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監護人」可以自主選擇,這是啥情況?「意定監護」了解一下→

2020-12-13 湘湘帶你看社會

對於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

其法定監護人的順序依次是

配偶、父母和子女

然後是其他近親屬等

除了法定監護人

老人還可以提前設定「意定監護人」

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

啥是「意定監護」?

對於老人來說,「意定監護」有什麼好處?

往下看,一同了解

↓↓↓

2017年10月1日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出臺

我國的「意定監護」制度

正式出爐

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

進行了明確規定

圖片源自CCTV-13《共同關注》

不知您是否關注過這則新聞

家住上海的馬先生

老伴和獨生子均已去世

老人在兒子去世後

帶著一直照顧他的水果店攤主

到上海市普陀公證處

辦理了監護公證

並將房產贈與了這位攤主

據公證處人員介紹

老人想趁自己意識尚清楚時

讓水果店攤主一家當自己的監護人

在法律上

這被稱為「意定監護」

對此,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證員表示,因為自己家庭出現了變故,老人需要司法部門幫助他們解決身份缺失的問題,通過「意定監護」的方式,建立和形成他們之間的一種身份關聯,法律上叫形成「司法秩序」。

只要雙方協商一致

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

或者有關組織

都可以成為「意定監護人」

「意定監護」會在部分情況下

發揮重要作用

比如:就醫、幫老人申請社會福利

……

看到這兒

不知您是否有這樣的疑問

↓↓↓

如果子女不孝

在有法定監護的情況下

是否可以尋求「意定監護」呢?

上海市普陀公證處公證員表示

「意定監護」效力優先於法定監護

如此看來

「意定監護」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多了一份選擇

也多了一份保障

還有哪些情況

需要設定「意定監護人」?

對此,專家解答

老人獨居,子女長期在國外不在身邊

孤寡老人

都可以事先選擇鄰居

或近一點的其他親屬作為「意定監護人」

老人在自己身體健全

意識清楚的情況下

可提前與信得過的人或社會組織

籤定「意定監護」協議

確定將來的「意定監護人」

協議內容主要針對老人的

醫護、人身、財產等具體問題

並將各方的權利義務

根據實際情況約定清楚

此外,專家提示

「意定監護人」並不是財產繼承人

關於財產的內容

要在協議中另行約定

如果沒有明確約定

「意定監護人」是不能分配老人財產的

也不能得到老人的遺產

新聞中,馬先生將房產贈與水果店攤主

完全因為水果店攤主一直照顧馬先生

與他是「意定監護人」無直接關係

小提示

公證過的協議更具法律效力

便於「意定監護人」日後辦理相關事宜

另外,公證處也可參與監督「意定監護人」的

監護職責履行情況

進一步保障老人意願的實現

【來源:央視一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意定監護:自主選擇監護人
    此案中公證處出具的意定監護公證成為焦點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什麼是意定監護意定監護《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
  • 「意定監護」:我的養老我做主
    」針對她的疑問,公證人員表示,根據《民法總則》《公證法》等規定,可以申辦意定監護協議公證,以解後顧之憂。當日下午,王女士便與兒子張某來到公證處,詳細了解意定監護協議的法律概念、法律意義和法律後果。隨後,公證人員按照詢問、談話、起草文書等一系列程序,根據王女士與張某的意願,為其辦理了意定監護協議公證。    「意定監護」誕生於2017年出臺的《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區別並高於法定監護人。
  • 丈夫兒子過世 80歲婆婆通過「意定監護」選擇侄兒當監護人
    廖婆婆的老伴和獨生兒子已經過世,兄弟姐妹們也都在外地,平時一個人生活久了也都習慣了,就是想到自己未來的養老問題,廖婆婆難免有些擔心。近日,蜀都公證處家事法律中心的公證員,通過意定監護公證與社區監督相結合的方式,幫廖婆婆解決了這一後顧之憂。「意定監護?我看到電視上在講這個,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意定監護」緣何成熱詞?它可以為養老兜底嗎?
    他們能不能根據個人意願預先選擇監護人來為自己的養老兜底?2012年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楊立新教授提出建議,將老年人的意定監護納入其中,最終形成了第二十六條,即「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
  • 這些情況不是「意定監護」,別混淆了!
    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中,「意定監護」制度讓人們在「養老」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本期,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法院為大家梳理並解讀有關「意定監護」制度的相關要點。
  • 鄰居也可能成為老人監護人,意定監護,有多少人了解和知道?
    這一制度至今已經出臺一年多了,但卻很少有人知道,辦理的人就更少了,也許大家不是很明白,一位多年從事老人法律事務的律師這樣解釋的:意定監護,對老人晚年的生活至關重要,老人根據他本人的真實意思,選定的監護人。
  • 意定監護—將我的餘生託付給你
    ,這就使「意定監護」這一概念被法律所明確,從其出現至今,該制度已解決不少社會現實問題。然而就來本中心上門諮詢的人來看,絕大多數人不了解意定監護制度,甚至根本就沒聽過,經工作人員解釋後,大多數人對意定監護表現出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充分保障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關愛表示接受和讚許。就此問題,今天就簡單地給大家普及一下何為意定監護。
  • 意定監護:替自己找個監護人
    根據《民法總則》第三十三條: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與近親屬、其他個人或組織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監護人。這就是「意定監護」。近日,記者採訪發現,孤寡老人、失獨家長、婚姻危機夫妻等人群對「意定監護」有迫切需要。近日,「意定監護」這一監護關係再次成為熱點話題。「意定監護」並非新事物。
  • 讓「意定監護」成保護老人權益的屏障
    近日,記者採訪發現,孤寡老人、失獨家長、婚姻危機夫妻等人群對「意定監護」有迫切需要。(8月14日《新京報》)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已經出現了「意定監護」這一法律概念的雛形。該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親屬或者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的個人、組織中協商確定自己的監護人。
  • 意定監護公證助力實現「餘生我做主」
    前不久,二老特地從廣東佛山趕到廣州市南方公證處,詢問辦理意定監護公證事宜。公證員陸安兵告訴他們,沒有血緣關係也可以辦理意定監護公證,辦理後,監護人可以在其醫療救治方案上簽字,哪怕二老今後出現失能失智情況也可以替他們安排生活。  二老早有合適人選,聽到陸安兵的解釋,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這並非個例。
  • 江西兩名老人試水「意定監護公證」給出不同的答案
    南昌市大成公證處副主任沈楚鋒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該處沒有辦結一宗意定監護公證。沈楚鋒介紹,今年年初,南昌一名退休老教師通過電話諮詢向公證處了解有關意定監護公證情況。交談中,老人詳細介紹了自己目前處境,表達了希望通過公證指定其未來監護人的強烈需求。
  • 《民法典》:意定監護的「是是非非」
    1挑選意定監護人人選意定監護並非是被監護人單方面想運用就可以實現的。被監護人必須先找到願意擔任其意定監護人的人。潛在意定監護人可以是法定監護人、關係親近的朋友,也可以是居委會之類的組織。潛在人選之間沒有挑選的先後順序,由於是將自己將來的監護事務託付出去,所以自然是選擇自己最為信任的人或組織。
  • 什麼是意定監護人?可以提前為自己選擇監護人嗎?可以,但有條件
    第三十二條 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張律師解析:本條主要是關於公職監護人的規定。只有當法定監護人或者按照民法典中確立的幾個順序監護人都無法履行監護職責時,或者是都不能依據上述順序來確定被監護人的監護人時,才可以適用工資監護人的規定。同時又明確了公職監護人也有兩種情況。第1個情況就是由民政部門來擔任第1序列的公職監護人,這個監護人應當是被監護人住所地的民政部門。
  • 七問七答,講明白「意定監護」的那些事兒→
    」很火  有人說  意定監護為解決養老難、監護難  提供了出路  也有人說  意定監護是一場人性的冒險  造成了至親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意定監護究竟是什麼?  除此之外,意定監護也能滿足現代社會多元化需求,適用於以下人群:精神及遺傳病醫學需求者、丁克家庭、再婚家庭、婚姻危機家庭、單身人群、同居伴侶、多元性別群體等。當這些人因疾病需要手術籤字,或者失智失能下的日常監護、臨終關懷監護及身後事辦理,意定監護可以作為一種選擇。
  • 民法典學習筆記——意定監護的「是是非非」
    民法典· 意定監護《民法總則》正式確立成年意定監護制度後,雖然社會新聞中偶爾提及的「意定監護」已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意定監護」仍是一個令人感到陌生和新奇的詞彙。今天我們將通過了解一些「是是」與「非非」以揭開民法典中意定監護的神秘面紗。
  • 民法典確立意定監護制度 老人可書面指定監護人養老
    其實,趙奶奶可以在意識清楚的時候書面指定一人,作為自己失能後的監護人,照顧自己的生活,處分自己的財產、權利等。紅橋區人民法院法官馮曉飛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 「以案說法」我的養老我做主 意定監護來保障
    【以案說法】我的養老我做主 意定監護來保障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尤婷婷案情簡介:永登縣城關鎮居民甲某年近八旬甲特別擔心自己將來意識不清時,子女會因醫療和照顧問題再起紛爭,決定趁自己現在意識清晰的時候,選擇平時對自己關心最多、自己最信任的二兒子乙和二兒媳做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的監護人。同二兒子和二兒媳商議後,夫妻倆也表示願意。乙聽說公證機構能夠提供這方面的法律服務,在甲康復出院後便陪同其到公證處諮詢。
  • 老年人申請變更監護人 法院:有利於保障被監護人權益 同意意定監護...
    這本是一件好事,但令人震驚的是,據孫老伯的侄女孫某莉稱,孫老伯的養女竟然在孫老伯毫不知情的情況下,以法定監護人的身份去徵收事務所要求代領孫老伯300多萬的動遷安置款。其實在此之前,孫老伯就在公證處辦理了意定監護公證,委託侄女孫某莉作為其意定監護人。於是孫老伯決定委託其侄女向上海靜安法院提交變更監護人的申請。
  • 意定監護:一張託付生命的協議書
    在過去,這可能是件難辦的事,2017年實施的《民法總則》第33條規定,監護關係不再受限於血緣、婚姻、收養,所有成年人可以自由指定監護人,只要你信任他。在那以後,上海普陀公證處公證員李辰陽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監護關係,有人選擇把餘生託付給樓下賣水果的夫妻,有房東和房客互相成了監護人,有老人找到了曾經在餐館門口扶起自己的年輕人,老同事、曾經的下屬和鄰居都成了意定監護人的選項。
  • 「意定監護」需且行且完善
    所謂意定監護,是指被監護人在具有完全判斷能力時,根據自己的意願預先確定監護人,並與之籤訂委託監護合同,賦予監護人在自己喪失判斷能力時,行使有關自己監護事務的全部或者部分代理權,並對其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利進行照顧和管理的法律制度。本案中,「老人贈房給水果攤主」就是一種確定「意定監護」關係的「委託」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