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由黃之鋒、羅冠聰等牽頭成立所謂的政黨「香港眾志Demosistō」(下稱眾志黨),在關心該黨如何達致「眾志」前,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是,「眾志」為何物?
筆者在前幾篇文章中提到,「港獨」或者「分離主義」正以商業模式運作,眾志黨以「自發、自立、自主、自決」為口號提出理念。其中,「自發」部分提到的「公民提案」恰好補充了筆者對他們的觀察。
眾志黨以「運動型政黨」自居,「將發展獨特的參與平臺,讓民間自發籌備社區活動和社會運動,強化公民社會的跨界互動」。而該黨主要的動員對象以專業人士中的「政治素人」為主,鼓勵他們以聯署形式提出提案,再由議員辦事處利用議會的資源,提供共享的工作空間,「讓提案和協作者從網絡虛擬世界走進社區據點,轉化議會資源,組織各種項目倡議和社區營造」。
打著「公民」旗號的所謂「公民提案」是什麼意思?眾志黨沒解釋,僅用Crowd-Sourcing標註,而Crowd-sourcing的另一個名字是「眾包」,這是網際網路時代不算新的商業模式。「眾包」指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願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眾包有四個特點:
一、顛覆外包(外判)
二、蘊含著「攜手用戶協同創新」的理念
三、延伸了創新邊界
四、借社會資源為己所用(尤以「草根」的創新愈發成為主流)
放在眾志黨的語境下,過去由政黨或團體負責由上而下提出提議,再由上而下動員黨友、帶入地區和其他周邊社團,直接執行的方式已經落後於時代,且難再發揮號召力。
而在「眾包」的包裝和指引下,未來將由政黨從旁扶植、鼓勵、挑選,由下而上形成特定議題,並藉助網際網路,例如Facebook的力量進行發酵,凝聚網民的共識,再由政黨提供資源,例如議員辦公室、新媒體等手段,將網絡議題帶入現實的公民社會。若輿論對有關議題反應熱烈,作為管道或平臺的政黨再進一步將議題帶入議會,並走上街頭,對政府施加壓力。
眾志黨繼續誘惑支持者,「只要你願意成為提案者,就可以成為下場群眾運動的組織者」。這種做法差不多零成本,作為「第三方」的眾志黨差不多無需承擔政治、經濟風險——資源是議會(若當選),也就是納稅人出,提案則由政治素人(公民)提出。如果成功,眾志黨大可在軍功章上記一筆;如果失敗,就是群眾的錯,該黨早已「溫馨提示」:「半民主」的議會制度對議員權力有莫大限制,只要再接再厲,眾志黨還是會支持你們的。
事實上,在眾志黨提出的有關「公民聯署」、「公民提案」和「社區自發政策倡議」三種遞進的公民參與互相配合中,我們根本無法得知該黨扮演的角色,在具體操作上身份模糊。
可見,所謂「眾志」,其實只是「眾包」,換一種動員方式,讓港人為其打工,達到政黨的政治目的,更因其不倫不類的外國名稱「Demosistō」遭網友各種惡搞,建議改名「香港眾包黨」。
「香港眾志」成立時,亂象迭出,副主席黎汶洛不得不當眾道歉
如果讀者還有印象,黃之鋒、黎汶洛等今年2月表達組黨意向時,曾提到要借鑑臺灣網際網路平臺「零時政府」的做法,建立一個類似「眾包」的平臺,讓專業人士就特定議題自行挖掘,妄圖慢慢形成民間的網絡政府。
撇除長篇累牘的「理念」不談,眾志黨聲稱將在下月公布完整的「自決路線圖」,計劃在未來10年推行全民自決公投,決定香港2047年「二次前途」。為什麼等到下個月才公布?難免引人猜測與黨主席羅冠聰、秘書長黃之鋒本月中赴美國、加拿大演講有關,二人是否會在美國受人點撥,突然開竅,給出「西藥良方」?答案尚不可知,但結合「勇武派」組織「本土民主前線」骨幹梁天琦、黃臺仰將在本月底赴印度等事,我們看到一個完整的圖像,即無論標榜「本土」還是「自決」,皆甩不掉轉向國際,尋求外力幫助的老套路。
他們絕非是「真·本土」,絕非是「真·愛港」,只是以包括「眾包」在內的種種手段,裹挾、利用部分民眾而已。
看看眾志黨的黨員名單,說他的前身是「雙學」(「學民思潮」和「學聯」)並不為過。該黨創黨記者會上,前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岑敖輝亦到場支持。不過,二人並未加入,周永康稱不入黨是因為只希望協調各「傘後組織」的工作,並考慮在9月的立法會選舉之後,對其進行進一步整合。岑敖輝則直言,與眾志黨的「起步點」不同。
那麼,「傘後組織」最近做了什麼?同樣在4月10日,傘後組織「青年新政」聯同「東九龍社區關注組」「天水圍民生關注平臺」「長沙灣社區發展力量」「慈雲山建設力量」「屯門社區關注組」組成「選舉聯盟」,瞄準9月立法會選舉。早在社區紮根的「選舉聯盟」已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在去年區議會選舉中,8名當選的「傘兵」中就包括「青年新政」的鄺葆賢(九龍城區)和「東九龍社區關注組」的黃子健(觀塘區)。
而且聯盟一派當仁不讓,主張將早於眾志黨,於2021年進行「香港前途自決公投」,選項包括「維護一國兩制」和「港獨」,無論他們如何詮釋,大張旗鼓合併也應了筆者前文所說,「佔中拆大臺」是為了再次凝聚力量,新世代格局尚未確定,反對派內誰能獨領風騷,9月立法會選舉是關鍵一仗。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選舉聯盟」表示將以「眾酬方式募集選舉經費」,看來無論路線是否一致,新世代都選擇了走「群眾路線」,積少成多,以弱勝強,總是香港人喜歡的勵志故事。
筆者曾經撰文,提到傳統的反對派學者、政客,皆沒有明確提出如何處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而眾志黨的理念則「顧全大局」地提到「中國因素」,稱:「會不卑不亢,將其(中國因素)轉化成更有利本港民主發展的助力」。但他們所謂的「中國因素」僅是「新移民」,儘管他們看似較激進本土派「包容」,鼓勵新移民「認識本地歷史,學習在地文化,融入本港公民社會」,但字裡行間流露出自大態度。他們視新移民為從落後地區來港搶奪資源的對象,但有鑑於爾等尚未接受文明洗禮,因此「倡議政府支援更多民間團體,積極開辦融入課程予所有永久居港的少數群體,真正從根本調解各地文化差異。」
將「新移民」等同於「中國因素」不僅無知,說到底,「包容」的眾志黨根本不應刻意突出移民者與本地人的差異,特別是對於那些居港超過7年,取得永久居民的移民,他們和港人有相同的政治身份,就如梁天琦。所以這種偷梁換柱的說法,顯得非常不負責。
至此,新世代反對派的隊伍已具備雛形,除了傳統政黨的青年黨團外,還包括「雙學」演變而來的「香港眾志」;以「熱血公民」「香港民族黨」和「本土民主前線」為主力的「本土派」;「青年新政」等「傘後團體」成立的「選舉聯盟」。連社民連和人民力量也未能免俗地急急聯手,儘管兩黨在去年區選中僅獲得一席,即以「前線」名義當選的人民力量成員譚香文。
反對陣營新世代已經躍躍欲試,無論效果如何,隊伍已經頗具規模,文鬥武鬥皆能應戰。當這些五花八門的「港獨」政黨選準商業模式發展的時候,也給我們一個看清「分離主義」本質的機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