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等教育深陷危機:學費飆升、文憑貶值、精英機制失靈

2020-12-10 騰訊網

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美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一方面,高等教育內部危機重重,高校對職工教員的裁員已屢見不鮮,早在五月俄亥俄大學宣布將對非終身教職軌道上的教授進行裁員。另一方面,網課的教學形式讓支付高昂學費的學生難以滿意,因此美國發生了多起學生因大學關閉而不能提供諸如面對面課外活動、實驗室、圖書館等服務設施為由的對大學發起的法律起訴事件。國際學生作為近年來美國高校收入的重要支柱,也面臨著是去還是留的困境。川普政府對國際學生的排外態度,不景氣的經濟與就業市場,美國居高不下的新增病例與一波未去一波又來的疫情都讓不少國際學生望而卻步。這些都讓人不免疑問: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才吸引地其魅力還能否一如既往?而這波疫情又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哪些深層次危機與未來可能的變革的動機?

飆升的學費:美國中產家庭不能承受之重

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公立學校(包含兩年制的社區學校與四年制大學),私立非營利性大學,和私立營利性大學。其中公立學校擁有最大的教學系統,包含了四分之三的美國大學生。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8年的報告,美國學生在大學教育上的花銷佔全球首位。美國人人均一年大學開銷為人均3萬美元,高於其餘發達國家此項花銷平均數的兩倍。三分之一的發達國家提供免費的大學教育,而剩下三分之一的發達國家提供低廉學費的大學教育(一年不超過2400美元), 而2018年美國人均國民收入為33706美元,僅略高於大學的人均開銷。而美國這個高昂學費的數字也並非從來如此,而是過去幾十年不斷增長的結果。

從1965年到2015年公立、私立大學以及中等收入家庭變化。 來源:大學理事會

飆升的學費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對大學的財政支持不斷減少。根據大學理事會的數據,在2008年經濟危機後,公共資金下降導致學費飆升。在過去的十年中,私立四年制學校的平均學雜費增長了26%。遭受重創的四年制公立學校的學雜費在同期增長了35%。

根據CBPP(預算與政策優先中心)分析發現,截至2018年,在對通貨膨脹進行調整後,美國國家對公立兩年制和四年制大學的整體撥款比2008年經濟衰退完全爆發之前減少了66億美元。現在學費約佔大學收入的一半,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剩下一半的大學收入。這和在三十年前完全不同,那時學費僅佔了大學收入的四分之一,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則承擔了大學所有其餘收入。

州政府對公立大學教育經費的不斷減少促使公立大學持續尋找富裕而具有支付能力的學生,而國際學生和外州學生就成為了州立大學的主要收入源。比如普渡大學在過去十年間將本州學生數量減少了4300名,而將外州和國際學生數量增加了5300名。

這筆高昂的大學學費支出很少有家庭能夠負擔,於是越來越多的家庭依靠聯邦和私人援助來負擔費用。 每10個家庭中就有超過8個家庭使用獎學金和助學金(不必償還的錢)來支付費用。 根據薩莉·梅(Sallie Mae)在最新的「美國如何為大學付款」報告中指出超過一半的家庭借款或貸款,使未償還的學生債務達到驚人的1.6萬億美元。 有將近70%的學生採取貸款的方式上學,而臨近畢業,學生平均負債近30000美元。

為了解負債纍纍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紐約大學人類學教授Caitlin Zaloom在過去的七年中和她的研究團隊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160個深度訪談,採訪了那些依靠借貸來支付四年制私立大學學費的學生和家長們,並最終將研究成果在2019年出版成為《負債》(Indebted: how families make college work at any cost)一書。 儘管中產階級家庭一直都希望幫助孩子支付教育費用,可近年來飆升的學費卻是對他們支付能力前所未有的考驗,同樣教育投資轉變成了一項「高風險」投資活動,從而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家庭生活。

Zaloom教授對中產家庭的界定標準是家庭對大學學費的支付能力。她對中產家庭的定義是他們既沒有能力不借貸就能支付大學全部學費,同時又達不到有資格申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補助的貧困標準。Zaloom發現,對於中產階級父母來說,幫助支付大學學費不僅是一項對他們經濟預算的挑戰,而且還被視為是父母的道德義務。他們的經濟支付既是無奈之舉又心甘情願,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負責任的父母的道德義務。可這種「義務」在幾十年前卻是難以想像的。幾十年前,當製造業工作數量充足,就算沒有四年制的大學學位也能過上中產的生活。大學文憑曾經是靠學生自己爭取而來的價值體現,而現在卻成了躋身中產必不可少的條件,不僅因為學位是找工作的必要證明,同時它還賦予他們參與中產階級社區生活所必備的知識和社交技能。於是中產階級家庭開始了在道德義務與財務現實之間一次次的衝突。

Zaloom認為,這主要導致了三個道德困境。首先,當他們的孩子還年輕時,父母就要面臨家庭財政支出之間的艱難取捨:是為孩子的大學教育存錢還是滿足當下的家庭需求開銷。當孩子還小時,很少有父母選擇為大學做儲蓄,大多數人都傾向於在這個階段把投資花在小孩的發展上。只有少於百分之五的美國人擁有小孩的大學儲蓄帳戶,而這撥人也比一般人富裕很多。對於那些從事中產階層工作的人,為孩子存夠足夠的上大學的錢就意味著對其他活動的妥協,比如音樂、教育、旅行、運動、課外輔導。這些活動既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又能讓他們與同齡人保持同步,鍛鍊他們的自律意識,並訓練他們的社交技能。矛盾的是,給孩子報名多參加這類活動就會消耗這些家庭的高等教育儲蓄金。

第二個道德困境發生在孩子們開始申請大學時。幾乎每個家庭,都砸鍋賣鐵地要讓孩子去對他發展最有利的大學。家長對選校有很多考慮,不僅是找到一個負擔得起的學習場所,更是要找到最有可能建立社交網絡,創造生活和職業機會的環境。因此哪怕存在諸多風險,父母和孩子都會優先考慮最優選項的學校,然後再尋找解決費用的辦法。

第三個道德困境被Zaloom稱為「社會投機」,它的含義是今天的父母必須為教育投資下注,以確保他們明天在中產階級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很可惜,父母並不能保證這筆賭注能為父母自己或孩子帶來回報,並且通常他們並未得到期待的回報。相應的,父母的儲蓄計劃從此後通通打亂,在日後遇到健康緊急情況,諸如失業、家庭破裂等十分普遍但無法預料的境況時顯得捉襟見肘。同樣,許多孩子在大學畢業後也找不到高薪工作,這迫使他們在成年後最清貧的十年中承擔著還清債務的重擔。支付高昂的大學費用還意味著危害父母的長期財務安全。父母花在子女教育上的錢越多,他們退休帳戶中的錢就越少。

針對這一現象,Zaloom犀利地指出一個潛在的悖論:父母在教育方面進行了巨額投資,以使子女能夠維持或達到中產階級的地位,但與此同時,他們增加了自己退出中產階級的風險。通常財務顧問給父母的理財建議是,想像他們和孩子同時在一架失重的機艙裡,他們應先確保自己的氧氣面罩(退休儲蓄),然後才幫助孩子(上大學的花費)。但是實際上,父母的行為就像在飛機上一樣,他們選擇首先照顧孩子。這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全國的家庭財務儲蓄狀況少得可憐。美國家庭存款儲蓄的中位數只有約12000美元。這些家庭開玩笑說唯有中彩票才可能將他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Zaloom對這樣的美國教育制度感到悲觀,當大學教育掏光美國中產家庭的一切,美國夢脆弱得遙不可及。

日趨貶值的文憑與失靈的精英機制

早在疫情發生前,對美國高等教育泡沫的批評聲就不絕於耳。高昂學費的上漲伴隨著大學不斷擴招,而和國內最近甚囂塵上的對文憑貶值的討論一樣,美國的文憑縮水在近十年也非常明顯。根據美國人口統計數據,從2000年來,美國擁有碩士和博士文憑的人數翻了一倍,而本科文憑也是大幅上漲。這樣的人數擴招所帶動的水漲船高不難解釋在勞動力市場上越發貶值的文憑。

早在2017年,就有評論指出 「大學文憑可能正在成為新的高中文憑「。在過去幾十年裡,大學生在勞動力就業市場上優勢明顯,從1980年以來,隨著大學畢業生從高中學歷的人中脫穎而出,高中生和大學生的收入差距持續拉大。但在一項2016年國家經濟研究局Robert Valletta教授關於學歷溢價的研究中卻發現,近年來這兩者間增長趨於平穩。儘管擁有大學文憑的員工和只擁有高中文憑員工的收入差在1980年代迅速增長,但這兩者間的收入差在1990年代開始放緩。在2000到2010年之間,這收入差只略微浮動增長,而在2010到2015年期間,收入差就一直沒變過。Valletta認為,驅動高等教育高回報的因素這些年已減弱了不少。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技術投資刺激了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因為工作越來越需要與學士學位相關的更高水平的認知技能。 2000年之後,由於資金開始流向自動化和人工智慧領域,這些技術取代了較低級別的工作,但近年來,自動化已開始取代所有行業中具有四年制學位的工人所擔任的工作。這樣的結果導致具有學士學位的工人被迫從事低工資低技能工作。現在,四年制學位不再是獲得高薪管理職位的入場券,而是進入任何工作的最低入場券。Valletta的研究表明 「教育集團間為高薪工作展開了無比激烈的競爭」。但同時,Valletta謹慎地指出,這並不表示年輕人可以不讀大學。他說,總的來說,高等教育可以為員工帶來比高中文憑更高的收入,但專業選擇非常重要。

而這次新冠危機之下,當高風險低收入群體比如外賣員、護士成為人們口中「必不可少的工人」(essential worker)時,又印證了學者們近年來對當代精英體制所帶來弊端的批判。長久以來,社會都對「認知勞動」(cognitive work)推崇備至,也就是看重它背後所代表的理性、邏輯、分析、對抽象事物的理解等能力。但這次新冠疫情卻向人們揭示了非認知類工作的重要性,也會讓更多人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在英國政治分析評論家David Goodhart的新書《頭、手、心》(Head Hand Heart: The Struggle for Dignity and Status in the 21st Century)中,Goodhart認為新冠危機確認了他之前對世界的假想,他認為當前社會的問題是精英標準的單一化,這一標準就是學術考試水平。日後的物質富足與社會地位,都與在這個單一領域內的表現緊密掛鈎,而其他人類能力,比如出色的手工能力、強大的同理心和照顧關懷他人的能力在社會上都沒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回報。

這種情況的弊端是多種多樣的,並且越來越嚴重。學位曾經標誌著出色的認知能力,或某種文化特權,但隨著它們成為人手一張的證書,他們就失去了這種區分功能。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追求高學歷,而這些高學歷在真實工作中根本用不到, 比如從事護理工作並不需要本科及以上文憑。由於擁有高學歷的人數越來越多,學歷在勞動市場所具有的經濟價值就不斷縮水。

哈佛道德哲學教授Michael Sandel在新書《優績的暴政》(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中指出,全球民粹主義興起和精英機制失靈有很大關係。桑德爾認為目前民粹興起有兩大原因,第一是用技術專家治理的思路與市場機制去思考公共福祉,這使得對公共問題的討論變成了專家的特權而不在大眾參與範圍內。第二則是目前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即成功者傲慢、失敗者怨恨的情緒兩極化在全球化的催化下造成了不斷飆升的社會不平等。 桑德爾在這本書裡挑戰了美國夢的傳統,即那種堅信靠個人努力和奮鬥就能實現階層跨越的美國夢故事。桑德爾提出了「精英自大」(elite hubris)這一概念,這種自大來自堅信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的才華天賦和努力,自己是自己成功的締造者而完全無視諸如先天的家庭條件、他人的幫助和運氣等對於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而精英們的自大使他們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帶著嗤之以鼻的不屑,這潛在地拉大了這兩個群體的距離,使他們更難以理解和體諒彼此。這也進一步導致了政治兩極化,全球範圍內右翼的崛起,以及精英對弱者與底層的歧視。

桑德爾認為精英體制強調文憑,靠文憑的累積才有可能觸到金字塔頂端,而頂端的含義則完全由市場價值決定,這就陷入了一個死胡同。新自由主義的市場崇拜與美國個人主義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加劇了社會不平等,這樣撕裂的局面讓中產及以上家庭更加如履薄冰,拼盡全力將孩子送進好學校,因為進入好學校是保住階級地位,實現向上階層流動性的第一步。桑德爾指出了專家政治和市場崇拜在過去的四十年中的失敗,而在1940年到1980年之間,統治美國的精英階層明顯更加成功。他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幫助重建了歐洲和日本,加強了福利國家體制,消除了種族隔離,並促成了長達40年的經濟增長。相比之下,過去四十年執政的精英階層只帶來的大多數工人四十年停滯不變的工資,空前的收入和財富不平等,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2008年的金融危機,腐朽落後的基礎設施,這些都和民主的初衷背道而馳。桑德爾提出了一種激進的政治理念,強調一切勞動都有尊嚴。他認為新冠疫情應讓我們重新思考的是,如何重塑經濟使其重視那些同等重要但根本不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比如護理,送貨員。如何讓這些工作不僅能獲得良好的物質回報, 還能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同和尊嚴。

危機抑或轉機:新冠疫情下的秋季學期

秋季學期,所有美國學校都採取了純線上或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網課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態都是目前最使人擔憂的問題。美國疾控中心調查顯示在六月,四分之一的介於18到24歲的年輕人都曾嚴肅地考慮過自殺。另一項在九月十號發布的由chegg.org非營利組織發布的關於美國高中生和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精神健康狀態調查報告發現,百分之五十四的學生都有有「輕微」、「非常」、「極其」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一半的學生認為自己非常焦慮,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自己正經歷著抑鬱。而新冠疫情裡對心理諮詢陡增的需求量則讓這些學生更難以獲得相應的幫助,而心理諮詢醫生也不得不思考如何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實施心理救助。

而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大學還在不斷調高學費,與此同時學生則開始質疑這飆升的高學費是否合理與當下文憑的價值。美國高校的未來出來在哪裡,有分析人士認為後疫情時代會有少部分高校因資金匱乏而倒閉,而網課又極大地削減了線下文憑的價值,於是大學教育可能會出現被排名靠前的大學壟斷的趨勢進而淘汰排名靠後的學校。在新自由主義邏輯下,大學提供的不再是教育,而是一紙文憑,而各種網課平臺則使學生獲得了能買一張哈佛文憑的機會。畢竟在求職中最重要的是這個學校的文憑,而文憑上並不會標記這是在線上還是線下獲得的,因此在就業求職時線上和線下文憑的價值區別不大。畢竟早在2014年,86%的美國大學就提供了在線課程,而33%的大學提供了完全線上完成的在線學位。但線上學生可能在建立人脈資源上會較為吃虧,畢竟積累社會資本是父母送孩子進好大學的重要目的。

還有另一種更激進的看法來自民主黨內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比如Bernie Sanders和Elizabeth Warren,他們認為拯救美國大學教育唯一的辦法是讓大學教育免費。社會民主主義者認為向學生收取大學學費是一種政治行為,而這齣於背後是州政府和國家政府對高校不斷減弱的財政支持。在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家的方案裡,這部分資金應向華爾街徵稅獲得。但無論如何,對已經困在家裡學習了九個月的美國學生和那些困在自己國家的國際學生而言,現在都是一個重新思考美國教育價值的時刻。

參考文獻:

1. OU announces layoffs for 53 faculty, at least 94 administrators

https://www.athensnews.com/news/local/ou-announces-layoffs-for-53-faculty-at-least-94-administrators/article_e9647eaa-96f6-11ea-b795-47566f62d6e9.html

2. https://www.oecd.org/education/education-at-a-glance/EAG2019_CN_USA.pdf

3. Why college tuition keeps rising. https://www.cnbc.com/2019/10/24/why-college-tuition-keeps-rising.html

4. How America Pays for College 2020.

https://www.salliemae.com/about/leading-research/how-america-pays-for-college/

5. ZALOOM, C. (2019). Indebted: How Families Make College Work at Any Cost. PRINCETON;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oi:10.2307/j.ctvdf0k98

6. Recent Flatten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Wage Premium: Polarization, Skill Downgrading, or Both?

https://www.nber.org/chapters/c13705

7. Head Hand Heart: The Struggle for Dignity and Status in the 21st Century by David Goodhart

8.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by Michael Sandel

9. Pandemic Increasing Suicidal Ideation 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20/08/17/suicidal-ideation-rise-college-aged-adults-due-covid-19-pandemic

10. https://www.chegg.org/covid-19-mental-health-2020

11. These schools have the largest endowments in the country — yet they’re still raising tuition during the COVID pandemic

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at-many-schools-college-will-cost-more-than-last-year-despite-covid-disruptions-11598262606

12. https://www.frbsf.org/economic-research/files/wp2016-17.pdf

13. https://study.com/blog/how-valuable-are-online-degrees-compared-to-traditional-college-degrees.html

相關焦點

  • 學費飆升、文憑貶值、精英機制失靈——美國高等教育深陷危機
    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美國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層出不窮。一方面,高等教育內部危機重重,高校對職工教員的裁員已屢見不鮮,早在五月俄亥俄大學宣布將對非終身教職軌道上的教授進行裁員。這些都讓人不免疑問: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才吸引地其魅力還能否一如既往?而這波疫情又反映了美國高等教育哪些深層次危機與未來可能的變革的動機?飆升的學費:美國中產家庭不能承受之重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公立學校(包含兩年制的社區學校與四年制大學),私立非營利性大學,和私立營利性大學。
  • 學歷貶值愈演愈烈,我們還能走出「文憑社會」嗎?
    1文憑通脹:「不夠用」與「沒啥用」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就在《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一書中提出過「學歷貶值在西方語境之下,教育機構的選拔機制本應指向的是機會的公平,但在越來越多的研究中,教育被證明是階層流通的障礙,在與權力、資本、家庭背景的勾連過程中,它也不再是公平競爭的通道,反而阻礙了正常的選拔機制。在中國,學歷的快速貶值也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擴招一年比一年厲害。而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報考人數也年年遞增。
  • 學費飆升、學歷貶值,留學生出路何在?
    但2020年最不缺的就是荒誕和魔幻,大家也早就對美國大學漲學費見怪不怪了,在過去的15年間,大學學費始終葆守著一顆持續上漲、永不敗退的心,可比美股要堅定的多。且不說留學家庭,連美國中產都對高昂的學費叫苦連連,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8年的報告顯示,2018年美國人均國民收入與美國人人均一年大學開銷基本持平;也有報導指出一些私立大學的學費增長速度,也超過了美國中產家庭的收入增長速度。
  • 高等教育商品化與美國大學危機
    儘管美國的高等教育仍然穩坐「世界第一交椅」,全球最具有學術競爭力和權威性的大學數量依然是美國獨居鰲頭,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對美國大學的崇拜之聲依舊不絕如縷,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隨著作為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新自由資本主義的「徹底失敗」,今日的美國大學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和地位在全方位衰退。
  • 「統招專升本錄取率暴增」背後,是全日制本科文憑的嚴重貶值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安徽統招專升本擴招2倍,統招專升本錄取率暴增」背後,是全日制本科文憑的嚴重貶值。當然,文憑貶值不是指文憑本身價值在下降,如今高校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學科建設水平和科研水平都上了很大臺階,學生整體素質也不差,全日制本科文憑本身的「含金量」是略有提升,至少沒有下降。
  • 為什麼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了,我們還需要文憑
    而隨著文憑不斷貶值,想通過文憑改變命運,也就越來越難了。1979年,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文憑貶值的問題,聯想到最近這些年在很多國家出現的學歷貶值現象,可以走相同的路了。文憑貶值首先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文憑教育培養的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第二個問題,既然文憑無用,那為什麼還說文憑很重要?
  • 你的文憑貶值了麼?看看這20年的對比吧
    目前大學畢業生去送外賣,去街道,去工地的事情像炸彈一樣時不時地刺激著人們本已緊張的神經,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讓大家有點生氣,辛辛苦苦這麼多年求學,文憑的價值卻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實我們沒有看透文憑和教育的辯證關係。很多人會把「文憑」貶值歸咎於上世紀末的大規模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生素質和大學教育水平的整體性下滑,最終造成文憑含金量下降和就業難的社會問題。
  • 文憑通脹、種族鬥爭與階層焦慮:神話幕後的美國教育
    人們之所以關注教育平權法案的存廢,是因為它關乎哪些群體能通過高等教育成為精英。平權法案規定就業就學制度中需要保證膚色和性別平等,而有人則認為這項法案製造了配額制度,從而偏袒照顧非洲裔美國人,使自己的孩子「分數高卻上不了好學校」。
  • 學歷不會貶值,只會增值
    城市戶口、幹部身份、正式編制應有盡有,這時的中專教育,屬於高等教育,也屬於精英教育。但是,中專這一精英教育,只持續了15年就開始走向沒落。精英教育開始向大眾教育轉變。1998 年,國家對高等教育全面實行並軌改革,學生需要繳費入學,畢業後也不再保證有令人羨慕的好工作。
  • 高等教育「大眾化」,專科學歷貶值,專科學歷還能走多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據教育部門統計,2020年高等教育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874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這意味著今年畢業生將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
  • 美國大學深陷財政危機,學費翻一番,留學生太難了..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美國大學紛紛陷入了財政危機。據《紐約時報》報導,預計美國秋季的高校新生入學人數將下降15%,其中國際學生將銳減25%,或將造成23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不少準留學生和家長可能會擔憂學校是否因為財政赤字而猛增學費,增加留學負擔,通過對多數學校的財政報告和最新的學費政策可以看出其實不然。根據Lendedu的最新統計,在過去的20年中,美國所有類型大學的學費增加了一倍以上,在某些情況下,有的學校學費還增加了兩倍之多。
  • 文憑只有社會功能,從不促進教育發展,不用文憑設門檻,教育才能回歸...
    但說起近年來的文憑貶值,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 人們對本科學歷見怪不怪,碩士、博士學歷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不管你屬於哪個族裔,如果你想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你就必須去考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而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你就自然而然地會認同美國的主流文化,並且按照英裔還有德裔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
  • 全球文憑「含金量」最高的30所大學,美國獨佔13席,中國4所大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一書中提出了「文憑的通貨膨脹」這一概念。文憑的通貨膨脹指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更高的學位,工作職位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當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某一教育文憑或學位時,其價值也就隨之下降。
  • 美國高等教育的衰落
    卡普蘭提出了以下的思想實驗:「你想擁有沒有普林斯頓教育的普林斯頓文憑,還是沒有普林斯頓文憑的普林斯頓教育?如果你來回答,你一定會認為信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追求信號的價值,學生們湧向大學。然而,超過4400萬美國人共同承擔了1.5萬億美元的學生債務,自2003年以來增長了457%。
  •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精英教育觀」該退場了
    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從政府部門、教育界到社會公眾,不少人的教育觀還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由此導致高等教育的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高等教育大眾化並沒有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精英教育觀的基本特徵是,把大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才身份,即一個有別於非大學生的特殊群體對待,這帶來的問題是,在求學階段,不少學生認為只要考上大學,獲得大學生身份,就實現了求學目標,考上大學後,不再努力學習;在就業階段,社會對大學生群體就業高度關注,給大學生設定與身份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一旦與身份設定不吻合,就被認為另類就業或者學歷貶值。
  • 文憑:社會流動的階梯還是障礙
    令人驚嘆的是,早在1979年,美國社會學家蘭道爾·柯林斯就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清晰地闡述了教育系統擴張和文憑通貨膨脹的來龍去脈;這本基於美國歷史寫就的著作,對照近四十年後中國的社會現實來看也完全不顯得過時和錯位,可見出色的社會學理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普適性。
  • 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 學者:「精英教育觀」該變了
    我國高等教育即將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但從政府部門、教育界到社會公眾,不少人的教育觀還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由此導致高等教育的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高等教育大眾化並沒有緩解全社會的教育焦慮。  精英教育觀的基本特徵是,把大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才身份,即一個有別於非大學生的特殊群體對待,這帶來的問題是,在求學階段,不少學生認為只要考上大學,獲得大學生身份,就實現了求學目標,考上大學後,不再努力學習;在就業階段,社會對大學生群體就業高度關注,給大學生設定與身份相匹配的就業崗位,一旦與身份設定不吻合,就被認為另類就業或者學歷貶值。
  • 貨幣貶值、請求援助!中東正上演又一場海灣危機
    摘要:為避免貨幣進一步貶值,維持盯住美元匯率機制,外儲暴跌75%的巴林,已經開始向沙特等其他海灣國家求援了。繼年中卡達斷交危機後,海灣國家一場新的危機山雨欲來。美國媒體援引知情人士稱,為維持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外儲急速下滑的巴林開始向周邊國家求援了。
  • 畢業即失業,你認為現在的大學本科文憑有用嗎?
    值得一提的是,造成大學文憑貶值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畢業生人數的迅速上漲。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大學畢業人數從1949年2.1萬人上漲到2019年的834萬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近400倍。1949年,人才十分缺乏,當年的高校畢業生僅有2.1萬人。
  • 臺灣高等教育不「高等」了?
    島內學者和網友感慨,「精英教育」不再精英,高等教育不再「高等」。本來讓人稱道的臺灣教育,到底出什麼問題了?  想不上大學都難  嚴格意義上說,臺灣已經廢除與大陸類似的高考制度。2002年,臺灣教育部門為減輕學生壓力,取消了全臺統一、一考定終身的「大學聯考」,改用「多元入學」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