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個獎罰嚴明的班級,還是只有獎勵的班級

2020-08-28 黟靈

孩子上學的時候,幾個同年級的家長早早的就打聽著各個班級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聽到了幾個媽媽們說,希望我的孩子能到「某班」,聽說那個班的老師很溫柔,從不體罰孩子。

又有人說:「還是另一個班好,那個班的老師很嚴格,孩子們的成績不錯!」

馬上就有人說:「聽說那個老師很厲害,我擔心會體罰孩子,還是算了吧!」


媽媽們為了孩子,可真的是操碎了心。

黟靈就在想,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父母捨不得孩子受一點的委屈。很多老師們也是不敢對孩子有一丁點的不友善,生怕出點事。

全民都在探索著快樂教育,鼓勵教育。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健康成長。

可是,孩子們快樂嗎?孩子們健康嗎?

做為家長,你希望你的孩子的成長軌跡是什麼樣的?你能接受一個嚴厲的老師嗎?

黟靈想問問大家,如果有兩個班級可以供大家選擇:A班,獎罰嚴明;B班,快樂教育。大家認真的想想看,你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哪個班?

A班,是一個獎罰嚴明的班級,有嚴格的班級管理制度,每個孩子必須遵守規則。

對於不遵守規則的學生,或者犯了錯誤的學生,就必須為自己的錯誤承擔相應的責任。其中包括罰站、打掃衛生、跑步等,也包括打手心之類的體罰。但是不會暴力針對孩子,也不會傷害孩子。但是孩子和家長必須無條件接受班級的制度,不能找老師麻煩。而如果孩子表現優異,也會有相應的獎勵機制。

B班,快樂教育。

不管孩子對錯,都會照顧到孩子的心情。不能罵,不能打,以獎勵為主。老師也沒有權利去體罰或者是變相體罰孩子的權利。但是,老師也是很努力的教學。

這樣兩個班級,你會把孩子送到哪個班?


我是靈,歡迎您的關注,謝謝您的支持!

很期待看到您的意見。如果真的有這樣兩個班級,作為家長的你,更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哪個班去?歡迎您來討論!

相關焦點

  • 班級建立家委會,你支持嗎?
    現在很多學校都有家委會,家委會的主要職責是減輕老師負擔,服務於孩子,服務於班級。家委會每個學期讓每個學生家長繳納一定數額的班費,作為獎勵優秀學生,或者節日給各科老師買禮物,以及給孩子們購買班服或者學習用品等各項用途的經費,你認為合理嗎?下面小Z談談自己的親身經歷。
  • 班級獎勵,怎樣由物質向精神過渡
    然而,人心不足,一個人的物質需求是無止境的,如果我們不從小培養一個人的精神需求,由物質需求向精神需求慢慢過渡,那麼隨著人年齡的增長,他的欲望也會跟著膨脹,甚至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擇手段,這是很危險的。俗話說得好,「教學生六年,想孩子一生」。
  • 老師把孩子帶到班級,領導批評她還覺得自己委屈了,該咋勸說她?
    你孩子一動一鬧,上自習課的其他孩子肯定受影響吧!孩子回去肯定會跟家長抱怨,一個小弟弟小妹妹在他們上自習課的時候,在邊上說話鬧騰,讓他們沒法好好寫作業,所以回家還要繼續寫作業!家長當然不滿意了,自己的孩子不能好好上自習課,回家還要熬夜做作業。那肯定得給學校的班主任,教導主任,甚至校長抱怨,有老師把孩子帶到班級,影響自己孩子上自習。
  • 父母花錢把孩子送進了「重點班級」,是幫了孩子還是害了孩子?
    孩子上什麼樣的班級是大多數家長的心病,是找找關係,花點錢讓他們進入重點班級,接受濃厚的學習氛圍呢?還是繼續讓孩子在普通班級放任自我呢?其實這個問題還得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而定。
  • 班級群裡,媽媽別做這「4件事」,不僅影響自己形象,還連累孩子
    班級群雖然給各位媽媽提供了一個了解孩子在校狀態的渠道,但是一位資深班主任直言,在班級群裡各位媽媽最好別做這四件事,否則很容易影響自己和孩子在老師心目中的形象。把孩子送到學校以後,媽媽們總會不由自主的擔心孩子在學校的狀態,媽媽們擔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在班級群裡一直不停地向老師詢問自己孩子的狀態,很容易引起老師的厭煩情緒。
  • 幼兒園「分班」並不是隨意,只有達到標準,孩子才能分到好班級
    所以,給孩子找幼兒園的時候,家長都會精挑細選,希望能給孩子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幼兒園,也給孩子找一個好的老師,最好再分到一個好班級,這樣就好了。 在校門口排了很多的家長,他們為了孩子的學習分班情況也非常操心,都想要搖一個不錯的號,然後給孩子分一個好的班級。 但是,在孩子的老師面前,家長是最卑微的,也是最沒有話語權的,孩子的分班情況也無法插手,所以才會有些好奇。
  • 開學季,你會給你的孩子選班級,選班主任嗎?
    九月份新學期即將開始,對於新入學的一年級、七年級、高一的學生,都想分到一個「好班」,然後再有一個「名師班主任」,非常完美!那麼大部分家長都會行動起來,動用自己的各種關係,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完美的「情境」中來。不可否認,家長這樣做完全可以理解,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出類拔萃,將來能成龍成鳳。而且能夠這樣做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上心的,孩子的成績也都是不錯的。
  • 班級無紀律,成績就上不去,看看有經驗的老師如何管理班級
    最近辣辣一直在各個年級聽課,一方面學習同事們的教育教學經驗,另一方面還是想多從有經驗的老師那裡學習班級管理的方法。年輕教師接班後,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班級管理。如果班級的常規混亂,學生的紀律性很差,那麼成績必然會受到影響。
  • 普通班級當雞頭,還是重點班當鳳尾,資深老師:教你如何選擇
    凡是學生在上學之後,家長除了關心你的身體健康,其次就是關心你的學習,畢竟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有出息,望子成龍的心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到了到高中的時候,家長更是重視孩子的學習,因為高考是學生們人生重要的一個轉折點,是學生改變人生的一個重要的捷徑。
  • 一個班級高達40多人,家長擔心,老師:真過癮
    也就是說一個老師要帶13-14人。而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在剛入學時難以適應集體生活,這也就造成了很多問題,比如:孩子的吃飯,孩子的上廁所,孩子睡覺,孩子哭的時候有沒有哄啊,孩子會不會和小朋友打架啊等等。那麼為什麼家長、老師都不願意讓孩子在一個數字比較龐大的班級呢
  • 巧用「優化大師」 優化班級管理
    評價主體的全面性    「班級優化大師」的評價者不僅僅是班主任、任課老師,還有我們班級的小主人——學生自己來進行管理,並且家長隨時可看到孩子的在校表現,也可在家進行評價,真正實現了對孩子的一個全方面的評價。老師、家長、學生,三個評價主體之間相互督促,相互溝通,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2.  評價對象的全面性傳統的獎勵卡,往往傾向於優等生。
  • 班級管理:何以有效?
    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用放大鏡去看孩子的優點。在課後與孩子多交流、多談心,不僅可以聊學習,還可以聊生活中令他們感興趣的話題,給孩子一個和藹可親的大朋友形象。只有充分地掌握學生的情況,才能夠更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 「假如這是我的孩子」——我的班級管理漫談
    所以,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我努力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每當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狀況時,我都要問自己:如果是我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我會怎麼辦?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植根於愛的事業。」只有以愛博愛,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才能甦醒孩子的心靈,成為醉心教育事業的夢想者!
  • 一個班級的文化,都藏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裡
    簡而言之,就是老師想和學生營造一個怎樣的班級?你們共同的「班級信仰」是什麼?是「成績至上」、「唯我獨尊」,還是「自由平等」、「尊重差異」? 很多老師,他們的教室裡看似沒有複雜的班級管理工具,但他們的課堂井然有序,讓你疑惑的是他們不兇不吼,反而溫和有禮,學生不怕他們,但很願意聽他們的話。
  • 班級群上演「宮心計」?忽略了班級群的核心意義,勞心勞力又何必
    今天終於繃不住了,在教師節這樣一個普天同慶的大好日子裡,一個家長率先在群裡發了一條祝老師教師節快樂的信息。但很尷尬的是,近一個小時的時間,沒有人附議,老師也沒有回覆。過了50分鐘,兩位家長複議了,群裡就開始刷屏,齊刷刷的複製粘貼,隊形相當整齊。據不完全統計,有一半以上的家長進行了回復。
  • 理出與班級目標匹配的公約
    有了目標,班級管理就有了抓手。依據目標如何制定公約?每個月我們會上一節「公約制定」班會課。大家分成小組討論班級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然後各小組輪流在全班分享。孩子們看問題的視角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成人有很大區別,只要給他們施展的空間,他們一定會想出許多你意想不到的辦法。當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班主任可以將這些辦法一一羅列在黑板上。學生的這些辦法全用嗎?
  • 如何讓班級「活」起來
    班級的發展方向與氛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建設一個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我嘗試把人文教育、賞識教育、自我教育等現代教育思想融於班級建設中,形成自己的治班風格。
  • 六年班導回顧——反思五個班級管理經驗的不足
    不曾想,安靜只有幾分鐘,吵鬧濤聲依舊。後來,我才慢慢學會輕輕一句「看看誰的耳朵打開了」,比厲聲呵斥更有力量,更能撫摸孩子們的心靈。這件事告訴我不懂兒童語言、兒童心理學,是做不好一個合格的小學班主任的。二、班級性格的缺陷副班趙波老師曾說,王老師,班級的男生越來越像你,你看看發行、臉型都越來越像了。
  • 讓班級管理「深入人心」
    一天,李園長的好朋友易中天來看他,他說出了自己的苦惱,易中天改了一個字,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能猜出他改的是哪個字嗎?易中天只是把「罰」字改成了「獎」,變成「發現偷摘花朵者,獎500元」。牌子一換,效果立竿見影。
  • 李豔妮:折騰出一個班級新世界
    為了做好班級管理,她打造「溫馨」班級,只為開啟那一扇扇心門;她嘗試小組合作,只為挖掘一份份潛能;她設計系列班會,只為喚醒一個個靈魂;她組織特色活動,只為點燃一腔熱情……她相信,只要每天堅持一點點,孩子們就會變化一點點;只要每天付出一點點,孩子們就會成長一點點。