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學畢業生去送外賣,去街道,去工地的事情像炸彈一樣時不時地刺激著人們本已緊張的神經,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讓大家有點生氣,辛辛苦苦這麼多年求學,文憑的價值卻一直在走下坡路,其實我們沒有看透文憑和教育的辯證關係。很多人會把「文憑」貶值歸咎於上世紀末的大規模大學擴招,導致大學生素質和大學教育水平的整體性下滑,最終造成文憑含金量下降和就業難的社會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與2002年從精英化階段進入大眾化階段,2019年開始從精英化階段邁入普及化階段。加上疫情衝擊,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背後,全社會對文憑學歷的認知也處於調整重塑之中。2020年12月26日,江蘇省南京市,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南京林業大學考點,考生等候進入考場。2020年12月27日,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落下帷幕,報考人數達到377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這距離2017年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首次突破200萬人大關,僅僅過去5年時間,而報考人數已經翻了將近一番。
2020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總共874萬人。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在學研究生286.3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否已經過度?
高等教育回報率為10%,就業難源於結構性錯配
「學歷的含金量大不如前的感覺。」四年前,趙晨在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攻讀商科並獲得了研究生學歷,回國後輾轉進入四川大學MBA教育中心工作。她告訴《財經》記者,自己現在領取的工資算「普通能吃飽飯的水平」,事業單位晉升薪資存在局限,但他們部門現在普遍要求新入職的員工必須是碩士加海歸。
前段日子,袁慧從英國愛丁堡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希望在南寧覓得一份大中專的教職工作,但當地的大中專學校基本要求博士學位,碩士則需要發表論文。袁慧沒有在國內發表過論文,暫時在培訓機構找到一份工作,正尋思著騎驢找馬,進入當地的基礎教育行業工作。
為什麼高校畢業生找到一份好工作似乎變得更難?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曉宇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傳統就重視教育,人們增長能力、知識,獲取競爭優勢的需求,催生了對更高層次教育的追求。獲得同樣資歷的人越來越多,資歷背後的競爭優勢就會被削弱。2019年全國在學碩士生243.95萬人,上世紀90年代在校大學生才200萬人出頭,現在碩士生地位與當年的大學生類似,還面臨著本科生在勞動力市場的擠壓,比如清華北大等名校本科的競爭力可能高於普通學校的碩士學位。
2021年,中國錄取的研究生將擴招至110萬人,這是否會造成高等學歷貶值、教育回報率下降?陳曉宇、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李實向《財經》記者介紹,教育回報率是指就業者每多受一年教育所獲得的收入增長率。改革開放後90年代以來教育收益率快速上升,2006年後出現小幅下降,2010年後保持在10%左右。
李實解釋,勞動力市場的工資變化取決於供求關係。如果經濟能夠保持正常增速,對勞動力需求有所增加,部分人工資增長快,部分人工資增長慢,屬於正常的結構性變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所減少。同時,許多原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臨時轉為在國內就業,人力供給增加,導致就業壓力增大,這是暫時性的現象。許多高校生去基層工作,可能更多是一種過渡性的選擇。
在嶽昌君看來,中國高等教育的收入回報依然可觀。他帶領的團隊對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實證研究,在東中西部17個省區市的32所高校開展抽樣調查,回收16571份有效問卷發現:學歷越高起薪越高。從算術平均值來看,專科生為3548元,本科生為5417元,碩士生為8778元,博士生為13849元。從中位數來看,專科生為3000元,本科生為5000元,碩士生為8000元,博士生為12000元。此外,學生們的薪資收入根據畢業學校、就業地區、行業、工作單位及職業類型等不同也存在差距。
實際上,中國國民的整體學歷水平並不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擁有者在人群中依然處於優勢競爭地位。12月中央財經大學人力資本與勞動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人力資本報告 2020》顯示,1985至2018年,全國勞動力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佔比從11.8%上升至39.8%,其中城鎮從26.1%上升至52.7%,鄉村從7.2%升至20.7%。由此可證,中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算高。
嶽昌君分析,儘管基於網絡樣本的研究顯示,高學歷者面臨薪酬懲罰。但2019年僅有五分之一的學生通過網絡渠道找到工作,許多優秀學生與優質職業的匹配在線下達成,網絡樣本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從大趨勢看,高學歷者的長期收入還是增長更快。2019年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顯示,許多高校畢業生尤其是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教育、科技、IT、金融業以及政府部門工作。不同學歷畢業生的去向結構差異顯著,相對而言,高學歷畢業生的去向更好一些。
「本科畢業以前還好找工作,現在就不行。研究生都競爭很厲害,本科生更難了。」三年前,劉佳源作為應屆研究生入職位於深圳的德恆律師事務所。她近日告訴《財經》記者,大型律所對新員工的學歷要求越來越高,現在進入她們律所的大多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英美名校畢業的研究生,本科生已經很難跨越紅圈律所的門檻。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之所以接受不了這種變化帶來的陣痛,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把上大學獲得高學歷當作人生前途的一份保證,一旦這種美好的意願遭受現實的打擊,首先遭到責備的往往是大學教育水平,其實,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愚蠢想法。高學歷和好工作從來就不是因果關係,勉強的說,高學歷也只能算是獲得好工作的一個充分不必要條件。高學歷只能證明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它是無法衡量一個人的具體工作能力、人際能力以及工作中所需要的其他能力。高學歷塑造的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能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它為你以後的人生規劃指明了一個方向,但並不表示一定能實現這個目標。所以說,文憑含金量從一開始就被高估了,如今的貶值才給高學歷者一個恰如其分的定位。
現在很多純體力或者不需要漫長學習的崗位可能薪資待遇都比剛畢業的大學生好很多,這就更給人們一種錯覺,文憑正在拉低人們對教育的認知。除卻人們這種對文憑含金量預知的錯誤想法,最重要的造成文憑貶值的原因就是社會在不斷進步,大眾的知識水平普遍提高,普適化的教育模式已經大部分的精英教育模式,大學文憑甚至是碩博文憑已經不再是稀缺產品,供過於求的變化最終導致大量高學歷者就業難的問題。但是,應該看到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普適化的教育模式只會被不斷推廣,保證全體社會成員獲得相應的知識教育,既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一個進步國家對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
就目前來看,這種貶值只會回落到文憑真正所值的含金量;從長遠來看,這種貶值還將繼續,普適化教育模式必將隨著社會發展而被不斷推廣,絕大多數的文憑將不斷飽和,文憑貶值既是趨勢也是必然。
文憑貶值並不意味著教育貶值,和前面的是對應的,正是由於社會的不斷進步,純粹地固守著一張文憑放棄學習的人必將被快速更新的社會知識體系拋棄,以前的一技之長可能在三五年後都會被新的體系替換,作為技能的主體如果不及時學習那痛苦的只能是他自己。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從政府層面要及時更新大學教育體系的知識架構和調整教育策略,從個人來說就是持續不斷地學習,除了在所從事的行業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外,還要做好行業領域最新技術知識的儲備,隨時為新技術的到來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