部門幫助他解決他身份缺失的問題。他看中了一個人,這個人也願意,他還需要通過意定監護這種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就是形成司法秩序。&nbsp&nbsp&nbsp&nbsp什麼是意定監護?現實中,該如何操作和完善意定監護,確保它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